最近给孩子在学校填写一些信息,发现了一个很久没接触到,却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籍贯。因为籍贯的问题,我亲爱的老婆还和我辩论了好久,她认为,籍贯就是出生地,而我强调,应该是祖籍,而且,我户口本上清楚明白的写着,籍贯“河北玉田”。
于是,我收集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整理,对籍贯,有了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指正。
籍贯就是追根索源你的出生是从哪里来的,一般是指父辈出生时的户籍管辖地或居住地。籍贯原则是一般是跟随父系,也有少数跟从母系的。现在一般不做强制要求,新生儿可以在父母任何一方的常住户口所在地申报户口。
一是古汉语当中“籍贯”涵义,在古代,籍和贯是分开使用的。单个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就是指其所从事的职业,如“盐户”(专门为朝廷煮盐以服役的)、“军户”等。单个贯的字面意思指一个人的出生地,如“乡贯”、“里贯”。
二是现代的涵义,在现代汉语当中,籍和贯不再单独使用,而是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语使用。籍贯,现代汉语当中是祖居地或原籍的意思,指祖辈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
在填写一些资料的时候,如入党、入团、申请低保等,经常会填写籍贯,那么如何填写这个籍贯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找到户口本上“籍贯”那一栏,按照上面填写就可以了,比如说我的籍贯就是“河北玉田”。
出生地是指在哪个城市或旗县区出生的,与籍贯和户口没有关系,根据当时的出生所属地填写,现在按行政区划填写。
其实根据我们国家的现状,籍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我来说,追寻先祖长期生活的地方,寻根问祖,落叶归根,那种归属感还是心底的一种期盼,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追寻吧。
我们在工作应聘的时候常常要填写自己的籍贯,而籍贯和户口还不是同个东西,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籍贯和户口是不一样的。
那籍贯是什么呢?
比如,在改革开发后,很多北方的人,都到了深圳去淘金,而到了深圳落脚了,在深圳买房了,并且在深圳生了孩子,在深圳读书,这孩子的户籍是深圳,但是因为大部分人在外地打拼并不会带上自己的父亲,为了更好的管理掌握好人口流动的信息,所以孩子的籍贯就一般挂在爷爷的常住地。
中国大陆的籍贯填写,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及国家档案局1991年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规定:籍贯填写党员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住地)在上述规定中,虽然没有对“长期”两字作进一步的诠释,但总的时间概念还是明确的
籍贯的好处
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讲究自己的根的,当你出门在外的时候,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哪里人,一般都是说自己的籍贯里面的地方,比如上面举得例子,在深圳遇到自己的北方老乡时候就会告诉北方老乡自己也是北方人,只是从小在深圳长大。
日常,一谈到籍贯,我们就想到了出生地。不过,这只是现代社会的说法。在古代的时候,籍贯中的“籍”和“贯”却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只是说“贯”或者“乡贯”“里贯”,而不说“籍”或者“籍贯”。在《隋书·食货志》中就记载说:“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由此可见,当时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不说“籍”,而只是说“贯”,“其无贯之人”,就是不在此地出生的人,也就是在外地出生的人,被称为“浮浪人”。所谓的“浮浪人”就是无固定住地和无户籍的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贯”,指的就是出生地,也就是现在说的籍贯。
虽然古代一个人的“籍”与其出生地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指的并不是出生地。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籍”指的是这个人的家庭对于朝廷所负担的徭役的种类,也就是说,指的是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亭户”。在五代之后,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又被称为“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等。不过,当时以“盐户”或“灶户”为其通称。
其实,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使作户”“军户”“绫罗户”。唐朝的时候,除了承担产盐徭役的亭户之外,还有承担织造徭役的绫织户、承担建造徭役的工匠户以及承担其他徭役的各种人户。明朝的时候,承担各种徭役的诸种人户就有五十来种。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籍”,也就是户籍。明朝的时候,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各种户役各有各的册籍,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这种“籍”来征收徭役。
古代的时候,天下的百姓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要被编入某一籍中去当差。因此,各种各样的人户都有“籍”,由官府向这些有“籍”的人户派定各种专门的徭役,比如,承担煮盐徭役的是“灶籍”,承担做工徭役的是“匠籍”,承担当兵徭役的是“军籍”,承担经商徭役的是“商籍”。
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户籍一旦被官府确定之后,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会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拥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为官府去承担煮盐的徭役,拥有军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为朝廷去承担当兵打仗的徭役。
原标题:古代的“籍”和“贯”
责编:何建娇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
日常,一谈到籍贯,我们就想到了出生地。不过,这只是现代社会的说法。在古代的时候,籍贯中的“籍”和“贯”却并不是一回事。
在古代的时候,若是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只是说“贯”或者“乡贯”“里贯”,而不说“籍”或者“籍贯”。在《隋书·食货志》中就记载说:“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由此可见,当时说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不说“籍”,而只是说“贯”,“其无贯之人”,就是不在此地出生的人,也就是在外地出生的人,被称为“浮浪人”。所谓的“浮浪人”就是无固定住地和无户籍的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贯”,指的就是出生地,也就是现在说的籍贯。
虽然古代一个人的“籍”与其出生地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指的并不是出生地。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籍”指的是这个人的家庭对于朝廷所负担的徭役的种类,也就是说,指的是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亭户”。在五代之后,承担产盐徭役的那些人户又被称为“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等。不过,当时以“盐户”或“灶户”为其通称。
其实,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使作户”“军户”“绫罗户”。唐朝的时候,除了承担产盐徭役的亭户之外,还有承担织造徭役的绫织户、承担建造徭役的工匠户以及承担其他徭役的各种人户。明朝的时候,承担各种徭役的诸种人户就有五十来种。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籍”,也就是户籍。明朝的时候,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各种户役各有各的册籍,这就是“籍”,地方官就按照这种“籍”来征收徭役。
古代的时候,天下的百姓都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要被编入某一籍中去当差。因此,各种各样的人户都有“籍”,由官府向这些有“籍”的人户派定各种专门的徭役,比如,承担煮盐徭役的是“灶籍”,承担做工徭役的是“匠籍”,承担当兵徭役的是“军籍”,承担经商徭役的是“商籍”。
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户籍一旦被官府确定之后,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会一直保持下去。比如,拥有灶籍的人就需要世世代代为官府去承担煮盐的徭役,拥有军籍的人就要世世代代为朝廷去承担当兵打仗的徭役。
原标题:古代的“籍”和“贯”
责编:何建娇
编辑:邓汝濛、倪杰(实习生)
金融安全国家(国家金融安全指的是什么)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籍贯是指出生地还是户籍地(籍贯指的是什么意思)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4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