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物业管理合同

北京惠普金融(北京惠普金融客服电话)

  • 物业管理合同
  • 2023-08-04 10:54:58
  • 0
  • 小付

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银行联合各有关部门,充分凝聚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巩固普惠金融发展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为监测评估2021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人民银行继续组织开展了普惠金融问卷调查和指标填报1,从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等多维度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综合指标数据和相关情况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2021年普惠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一)2021年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举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改进普惠群体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助企纾困、乡村振兴和保障民生。一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二是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联合相关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联合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力度。三是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专项行动,增强金融服务普惠小微主体能力。四是优化流动就业群体、小微企业等的银行账户服务,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五是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强化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六是不断完善普惠金融相关的法规制度和基础设施,规范征信业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七是持续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强化全流程管控,完善金融消费者投诉管理机制,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从严查处侵害消费者金融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二)2021年普惠金融发展主要特点

  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一是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方式不断创新,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首贷、续贷和信用贷款推进力度持续加大。二是在我国取得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更加完善,各具特色的创新做法日益涌现,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和贷款覆盖面同比增加,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三是银行账户服务体系更加优化,简易开户举措有效提升小微市场主体、流动就业群体的账户可得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开户时间进一步缩短、开户流程更加优化,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较快增长。四是疫情应对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数字化成为金融机构重要转型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促进金融服务范围持续下沉拓展,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等快速增长,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稳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不断丰富。五是在金融服务渠道保持广泛稳定覆盖的基础上,传统银行网点更趋智慧、智能,各渠道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远程服务、上门服务等得到更多有益探索实践。六是保险普惠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农业保险保费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平稳增长,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七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增强,农产品期货期权数量稳步增长,公募基金账户覆盖面持续扩大。八是征信、担保等支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持续取得新的突破,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的征信系统,政府性融资担保效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九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保持畅通稳定,线上金融纠纷调解快速发展,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三)普惠金融发展国际比较

  中国持续深化普惠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更加巩固。人民银行加强同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普惠金融联盟(AFI)、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FinCoNet)等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倡议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改进、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中国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 Findex)2数据,中国受访者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使用率、储蓄参与率3和借贷参与率4等均实现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

  二、普惠金融重点指标分析

  (一)使用情况维度

  1.账户和银行卡使用情况

  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人均拥有量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国人均拥有9.61个银行账户,同比增长8.88%;人均持有6.55张银行卡,同比增长3.25%;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同比增长2.97%。农村地区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8.7亿户,同比增长2.74%,占全国累计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35.86%。农村地区银行卡数量39.2亿张,同比增长3.16%,其中,借记卡、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分别为36.4亿张、2.8亿张。人民银行持续推进优化银行账户服务和加强风险防控,一方面,推动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个人客户提供便利的异地银行账户服务,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遵循“风险为本”原则的基础上,视情况为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客户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并通过优化机具功能、提供向导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优化对老年人等群体的银行账户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一人多卡(户)”等治理,排查存量账户风险。总体看,人均持有的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数量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增速有所下降。

  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开立单位银行账户8336.97万户,同比增长11.44%。2021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1394.93万户,同比增长20.48%。人民银行按照开户便利度不减、风险防控力度不减,优化账户服务要加强、账户管理要加强的“两个不减、两个加强”原则,持续推动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银行账户服务体系。推行小微企业简易开户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开有关开户事项,提高小微企业账户可得性和开户服务透明度,并通过健全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强银行账户风险防控。总体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付服务明显改善,小微企业开户流程持续优化,开户时间缩减为1天至3天。人民银行还出台了12条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措施,涵盖银行账户服务、人民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刷卡、支付账户服务5个方面,进一步向小微市场主体让利。

  银行卡人均交易笔数较快增长。2021年,人均银行卡交易笔数303.71笔,同比增长24.13%,增速比上年高17.74个百分点。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旅游、餐饮等持续复苏,消费者支付需求进一步释放。

  九成受访者拥有活跃使用账户5。调查显示,九成左右受访者拥有活跃使用账户,与上年基本持平。不同年龄段受访者拥有活跃使用账户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中年受访者拥有率相对较高,老年6受访者拥有率相对较低,比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不同收入受访者拥有活跃使用账户的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的各收入段受访者拥有率较为接近,月收入3000元以下受访者拥有率比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城乡受访者拥有率仍存在差距,农村受访者拥有率比城镇受访者低7个百分点。

  2.电子支付使用情况

  数字支付使用广泛7。调查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分不同年龄的受访者看,20岁至39岁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老年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低于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分不同收入的受访者看,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且5000元及以上不同收入段的受访者使用比例差距不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城乡受访者看,农村受访者使用率比城镇受访者低15个百分点。

  移动支付业务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0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0%和10.03%。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8.25%;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 和21.94%。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283.22亿笔,金额35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和20.67%。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5765.6亿笔,同比增长23.45%,其中,业务笔数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移动电话完成。各地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纵深发展,深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如甘肃省大力推动提升老年人支付便利化程度,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指导全省银行和支付机构做好线上、线下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全省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手机APP适老化改造。

  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推进。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在“10+1”试点地区8有序开展试点应用,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便民支付领域形成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各试点地区围绕“促进消费”“抗击疫情”“低碳出行”等主题,累计举办18次面向公众的试点活动,向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2.9亿元。数字人民币具有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可编程等特性,能为更广泛群体和更丰富场景提供法定货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也有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如河北省深入推动雄安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鼓励中小微企业使用数字人民币服务,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改善营商环境。海南省积极探索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三沙市永兴岛打造“数字人民币消费岛”,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分散岛屿存在的传统金融难覆盖、现金使用不便等难点。同时,数字人民币无障碍、适老化服务功能不断优化,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推出功能适配的数字人民币APP和特色硬件产品等,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3.个人金融资产情况

  近六成受访者办理过定期存款,老年受访者办理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调查显示,2021年,有57.61%的受访者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过定期存款。月收入3000元以下受访者办理比例相对较低,比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老年受访者办理比例相对较高,比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城乡受访者办理比例差异不明显。

  超四成受访者购买银行理财、国债、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购买者中六成左右的购买方式以线上居多。调查显示,老年受访者、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以及农村受访者购买比例相对较低,均低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线上购买已成为主要的购买方式,购买者中60.94%的购买方式以线上方式居多。

  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及资产净值继续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公募基金9152只,同比增长26.46%;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142322.56万户,同比增长20.07%;公募基金资产净值255637.77亿元,同比增长28.77%。

  4.个人信贷使用情况

  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在银行有贷款余额。调查显示,49.05%的受访者在银行有过贷款,25.27%的受访者在银行有贷款余额。分不同年龄的受访者看,30岁至39岁的受访者在银行有贷款余额的比例相对较高,老年人有贷款余额的比例相对较低,不到10%的老年人在银行有贷款余额;分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看,月收入在2万元至5万元的受访者有贷款余额的比例相对较高,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有贷款余额的比例相对较低,该部分群体获得过银行贷款的比例也较低;分城乡受访者看,城镇受访者有贷款余额的比例比农村受访者高约10个百分点。

  个人消费贷款平稳增长。截至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户消费贷款余额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不含住房贷款的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7万元,同比增长9.5%。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9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余额9867亿元,同比增长68.1%。

  5.普惠小微贷款10使用情况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继续较快增长,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普惠小微授信户数 4456万户,同比增长38%;2021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降幅大于企业贷款利率整体降幅。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五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相对较高,占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一半;西藏、江苏、山东、上海、陕西等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较快,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余额增速超过30%。在普惠小微授信户数方面,浙江、广东、江苏、天津、安徽等地普惠小微授信户数相对较多,接近全国普惠小微授信户数的一半,青海、西藏等地普惠小微授信户数相对较少。

  各地、各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普惠小微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和便利性。如山东省着力破解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难点堵点,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持续深化“首贷培植”行动,联合举办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竞赛,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齐心鲁力·助商惠民”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推出“助商惠民进万家”“助商惠民优服务”和“助商惠民促成长”三大类主题活动共10项措施。湖北省持续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经营主体倾斜,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通过实施信用培植工程重点对接困难企业、开展首贷拓展行动着力服务首贷企业、建立金融链长制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开办“四张清单”提高小微企业申贷便利度和透明度等举措,纾解小微企业融资中普遍存在的对接难、首贷难、抵押难、放贷难等问题。同时,全国各地金融机构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拓展首贷户,持续加大普惠金融信贷投放力度,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

  6.绿色贷款使用情况

  绿色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其中,个人绿色贷款余额660亿元,同比增长63.4%。2021年,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并积极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多地积极探索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如,浙江省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推动创新开展“碳账户金融”试点,加快建立跨部门、数字化的碳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其中,衢州市已率先建设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的碳账户体系,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相应碳金融产品。江苏省加快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创新支持绿色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全国率先创设对接再贷款政策、与企业碳账户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苏碳融”。

  7.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

  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末,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余额6974亿元,同比增长46.6%。数字技术正持续改变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品种和服务场景日趋丰富,智能风控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持续提升,服务客户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拓展;中小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发力和布局速度,逐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模式重塑,打造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有效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8.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使用情况

  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稳步增加。截至2021年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349亿元,同比增长6%;助学贷款余额1468亿元,同比增长12.3%。

  9.脱贫人口贷款使用情况

  脱贫人口贷款余额较快增长,脱贫人口贷款覆盖面11继续扩大。2021年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141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增加1260亿元;脱贫人口贷款覆盖面达28.2%,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

  10.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使用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继续较快增长。截至2021年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南等地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较高,占全国的43%;上海、广东、天津、湖北、青海等地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增速较快,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增速超过20%。

  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举措。如四川省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指导全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过渡期内落实扶贫再贷款“应延尽延”要求,并适度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三区三州”倾斜;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因地制宜开展创新探索,如阿坝地区结合实际,从产业发展、园区培育、品牌塑造、脱贫人口增收四个维度破题,有力推进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山西省大同市将“黄花金融”脱贫经验复制到黄芪产业,打造“双黄金融”,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指导金融机构制定支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双黄”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服务方案,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并持续推动搭建特色产业融资担保桥梁、健全特色产业保险,有力推动黄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信贷助农、信用助农、金融科技助农、基础金融服务助农”四大行动,全面优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11.保险使用情况

  四成左右的受访者持有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2021年,全国保险密度为3178.54元/人,同比下降0.85%;保险深度为3.93%,比上年低0.5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30岁至39岁受访者在所有年龄段受访者中持有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比例相对较高,月收入2万元至5万元的受访者在所有收入段受访者中持有比例相对较高,老年人、月收入3000元以下受访者持有比例相对较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持有比例的城乡差距也较为明显,城镇受访者持有比例比农村受访者高10个百分点以上。在2021年新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受访者中,以线下方式购买的比例略高于线上方式购买,48.8%的购买方式以线下居多,38.75%的购买方式以线上居多,其余受访者对两种方式使用情况相当。

  农业保险保费较快增长。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02亿元,同比增长19.77%。为更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粮食作物保障水平,稳定种粮农民收益。同时,银保监会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线上化工作,促进农业保险持续转型升级。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为当地特色农业提供保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动对接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风险保障需要,推出金鲳鱼和对虾风力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险种,全区农业保险品种已基本覆盖主要农林牧渔产业。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平稳增长。2021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收入828.27亿元,同比增长5.14%。银保监会制定《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构建覆盖大病保险承保全流程、全环节的监管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健康开展;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增强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保费同比下降。2021年,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保费收入177亿元,同比下降25.9%。

  12.资本市场使用情况

  小微金融债发行量基本平稳。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拓宽小微信贷资金来源。2021年共支持41家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合计3420亿元,平均利率为3.34%。

  北交所与新三板持续增强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截至2021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82家,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占比87%;新三板挂牌公司6932家,其中,中小企业6500家。东部省份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数量相对较多,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挂牌数量靠前。全市场累计783家公司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59家成长为“单项冠军”,2017年以来,65家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聚集效应初步形成。2021年,全市场发行598次,合计融资281亿元。其中41家公司公开发行融资75亿元,532家公司定向发行融资206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投资者超476万,同比增长1.9倍;北交所开市以来至2021年末,日均成交额较2021年8月新三板精选层增长3.04倍,有效带动提升新三板创新层和基础层市场活力。

  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提升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能力。2021年,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服务企业家数12496家,融资金额2448.13亿元。近年来,经证监会同意,浙江省和宁波市以及天津市和重庆市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创新试点。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完善孵化、培育、规范企业的分层服务体系,并整合中介服务资源,因地制宜提供资本市场基础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有效增强了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功能。截至2021年末,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服务企业18.68万家,企业累计实现各类融资1.66万亿元;服务企业中累计转沪深北交易所上市69家,转新三板挂牌737家,被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收购58家,改制为股份公司5390家。

  农产品期货和期权产品数量稳步增长。2021年,期货市场共上市37个农产品期货和期权产品,其中,期货产品30个,新增2个;期权产品7个,新增1个。

  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在投本金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末,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5012家,较2020年末增加26家,同比增长0.17%;在投本金7.97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1%。

  (二)可得性维度

  1.银行网点可得性

  全国乡镇基本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基本保持稳定。截至2021年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98.17%,较上年进一步提升;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网点1.55个,与上年基本持平。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影像识别等技术推动传统实体网点向智慧型网点转变,优化和改进网点布局和服务流程,提升网点营业效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银行营业网点 无障碍环境建设规范》金融国家标准,引导银行加大营业网点无障碍环境改造升级力度,助力完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黑龙江省积极推进完善金融适老化服务,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选取伊春市嘉荫县创建“金融助老适老服务示范县”,推动银行网点设置老年人服务专区,并指导助老服务专员为有需要的老年人上门办理社保卡激活、存单支取等业务。

  2.ATM、联网机具可得性

  全国每万人拥有的ATM数有所下降,每万人拥有的联网POS机具数略有增加。近年来,随着数字支付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现金使用需求有所降低,商业银行布放的传统ATM机具总数呈现下降态势,但新型智能ATM机具数量及在总体机具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末,平均每万人拥有ATM机具6.71台,同比下降6.55%;平均每万人拥有联网POS机具275.63台,同比增加1.52%。2021年,人民银行配合银保监会推出降低ATM跨行取现手续费措施,更好适应和满足消费者异地养老、医疗等领域的支付需求。

  3.助农取款点可得性

  支付服务村级行政区覆盖率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81.1万个。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主体的基础支付服务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99.6%,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2021年,农村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共办理支付业务(包括取款、汇款、代理缴费等)合计4.05亿笔,金额3486.8亿元,业务运行较为平稳。

  (三)质量维度

  1.消费者金融素养

  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消费者金融素养持续提升。持续组织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钱袋子’”“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以多样化、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教育,推广使用“一码直达”线上金融宣传教育作品库,为公众提供免费便利的金融知识获取渠道。建立实施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推动金融核心概念首次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中小学金融素养教育长效机制。有序推进金融教育基地建设,夯实金融教育常态化、阵地化建设。

  2.金融消费者投诉

  多数受访者知晓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方式。调查显示,在遇到金融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或与金融机构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61.80%的受访者表示会向金融机构投诉,58.38%的受访者表示会向金融管理部门或相关政府热线等投诉,40.26%的受访者表示会向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组织或消费者协会等社会机构申请调解,25.61%的受访者表示向法院起诉,还有少部分受访者不知道如何解决或选择自己承受。

  金融消费纠纷处理质效不断提升。2021年金融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银行卡、债务催收、贷款、支付结算、银行代理业务、人民币储蓄等领域。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投诉处理工作,切实承担起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在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情况下切实保障投诉渠道畅通,依法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及时有效回应金融消费者诉求。

  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深入推进。金融管理部门持续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建立“总对总”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持续推广金融纠纷在线调解新模式,实现案件受理、视频调解、协议签署、司法确认全流程在线办理。加强金融纠纷调解区域合作,强化协同发展效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

  3.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

  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保持增长。截至2021年末,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为2.63万元,同比增长7.68%,增速比上年末高2.96个百分点。

  4.信用贷款情况

  农户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提升。截至2021年末,农户信用贷款比例为21.4%,比上年末高2.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为18.1%,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数字赋能的深入推进,以及涉农主体、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等问题的逐步缓解,有力支持了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投放,特别是在单笔贷款金额较小的线上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较快增加。西藏、贵州、云南、青海、内蒙古等地农户信用贷款占比较高,贵州、云南、西藏、天津、陕西等地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较大。

  5.信用建设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持续增长。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为我国几乎所有有信贷活动的个人和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收录数量最多的征信系统。截至2021年末,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为11.3亿人,收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数为9039.1万户;其中,收录小微企业4578万户,收录个体工商户1200.9万户。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优化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服务平台、网银、手机银行、银联云闪付、自助查询机以及现场临柜查询等查询渠道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查询服务;疫情期间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征信服务不断档,积极开展异议处理,切实保障信息主体征信权益。

  开展信用评定的农户数量持续扩大。人民银行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扩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覆盖面,逐步纳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信息,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截至2021年末,累计为全国1.56亿农户开展信用评定,同比增长18.20%;收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81万个。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和创建。截至2021年末,评定信用户1.07亿个,信用村24.5万个,信用乡(镇)1.29万个。同时,积极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对于信用评价良好的农村经济主体,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农村经济主体主动守信,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登记量持续增长。2021年,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担保人为小微企业的登记笔数为505.6万笔,同比增长83%,占当年登记总量的87%。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助于促进动产资源有效转化为抵质押品,便利各类机构更好开展动产担保融资业务,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融资难问题。同时,统一登记实施后,过去多头登记、查询的情况得以改变,小微企业可7×24小时在线自主办理登记、查询,登记流程简单,查询效率提高,成本明显降低。多个省市积极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盘活动产资源,提升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如浙江、西藏、重庆、贵州、吉林等多地发放“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浙江温州率先创新民宿经营权质押贷款;福建省南平市发放以企业应收“财政奖励款权利”为质押品的“资源循环”绿色贷款。

  企业征信市场有效助力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截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134家,较上年增加3家;2021年全年,备案企业征信机构累计向金融机构及商事主体提供各类征信服务103亿次。人民银行大力培育、发展企业征信市场,指导企业征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性地挖掘分析小微企业非信贷信用信息,创新征信产品和服务,为有效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征信支持。人民银行监测的7家企业征信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7家机构累计助力310.26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7390.72亿元,占比41.08%;平均贷款利率6.6%,贷款不良率1.17%。

  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的通知》,指导分支机构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配合地方政府建设地方征信平台,推进金融、政务、公用事业、商务等不同领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国已建成省级地方征信平台10余家。2021年,各地方征信平台助力100多万户企业获得融资支持3.59万亿元。同时,人民银行指导建设“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京津冀征信链”,有效推进区域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6.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服务效能

  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直保余额增长较快。截至2021年末,全国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数量达1428家,较上年末增加136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放大倍数为2.6,倍数较上年增加0.41。截至2021年末,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直保余额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直保余额达4448亿元,同比增长39%;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直保余额达9414亿元,同比增长33%。

  三、普惠金融发展建议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面临较大压力,保就业稳民生存在挑战。从中长期看,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普惠金融的风险防范化解需要不断加强。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持续优化小微金融服务,有效助企纾困和稳定就业

  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实施,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普惠领域,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合理稳定普惠小微贷款存量,扩大增量,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稳链保链强链,支持供应链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开展融资。加强金融纾困政策和财税、产业等政策的协调联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分类解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支持因地制宜开展走访和融资对接,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二)持续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可得可及,有力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继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不断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普惠群体提供与其风险程度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更多普惠群体获得正规金融服务。加快完善老年人金融服务,依据老年人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和真实需求,积极推进金融产品、触达渠道、服务流程等的适老化改造,合理提升老年人金融参与度,注重弥合“数字鸿沟”。持续增强对新市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推动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要求切实落地实施,提升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和使用效能,增强信贷可得性,积极发展普惠型人身保险,更好满足居民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居住等需要。

  (三)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持续缩小普惠金融发展区域差距

  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加强对“三农”、小微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推动金融资源在区域间配置更加均衡。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探索普惠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加强改革成果总结与经验推广,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全心全意深耕本地市场,鼓励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创新完善有特色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持续提升政府融资担保效能,有效促进信用信息共享,推进农村金融与乡村治理有效结合,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支撑。

  (四)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有效引导普惠群体生产生活绿色转型

  探索构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良性机制,研究建立适合普惠群体的绿色标准和碳核算体系,不断解决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的绿色识别难、绿色评估难等问题;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好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探索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供应链发展,有效发挥供应链对广大小微企业低碳转型的带动作用;倡导居民低碳生活,支持绿色消费发展,创新基于碳普惠的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

  (五)有力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建设,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这要求更加关注居民家庭和个人的金融状况,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其要义在于促使个体有效平衡日常收支、稳妥管理资产负债、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金融素养、不断保持行为理性、稳步增强未来信心,这将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筑牢金融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要探索开展金融健康的指标分析和诊断评估,研究将金融健康的理念要求融入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融入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融入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方面,切实推动金融健康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六)坚持守正创新,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要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机构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巩固增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抓住数字时代发展先机,持续以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有力驱动普惠金融发展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把握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动态平衡,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有力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长远和根本利益。

  四、普惠金融发展展望

  未来一段时期,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视角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呈现以下态势。

  在使用情况方面:账户和银行卡的可得性和安全性更好兼顾,流动就业群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账户服务进一步优化,数字支付普及率持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覆盖面继续拓展;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稳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可得性、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不断健全,银企对接更加有效,产品创新更加活跃精准,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持续增长,首贷户进一步增加,信用贷款占比稳步提升,互联网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市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综合性金融需求更好得到满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融合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保险普惠性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支农支小功能继续提升。

  在可得性方面:银行网点数量总体保持稳定,智慧转型持续稳步推进;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渠道不断优化,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深入实施,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改善;政府性融资担保的覆盖面继续拓展,融资担保放大倍数稳步增加,对“三农”、小微等领域的融资担保规模持续增长。

  在质量方面:社会信用意识持续增强,居民、小微主体信用档案建档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征信市场、地方征信平台有效促进信息整合共享,非信贷替代数据作用进一步彰显,金融机构与普惠群体信息不对称难题持续缓解;动产融资范围稳步拓展,更多“三农”、小微企业依托动产开展融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完善,消费者金融素养稳步提升,以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普惠金融“三驾马车”为一体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1.现行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包括使用情况、可得性、质量3个维度,共24类57个指标。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至6月,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共采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岁以上人群调查样本19余万份。

  2.数据来源于对全球123个经济体12.5万成年人的抽样调查,从需求端反映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3.过去一年参与储蓄的成年人比例。

  4.过去一年参与借贷的成年人比例。

  5.活跃使用账户指最近6个月内有交易记录的账户,包含银行结算账户和在非银行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

  6.老年指6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

  7.数字支付包括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云闪付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数字渠道进行支付的业务。

  8.“10+1”试点地区包括: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

  9.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是指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贷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10.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

  11.指全国脱贫人口中获得贷款的人数占比。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劳动仲裁服务企业(劳动仲裁服务企业措施)

劳动仲裁 服务企业,劳动仲裁服务企业讲话稿

兑换加密货币 下载BG APP新版本

数字货币怎么卖步骤,今天就教给大家

招联金融销户(招联金融销户后会影响征信吗)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惠普金融(北京惠普金融客服电话)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7334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8月07日星期五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