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南京建邺“新金融新中间业务”推介会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南京市河西集团主办,建邺区投资促进局、建邺区金融监管局、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南京河西新城置业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战略支持。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以“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曾刚,研究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证券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现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理事,四川省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商务部国际投资咨询专家;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银保监会、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安联集团博士后合作导师。
长期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咨询工作。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译著5部,学术专著3部,研究报告5部;承担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政府机构委托、交办课题近20项,多次获得国家级领导批示;参与主持(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曾获国际金融青年论坛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胡绳青年学术奖(第四届)提名奖。
以下是演讲全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金融未来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展开,而这其中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层面是要弄清楚高质量发展方向是什么;第二个层面是,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长远来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化,就是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到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经济发展动能要逐步依靠内需的拉动,而内需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驱动,其中当然就包括了金融怎么样服务内需的扩大。二十大报告之后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把扩大内需的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效的结合起来,从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到从需求的角度挖掘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中长期来看,内需扩大非常重要,消费和投资作为内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金融可以探索的方向,而其中消费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进一步优化需求结构。同时在外循环方面,出口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现如今也看到结构在迅速发生着变化。今年一季度,在出口方面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足已显现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是我们追求质的提升的缩影。当然其他产业,包括高端制造业等等产业,都有这样的潜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促进双循环发展方面,金融的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产业链的韧性、安全水平以及区域发展均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提升,经济规模的扩张已经不再是经济工作追求的唯一目标,发展质量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质量的提升体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发展结构的持续优化上,这些领域,都是金融业需要积极支持加大投入的领域。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高水平的开放等都是从整体经济发展来说的,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就意味着以上领域都可能构成金融业未来服务和发展的重点。在这个大的方向之下,下一步金融工作的重点是仍然是要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其中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以下几块重要内容:
首先是在市场体系完善方面,特别强调金融体系、监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在政策层面,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又一次的加速朝着完善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首先是需要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金融创新的方向要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第二,在产业体系方面,金融有很多可以探索的领域。在工业产业的升级过程中,会涉及到的科创、智能化、绿色发展等等,所有产业升级的过程都需要大量金融业支持,但在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风险,这些需要有金融专业能力进行管理,以化解风险。第三,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当中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现在大量新经济形态在互联网端兴起。最近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不会催生新的服务业形态也广受讨论,其中都蕴含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最后,传统农业也面临着升级需求。三大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新技术加速应用的背景下不断扩,行业本身形态的变化也会带来对金融服务新的需求,某种程度上会重构金融服务的模式。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本身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动能。从这个意义来讲,追赶的过程本身会提供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方面也开始布局,不光是支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是在培育新的需求主体。这些区域未来发展的速度可能会超越相对发达地区,在这方面投入的金融资源未来将提供更多金融业的发展的空间。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绿色发展方面,也蕴含着很多金融服务新的机遇。这一块对整个产业都有很深远的影响。绿色发展意味着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从需求端改变消费偏好,所有这些会推动整个生产的改变,当然会带动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与之相配套的市场机制,比如碳排放权市场等的进一步的兴起和扩张。
总体来讲,在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面,金融业大有可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市场培育过程中,金融从投入到产生效果,也需要比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很多的创新。既需要模式的创新,更需要技术的加持。在很多领域当中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对实体的能力,离开技术的赋能是完全无法实现的。
在提到金融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时,曾刚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使得金融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息差越来越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首先可以看到近年来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放慢,这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经济发展一个阶段之后,增长率的潜在增速是在逐步下行的,当然总体来说仍然是高速度,但和过去相比还是在逐步下行。这个意味着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单单从融资层面上资金需求的增速空间是下降的,所以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资产投放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瓶颈,资金要找到符合信贷标准的需求恐怕现在很难。第二,息差明显收窄,从好的一面来看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息差的过度收窄会影响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这个挑战是长期的。因为息差一定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关,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着金融的回报。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发展阶段越来越成熟,平均增长速度持续下行是必然的,意味着未来的息差还会收窄。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更好持续的生存,又要去支持实体经济,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金融行业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市场结构会出现一些变化,这时效率越高的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会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业业务开展的核心一定要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从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未来展业理念要适度的降低对规模的追求,更多考虑发展质量。金融机构首先要夯实客户的基础,依此保持适当的营利能力,同时要强调良好的公司治理。第二个重要的方向是精细化管理,过去的一段时间是在不断下沉服务到以前没有服务的客户,但目前来看,未来金融行业和与金融业相关的技术应用最重要的核心是在降本增效方面,当然为金融机构提供降成本服务的企业,也会构成新的业务空间。第三是结构优化,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包括支持科创金融,然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以及民营经济的支持,这些都是金融信贷结构层面上更好的服务支持实体高质量发展的方面。一方面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拓展非利息收入来源,传统叫中间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是一些手续费的收入,但现在中间业务的收入慢慢开始转化形式,很多银行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靠息差收入为主体的业务模式,不同的机构根据自己的特色,可能会有不同的业务收入来源,未来这个领域的方向非常值得去探索。
在科技赋能方面,曾刚认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不断加速,这给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技术应用对金融业务效率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金融业务模式的快速变化,纯线上的业务模式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的支出。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会提升管理效率和客户运营满意度,等等。当然另一方面,技术应用也会带来挑战,因为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而言,几乎所有的岗位或许都有被替代的可能性。从历史发展来看,科技赋能的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必须去适应这个过程,用技术更好的提升服务实体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实践当中规划金融生态的时候,沿着这些方面寻找聚集的点或者产业生态,金融工作可能会更加事半功倍,而且对实体的发展来讲也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支持。
金融局是干什么的(金融局是干什么的呢)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发展历史(金融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