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邢在考上博士后等待开学的那个暑假里,博导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熟读经济史和金融史,尤其是经济思想史。
当时我还不理解,为啥我们搞数量经济的,玩的是纯应用经济学,要去看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那些什么经济思想史,这玩意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啊!
我们不是应该着眼于现在吗?历史都是过去的东西了,费时间看历史干什么?
但是几天后发生的一些事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感觉要想现在少走弯路,代价最小的方式就是了解历史上的人都走过些什么弯路,然后引以为鉴。
因为要脱产读全日制博士,也加上单位领导看我心思已经不在单位了,我就半自愿性质的辞职了。打算开学前放松一下,就准备回老家看看,想着马上要上学了,所以还带了半箱子新买的书。
那时候回老家还没有高铁,而且因为是刚放暑假,火车上人超多,买不到坐票和卧铺,只能买站票,硬着头皮去挤绿皮车了。
绿皮车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慢,得站30来个小时。所以就给自己买个小板凳,然后带着板凳,拖着超级沉的箱子上车了。
坐了10来年的绿皮车,依然是人超级多,连行李架上都是人,火车椅子底下全都塞着人。连弯腰的空间都没有,至于小板凳,基本上放在地上就再也捡不起来了。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烤鱼片,来,把腿收收!
这绿皮车一霸,都得是靠着乘客们吐气吸胸,提臀收腹,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老邢没办法,就一直举着小板凳站了30个小时,等到了老家下了车,脚都肿了,胳膊粗了三圈,膀胱都快憋炸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三米以外的厕所,挪不过不去,干忍了30个小时。
然后在老家呆了一个来月,准备回长春。依然是举着板凳,拎着巨沉的箱子,站了30小时。因为我又赶上开学时间才回去。
也就是同样的罪,本人一个月遭了两回。
但第二次老邢学聪明了,就站在厕所边上,谁想挤我,我都不动。
可是我还是天真了。
厕所里有一哥们30小时就没出来过,给我气的,想叫列车员,可是列车员根本就挤不过来,我又憋了30个小时。
但是,这回我旁边一个靠窗的哥们干了一件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点玫瑰金色。
这哥们也是憋的受不了了,就在火车停在一个小站待毙的时候,把屁股伸出了窗外,退下一半裤子,开始释放体内激情。
可是正释放到一半的时候,外面一个高度近视的列车员看见他了。列车员一看,哎呀我去,这干啥呢。大喊一声,那个人,你干啥呢,就你!窗户外面露个大白脸,还抽着一根大号雪茄,赶快把脸拿回去,马上开车了,多危险哪!
然后,这哥们就把第二张脸收回来了,车上人都乐疯了。
就这样,我又坚持了30小时。
下车回家后我就琢磨,这种罪以前上学的时候年年遭,这回又遭了两次。我咋就不长记性,早走两天,晚走两天都能避开高峰,我就非要在人最多的时候走。
提前十几天买火车票,买不着卧铺至少也能买个硬座,可我就是不提前买。而且年年带一箱子书回家,年年一眼不看,怎么带去的怎么带回来。
我咋就不长记性呢?让这种不堪的历史年年重演,哪怕我能总结一下历史经验,掌握了这种火车人流高峰的历史规律,知道我在暑假里根本不会看书,就不会每年都遭这种罪了。
这就是不重视历史,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造成的。
所以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不断重演。或者是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要不怎么有一本书叫《资治通鉴》呢。
这回我终于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这种在经济、管理和金融领域混饭吃的人,了解历史会更有用。
毕竟市场都是由人的各种行为所决定的,而只要是人就会记吃不记打,所以人在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永远是不吸取教训,历史就总是会重演的,而既然同样的事会翻来覆去的发生,那么学习历史就很重要了。
所以学习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的知识,看这方面的书,就显得很有用处了。
除了总结教训之外,历史还能帮助我们明白事理,通过拨开历史的迷雾,看清眼前的现实,做个明白人。比如现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看不懂,也看不清,那也至少能根据历史经验,对眼前的事物做出一个基本判断。
老邢发现很多傻缺记者就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经验,闹出了很多笑话。
记得北京雾霾最严重那年,就有记者出来采访,看看雾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这记者来到了一个被广场舞大妈盘踞了多年的小广场,采访了一个在广场边坐轮椅的老人。
先来个标准的记者试提问:大妈,您感觉雾霾给您生活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您感觉幸福吗?
老人回答说:幸福吗?你天天吸这玩意会感觉幸福吗?还有啊,这雾霾对我生活的影响那真是老大了,比如你好好看看,我是你大爷,不是你大妈。
一般都是大爷在旁边看,大妈都在里面跳广场舞。经验没告诉你吗?只有大妈推大爷出来遛弯的份,哪有几个大妈坐轮椅被大爷推的。就你还当记者呢,多观察观察生活吧,别老问这种脑残问题。
你看,没经验,还不善于观察,不能从别人的事中总结规律,就会干这些二五眼的事。这些都是缺乏历史观造成的。所以咱们要学习历史,要介绍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的书。
尬聊就到这了,下面开始推荐书。
这里还要事先说明一下,不论是经济史还是金融史,都基本是分两种路线的。
一种是经济、金融思想史,也就是现在这些经济、金融的知识点,定理,定律都是怎么来的,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历史非常枯燥,一般只有理论经济学家会对这个感兴趣。但对于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这个东西再无聊,也是有必要了解的。
了解这方面历史,就有点类似于写论文的时候必须要写的文献综述,你得知道在这个领域,以往大家都研究了些什么,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的,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了,还有什么缺陷和不足,将来会朝着哪个方向走。
只有了解现状,才能在现在的基础上创造未来,创新。
而如果都不知道现在发展到哪了,上来就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可能会发现你以为是创新的玩意,其实早就有人研究过了,而且比你整的好多了。
如果是这样,你不就白忙活了吗。所以学习经济思想史,还能起到一个帮你指路的作用。
那么如果您想了解经济和金融思想发展历史,最好是看经济思想史和金融史方面的教材,因为正经的教材才是最全面而且是权威的。
但是这种教材一般都是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看的,有点枯燥。但是如果您不是搞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把教材当故事书看,也能找到乐趣。
这里推荐高德步写的《世界经济史》,还有斯坦利·布鲁写的《经济思想史》,这两本都是教材,最大的缺点是很催眠。您可以只看里面的故事,至于思想的发展历程,不看也不耽误啥。
还有赖建诚写的《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通过问答的形式串联起来一大堆小故事,看起来挺轻松的。但是老邢看的时候,总有一种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的感觉。也就是有点低幼倾向,看完了是比较难串联起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的,因为看着看着就被带跑偏了,当故事书看了。
但是如果能看一会休息一会,总结一下,还是能从这本幼儿化历史书中学到真东西的,推荐大家买来看。
另一条经济、金融史走的路线是单纯讲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小故事,就好像爱迪生发明灯泡,华盛顿砍樱桃树那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结合的历史故事。用故事串起来经济学发展历史。
这类书最大的好处是有意思,读起来不累。但坏处是有些故事是作者瞎编出来的,有些是广为流传的公知们编出来的假历史典故。
所以这类书一般都只能以畅销书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不能作为教材用。而且因为看起来很轻松,会给人一种学会了的感觉,读者带着学会了知识的喜悦,就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跟着作者的思维走了,有时候把持不住就被这种书给洗脑了,学了一堆假知识。
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只是看着玩的,推荐看看日本人宫崎正胜写的《简明世界经济史》,这本书也挺有意思的。而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咱们差别不算太大,所以日本人写的书咱们看起来不太费力。
还有一点,日本人也喜欢快餐式的读书,所以很多日本作者写的书,都是直奔主题,用最少的语言说最多的事,这一点也符合咱们很多读者的要求。
这里推荐斯凯恩写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这本书写的挺好,可以当故事会来看,读起来毫无压力。这本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畅销书都有的缺点,很多内容有点扯,为了博眼球故意用阴谋论设置情节。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而且也没有史料记载。
也就是这本金融故事书,里面有不少故事情节,真的就像是故事会一样,是瞎编的。就好像最著名的那本什么战争一样,您只能当故事会看,可千万别当真。阴谋虽然看起来过瘾,但是真实性很难保证。就好像有人用阴谋论分析西游记一样,啥都往太上老君身上推。而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事根本就是巧合而已,哪有那么多阴谋啊。
所以很多这类的畅销书,当故事会看就行了,可别当真呐。但是即使真假难辨,矬子里面拔大个,在基本都是同样毛病的这类故事会书金融史方面,这本书的质量还是相对更好点的。
再推荐一本威廉·戈兹曼的《千年金融史》,这本书中规中矩,有内容,有深度。但是太中规中矩了,有点无聊,催眠效果一流。如果您有长期失眠的毛病,看这个估计能治好。
最后多说一句,因为经济金融史这类题材比较热,所以很多人写这个骗钱。东拼西凑点内容,做个好看的封面,起个高大上的书名,整个唬人的目录。
这类书您买之前,一定要看看里面的内容,拿出一章来读一读,然后再掏钱。
怎样对家人写保证书(保证书怎么写给父母保证书)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史专业(金融专业历史)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