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金融七十二妃(金融760)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7-01 19:19:40
  • 0
  • 小付

文/闫孟秋

《明朝那些事》里的杨涟

(1)

《明朝那些事》里的人很多,据细心人统计,1132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

这些人像电影一样穿梭折腾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里,有的人掀起了惊涛骇浪,对历史产生过转折性或者巨大影响,比如张居正,戚继光,有的人只是沧海一粟,比如路人甲乙丙丁;有的人名垂青史,比如戚继光,海瑞,有的人遗臭万年,比如魏忠贤,秦桧。

在这1132个人中,有一个人,像钉子一样深深地,尖锐地,鲜血淋漓地从那个王朝起起伏伏的心口划过。这个人,从头到尾,他信仰的只有一个词——道统。属于他的,也只有一个词——坚持。

对大部分来说,他是一个不很熟悉的人。可是,只要你听一个他干的那几件事,听一听他的对手是谁,你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人了。

这个人就是——杨涟。

(2)

作者当前明月替我们总结了一下,杨涟这辈子在政治上只干三件事。事情不多,但件件都惊心动魄,直至最后,他本人被迫害而死。

第一件事,明神宗朱翊钧时期,在万历皇帝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给首辅方从哲和太子侍读太监分别说了一句重要的话。

第二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时期,在朱常洛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况下,逼走把持后宫的郑贵妃,搅黄了郑贵妃当太后的美梦。

朱常洛驾崩后,带领十三位顾命大臣把皇长子安全带出乾清宫,脱离李选侍的操控,并逼李选侍离宫。

第三件事,明熹宗朱由校时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加速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失败。

也许有人会问,杨涟是干什么的?他说的那句重要的话是什么?郑贵妃、李选侍是谁?魏忠贤专断国政,横行霸道,势力庞大,用鸡蛋撞碌碡,你有多大的力量?

(3)

先说郑贵妃,否则你就不会知道杨涟说那几句话的重要性。

万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神秘而且离奇曲折的皇帝,少年即位,执掌大权后近三十年不上早朝。但是不上朝不等于不理国事,明朝完备的官僚体系和万历洞若观火的用人能力使他成为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四十八年。不可思议吧。

还是回头说郑贵妃。也许你会说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个贵妃有什么好说的。你还真不要不相信,还真的有好说的。

郑贵妃这个名字正式出场前是德妃,在很多资料记载和作者眼里,她是一个相貌妖艳但手段拙劣、脑筋愚蠢的人,有人也说郑贵妃手段毒辣,作者不以为然。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万历皇帝十分喜欢,而且一直十分喜欢郑贵妃,喜欢到生了女儿破格提拔为贵妃,之喜欢到了明明有皇后却不理睬(当然也就没有生儿子的可能),明明有皇长子朱常洛却不立其为太子,偏偏想传位给郑贵妃所生之子朱常洵,这种不符合“立嫡不立长立贤”传位制度的心事,引发了明朝有名的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执着吧。

其实,前面的这一切和杨涟没有太大的关系。

杨涟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任户部给事中、兵部给事中,一个从七品的职位。1586年到1601年的“国本之争”政治舞台上还没有他的影子。

然而,就是这个从七品的人却给“争国本”事件的“后遗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书中这样说,万历十八年(1620),万历生病,半个月不吃饭,杨涟听说了,也不跟上级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辅方从哲。

杨涟:皇上生病,你应该问安。

首辅:皇上一向忌讳这些问题,我只能去问宫里的内侍,也没消息。

杨涟:你应该多去几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夜,万历病危,但却没有召见太子。关键时候,杨涟找到太子侍读太监,再次说出骇人听闻的话:

“皇上已经病的很重了,不召见太子,并不是他的本意,太子应该主动进宫问候,等早上再回去。”

这句话,至关重要!朱常洛就此成了明光宗。

如果你一定要问这句话为什么重要,作者告诉你,还是那句话,万历皇帝一直喜欢郑贵妃,郑贵妃有自己的儿子,郑贵妃一直在皇帝身边。

(4)

明光宗朱常洛是一个比较悲催的皇帝,具体表现是父亲不待见,一直不待见;夹着尾巴做人,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但更悲催的不是这些,是在位时间短,只有一个月。确切地说,二十八天。

尽管在位只有一个月,朱常洛还是办了几件好事。比如,给辽东士兵补发工资,废除各地矿税,补充缺额的官员(大量补充,他父亲闲置了很多岗位)。

然而,他也遇到了三个大麻烦,一个是郑贵妃要让封她为皇后;二是郑贵妃送给他一件大礼物——八个美女;三是郑贵妃给她自己找了个同盟者李选侍。

明神宗病了,而且病的不轻,随时都有要命的可能。不巧,看病的是时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崔文升。更不巧,崔文升当年曾经是郑贵妃的贴身太监。

你是不是也想胡乱联系一下。明眼人都知道是咋么回事。

杨涟气愤了。在他心中,江山社稷是第一位的。在他看来,崔大夫固然可恨,但最该谴责的是皇帝。理由很简单:明知肩上担着朝廷和黎民百姓,却全然不爱惜身体,明知有太医,还要找太监看病,这分明就是对国家对自己都不负责任。

杨涟一封谴责庸医加批评皇上的奏疏呈上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杨涟要完了。

首辅方从哲劝杨涟,给皇上磕个头,认个错。杨涟说“死就死,我犯了什么错?!”

旁边有人打圆场,说方首辅是为你好,杨涟说“要我认错,绝无可能!”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明光宗的态度:赶走庸医,收回封郑贵妃太后(上任皇帝刚死)的谕令。

士为知己者死。杨涟决心一死相报。

更出人意外还在后面——明光宗去世前召开的每次会议都叫上杨涟。注意,其他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等朝廷重臣。

杨涟是一个从七品的给事中。按常规来说,他连参加会议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信号。

后来就发生了要了明神宗命的“红丸”事件。这是明朝的三大案之一。

明神宗死了,赏识杨涟的那个人死了。而且,死的不明不白。

杨涟怒了。他要查出幕后凶手,揭露阴谋,让死者瞑目,让正义得以实现。

毫无悬念,皇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可是,父亲死了,母亲(一个不重要的人)死了,皇长子年幼。重臣们说,朱由校交李选侍带。绝大多数人同意,杨涟说:“万万不可!”并且说,立即找到皇长子,带出乾清宫,脱离李选侍,“大事可成!”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暗语是啥意思。

杨涟和顾命大臣被太监们拦在门外,众人束手无策,杨涟大声怒吼“皇上已经驾崩,我们是顾命大臣,奉命而来!你们是什么东西!竟敢阻拦!”

找到皇长子并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后,杨涟和顾命大臣立即带皇长子离开乾清宫,来到文华殿,接受群臣朝拜。随后几天朱由校登基成为明熹宗。

这期间,李选侍依然在乾清宫。杨涟凭一己之力去内阁和各部做工作,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逼迫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最后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宫门前,杨涟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

“今日,除非你杀了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

杨涟终于完成了任务。史料记载,短短的十余天,他的头发一片花白。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从七品到从二品。

后面,他将迎来更大的漩涡和危险。可是,他依然无悔。

(5)

如果说前面两个事件,杨涟用忠诚、勇谋和矢志不渝的坚持取得了胜利,那么作者告诉你,有时候,单凭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

李选侍移宫后,有一个太监,一个没有名气的小太监留了下来。这个人抛弃过老婆,卖过女儿,是个文盲。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长相忠厚,被很多人呼来喝去的“傻子”最后走进了帝国权力的最高层,而且把持朝政七年之久。他就是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

“九千岁”!谁给他这么大的自信?!

魏忠贤,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大奸大恶,没有之一。具体表现是:干涉朝政,组织阉党,打击异己,收揽兵权,假传圣旨,陷害嫔妃,谋害皇家子嗣,操纵东厂事务……

一个词,罄竹难书!

魏忠贤站在政治舞台中央是明熹宗朱由校时期。对,就是那个人尽皆知的“木匠”皇帝,朱由校。

对魏忠贤的恶行所有人都愤怒,极其愤怒!而明熹宗的态度却是选择性“失明”,选择性“耳聋”,选择性“作哑”。

他想干什么?历史学家可能知道,我不知道。

几年来,杨涟一直在看。看这个无恶不作的东西操控了天下大权,陷害忠良,杀害无辜,为非作歹,祸国殃民。

杨涟非常明白,这个人比以前他遇到的所有对手都无耻,都没有原则,也都强大。是的,他比所有的对手都强大——有一张大网,密不透风,坚不可摧,无处下手。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可是,即使这样,又怎么样呢?!

1624年6月,杨涟写奏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字字见血,行行见泪。鉴于魏忠贤爪牙遍布朝廷,杨涟选择了面呈,不巧,“木匠”皇帝不上班。他交给负责递文书的官员,意料之内,被魏忠贤缴获。魏忠贤受到了极度的惊吓,于是想尽各种办法阻碍“木匠”皇帝上朝。这招很笨,但是很有效。

不要紧,这只是杨涟“先礼而后兵”的“礼”。随后杨涟发起了“兵”攻,借助东林党讲学的优势,把奏疏传抄散发,一时,朝廷民间妇孺皆知,“京都纸贵”。

所有人都准备好了鲜花、香槟和美酒。

高兴的是,奏疏递到了皇帝跟前。遗憾的是,“木匠”皇帝很忙,奏疏是别人读的,读奏疏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的死党——选择性读了奏疏。

皇帝表明了态度,魏忠贤举起了屠刀。

杨涟被逮捕。一个可笑的罪名,受贿。更可笑的是,行贿者已经被处决。

一切报复开始。

伪造证据,杨涟不承认。

那就用刑吧。杨涟回答“用什么刑?唯死而已!”

第一步:拷打。每五天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下颌脱落,牙齿打掉。

结果:无一供词。

第二步:上刚刷。体无完肤,“皮肉碎裂如丝”。

结果:骂不绝口,死不低头。

第三步: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他所有肋骨。

结果:不招。

第四步:布袋压身。布口袋装土,压在身上。一晚上。

结果:不招。

第五步:铁钉钉耳朵。意识开始模糊。

结果:不招。

第六步:大铁钉钉入头顶。

结果:死亡

让我们听一听杨涟那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吧:

“此行定知不测,自己已是甘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涟一身一家其何足道,而国家大体大势所伤实多。”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保我河山立群澜,一腔柔情自作断。

如果这些声音还不足以叫醒你,请再看看杨涟用几乎残废的手写下的两千多字的绝笔遗书: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其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可见先帝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大笑大笑复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6)

1627年8月,“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朱由检继位。

朱由检心思缜密,以守为攻。是的,魏忠贤权势滔天的时候,有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这是“亲的”,更不要说遍布四处的党羽。

新皇帝需要布网,布比魏忠贤更大更结实的网,他要一网打尽。在一连串的引而不发后,新皇帝按期收网。那个该千刀万剐的东西吊死在离他自己老家只有几十里的一个小房子里,其他党羽一网打尽。

崇祯二年(1629),朝廷为殉难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追授官职,并加封谥号。杨涟得到的谥号是“忠烈”。

(7)

作者说,杨涟身上有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让他不惧一切:权势,诱惑,包括死亡。

这两样东西,一个是道统,一个是坚持。

作者说,道统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历经苦难挫折依旧前行的动力。

他说杨涟,小时候,道统告诉他,你要努力学习,研习圣人之道,将来报效国家。

当知县时,道统告诉他,你要为官清廉,不能贪污,要造福百姓。

京城,皇帝病危,野心家蠢蠢欲动,道统告诉他,你要挺身而出,即使你没有义务、没有帮手。

杨涟坚持了这种道统,直至战斗到流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作者说,天道有常,从他的起始到他的灭亡,恒久不变。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向杨涟致敬!向作者致谢!

《明朝那些事》里的杨涟

作者 闫孟秋

作者简介:闫孟秋,渭南市作协会员,《沙苑》杂志责任编辑。喜欢用文字记录平淡的生活。有文字在《检察日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等媒体发表。


金融七十二妃(金融760)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七十二妃(金融760)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196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7月01日星期六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