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常州律师编辑整理,多位从业5年以上的律师,也非常认可此文的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目录:“在帮助失能老人翻身时,不要用很大的力气直接把老人抱起来,要用握手、唤醒等方式评估他的状态,充分发挥老人还存在的机能。”日前,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培训的“璧山天门山社区学院”开讲,讲课人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及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康复护理专家团队成员杨小红。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63万人。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是记忆力、判断力和认知等脑功能退化,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养老照护领域的“难中之难”。
作为民政部西部民政社会工作培训中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70余名青年教师组成调研服务团队,到失能失智老人的社区、床头走访调研,为养老照护领域寻经验、蹚新路、破困局。
无力的老人
在重庆市天门社区,一名80岁老人年轻时被坠落物砸中双腿、退休后旧伤复发,导致失能,由他的妻子和一名护工照料至今。
天门社区党支部书记严勇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占55.7%。这里的老人年轻时多在国家特种企业从事高危作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
“老人现在仍有2-3级肌力,属于科学锻炼可以渐渐站起来的类型。”对老人做测试和培训示范的,是41岁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陶科。他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是一名深谙康复训练的专家。
“但是现在老人肌力不足,不宜直接练习行走,而是要进行被动训练。”现场,一名参加调研的志愿者模拟失能老人平躺,陶科一手托住他的足部,一手扶住他的膝盖,助其进行蹬腿的动作。陶科介绍,在肌力渐渐增强后,可用手逐渐施加阻力,刺激其主动发力,以达到最大的活动幅度。
陶科表示,许多照护者在护理失能老人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出于好心,他们尽量多地帮助老人,完全替代了老人的自我活动,致使老人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另一名老人因60岁时脑梗发作,身体左侧失能,已卧床14年,一直由妻子和妹妹照顾。陶科协助老人做抬手测试后,认为他的肌肉情况尚好,主要问题是关节活动受限,即手肘弯曲无法伸直。
“关节弯曲,不宜直接站立。需要进行对指练习、辅助抬手训练。”陶科说,在对多个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后,他们发现新冠疫情以来,失能失智老人主要靠家庭成员照护,许多照护者本身年纪也很大。
他们建议,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配置一些智能化辅具,例如对失智老人,防丢失的定位卡就很必要;为失能老人配置智能照护床,可定时协助翻身,减轻照护者压力。
陶科认为,应该根据失能老人不同的情况来适配辅具。比如有些失能老人可以慢慢恢复,适宜配备助行架和手杖,但是家属和社区对此缺乏了解,一律配轮椅,这是不利于恢复的。
难中之难
严勇介绍,社区内设有老年服务站,可以“托老”,老人可以在服务站解决吃饭问题,但缺乏专门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设施和照护人员,他们主要依靠家庭照顾。
这也是当前我国养老的现实状态。陶科说,按照国家的“9073”政策,我国约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调研团队负责人黄茜介绍,在养老机构,照顾有行动能力的失智老人,养老机构要配备的人力约为1∶3,即1名护理员照看3名老人,照顾普通失能型老人的人员配比约为1∶6。
“先是失智,最后半年失能,就躺床上了。”黄茜的外婆曾经出现过失智,这也是她研究失能失智老人科学照料的起因。她在照料过程中目睹过老人从患病到离世的过程,“失能到最后会伴随有失智,失智老人最后也会完全失能”。
每名失能失智老人呈现的病情状态也不一样,比如健忘、失去时间感,或是对财产比较敏感。根据阿尔兹海默症协会的数据,我国65岁以上认知障碍老年人患病率超过6.6%。黄茜通过历年调研数据推算,重庆失智老人的基数大概是30万,但实际上通过就医确诊的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
每次调研前,团队成员会先跟社区、养老院沟通清楚被照护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有针对性地上门评估指导,向其他居民普及养老知识。每次调研中,老人对养老技能的渴求都带给师生很大的触动,激发他们“想为老人、为社会做点什么”。
未来对照护者的需求量更大
在走访家庭后,调研团队在天门社区中心为家中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属开展居家风险防范培训。约50名听课人几乎都是老人,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拿着纸、笔,边听边记。据记者了解,她们有的已照顾失能失智老伴儿多年,有的对居家风险防范、今后的老年生活比较关注。
在培训现场,杨小红演示了老人在跌倒后如何起身,照护者如何帮助失能老人翻身、如厕等环节。
杨小红强调,重点是一个“缓”字,例如老人跌倒后,需要稍稍缓过劲、收腿、从跌倒的仰卧姿势变为侧卧,再停顿半分钟,用可以使力的手撑起身子变为跪姿,再停顿半分钟,缓慢起身。
“平时家里在护理老人的时候,有很多误区。”杨小红表示,比如老人半夜要上厕所,照护人一把就将老人从床上拽起来,本来老人有部分可以活动的力量,但没有充分利用,“我们要充分利用老人残存的一些功能,让他们体现自己的能力”。
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9亿人,占比13.50%;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占比2.54%。
未来对照护者的需求量更大、对照护者的相关技能也会有更高要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邓明国介绍,该校近3年来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上百次培训,覆盖重庆、四川、浙江、福建、广西等25个省市8000余人次,除了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属,接受培训的人员还有养老院、敬老院的护理人员。
“被照护的失能失智老人难,照护老人的人更难。”邓明国希望全社会给予失能失智照护者群体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增加对失能失智症的了解,早预防、早干预,让更多失能失智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同时,他期待相关政府部门、有关单位能加大经费扶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鼓励、支持、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尤其是高校力量,参与失智失能老人照护人员的培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陶思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父母砸锅卖铁将儿子捧成博士,如今毕业却蜗居农村,整天啃老读书几十年,最后连张床都买不起。
是什么让一个人人称赞的“学霸”沦为全村的笑话?成为父母眼中的“懒汉”?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共同的期盼,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读书确实是贫困孩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阶梯,也是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
但作为父母,除了读书,也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孩子的压力,在孩子生活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培养一个有人格健全的孩子。
没有健全的人格,再高的学历也没用,看过一个情感节目,里面真实讲述了一个农村博士的悲剧故事。
·01
李明亮从小就成绩优异,本科考上985院校,毕业后一路考上了硕士、博士,村民一提到他的名字都赞不绝口。
在李明亮成长时期,他一直都是村里孩子们眼中的学霸,进入大学后,他更是凭借优秀的表现获得了直博的机会,此时以他的学历已经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但是李明亮不顾家庭的贫困,依然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
本以为他的人生会在博士毕业后大展宏图,可让李明亮的家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读博两年的儿子突然带着一大堆书籍回到村子,此后好几年的时间,既不出门也不去找工作,这可把他的父亲给急坏了。
李明亮的家庭条件很差,他的父母以务农为生,为了培养李明亮读书,父母倾尽了所有,甚至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李明亮的妹妹为了帮哥哥完成学业,书还没读完就离开了学校外出打工去了。
在全家人不留余力的支持下,李明亮在学校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
这些年里,光他的妹妹就寄出了十多万的钱款。
原本他的家人以为只要李明亮从学校里功成名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投资出去的钱很快就会赚回来,可现实却狠狠的给了他们一巴掌。
为了供儿子读书,李家父母从之前村里有名的富裕人家变成了现在最落魄最贫穷的村户,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卖了,屋顶破破烂烂,床铺也是别人不要的废弃物。
作为李明亮的父母,他们实在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只是读了个博士,为何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自从李明亮回家后,家里虽然不需要再给他转生活费,但是日子并不好过。
回家后的李明亮整天闭门不出,没有丝毫想要去工作的想法,曾经的骄傲变成了如今不愿谈及的话题。
·02
李明亮当初考取博士的时候,给李家人脸上添了不少光,令全村人都羡慕不已,可现在,自豪却变成了笑话,让人羡慕的李家也成了村民调侃的对象。
可不管父母怎么劝说,李明亮都是一副笑而不语的模样,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那么,李明亮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为了探寻事情的真相,调解员对李明亮进行了单独的采访。
李明亮表示:自己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每天失眠的他只有服下安眠药后才能睡着,精神疲惫不堪,根本无法外出工作。
可他的话立马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认为儿子就是在逃避,不愿意去工作,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李明亮在家闲置的这些年里,行为做法也让老父亲感到寒心。
不久前,老人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时,由于身体突发意外情况,晕倒在了田地里,幸亏被旁边干活的村民发现,见此情景,连忙将老人送回。
回了家,可李明亮对于老父亲的处境毫不在乎,冷眼旁观的看着,不愿出手搀扶,这让李家父亲心寒不已。
在李明亮父母的眼中,儿子只是有些内向,并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那么,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转变呢?为此,调解员联系了李明亮学校的老师。
从老师的口中得知李明亮在读博的六年时间里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证书,而是在两年前选择肄业回家。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此时的李明亮终于开口解释:自己的心理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原来,在李明亮读博期间,舍友经常发生声响,导致他无法入睡,李明亮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每天只能睡3-4小时,李明亮的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直到内心彻底崩溃。
无心念书的李明亮在煎熬了两年之后,最终选择了逃离。
针对李明亮的情况,心理医生对其下了诊断,表示李明亮并没有患上精神病,只是在人格上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因为从小性格内向,容易对外界产生恐惧,遇到问题后逃避和放弃是他给自己的保护壳。
这种情况医生无法对其进行治疗,只能让李明亮自己调整,而他也不得不尝试融入社会,不然很容易跌入更大的深渊。
·03
全家倾尽所有供李明亮读书28年,虽然他成绩优异,却在为人处事上像个巨婴,遇到问题,也不会怎么解决问题,只会选择容忍,让事情随着时间被解决。
很多时候,比学历更重要的是情商,也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围着你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不能指望每次遇到的都是好人。
而每一次的困难,恰恰是你提升自我的机会。
如果室友制造噪音,除了默默忍受,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
你可以与他沟通,可以找朋友帮忙,也可以找辅导员寻求帮助,甚至可以自己搬出去住。
只要你转变思路,从“我不知道怎么办”转换到“如何解决问题”上,你的思路才会被打开。
而不是默默的承受,最终让自己的心理走入“死胡同”。
身为一个成年人需要有自己的方式去疏解压力,发泄情绪,维持正常的生活、社交,而不是躲避问题,让家人无辜的承受这些苦难,同时影响自己的生活。
你每解决一次困难,都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心智也会愈发成熟!
另外,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
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不能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沟通,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以及遇到的问题。
最后,不管什么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
短暂的逃避是为了调整状态和心理,不要跌倒了就停止前进啊。
没有人能让你陷入绝境,除非你自己愿意!
对此,你怎么看呢?
今天(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从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等八个方面展开重点工作,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
前段时间,来自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手机依赖的情况日趋增多。
近日,南京在全市56所中小学发放69000多份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手机依赖情况。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教师 耿丽娜:大概有14.4%的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手机依赖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加可能会有一个增强的趋势,就是年级越高可能越有可能出现手机依赖。
调查中还发现当学生的压力越大的时候,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也更高。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容易沉迷于手机暂时缓解和麻痹负面情绪,期待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寻求成就感和情感寄托。
为此,今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会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定期推出一些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组织绘画疗育和情绪书写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和绘画表达情绪,随后老师再开展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更好规划生活,使用手机。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首席专家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杨种学: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后也不要过度反应,指责训斥可能带来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父母需要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手机又满足了哪些心理需要;在互相理解和情绪稳定后,再去讨论使用手机的细则。平时也可以通过增加家庭的集体活动,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连结,制订全家人共同遵守的公约,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干预心理问题 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了提前发现、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强化应急心理援助。
崔苗是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热线的一名心理咨询师。自2020年6月热线开通,崔苗已经接通6216个电话。
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热线心理咨询师崔苗:问题的类型有很多,学习方面的压力、考试方面焦虑、亲子关系这方面、跟同伴的人际关系还有就是对于未来的期许,他有一些设想可能不被家长或者是老师理解。
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热线面向济南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成长相关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服务,畅通心理求助渠道。热线开通一千多天,累计接听电话29751个,通话总时长达到199416分钟。
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张海霞:心理问题往往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家也不太想把这个问题给周围的人说,特别是自己亲近的人,那可以寻求其他支持力量,比方说拨打我们的热线。
关爱热线由4名咨询师和63名志愿者24小时值守接线,热线开通近三年,除了常规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心理咨询师们也曾数十次参与危机干预。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常见的十个心理问题)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全家人不工作怎么办(家里人都不工作)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