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1460/身份证号可以查到他家人么(可以根据身份证查到家人信息吗)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6-05 19:15:46
  • 0
  • 知更鸟

本文由长沙律师编辑整理,多位从业7年以上的律师,也非常认可此文的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目录:

她收到了一张拘捕令,结果……

01

收到“拘捕令” 我涉“一级保密案件”

5月15日下午,我在仙桃一家公司上班,接到一个00开头的电话,对方自称长沙市公安局民警,说我涉嫌一起违法案件。

怎么可能啊!我一直老老实实、遵规守纪,从来没有做过违法的事,警察怎么会找我?

我拼命解释,“一定是你们搞错了。”

他说是仙桃市公安局将案件转过去的,让我配合调查。我心里好慌,怕这个事说不清楚。

他说要与我核对信息,便添加了我的微信,一边和我进行语音通话,一边发来一串身份证号让我核对。

我一看,这不就是我的身份证号吗?紧接着,他又给我发来一个网址,说里面有我的拘捕令,我点进去一看,脑子懵了。

她收到了一张拘捕令,结果……

拘捕令上的身份信息是我,照片也是我,还是“一级保密案件”,这可怎么办?!

02

保密通话突然被中断

“你照我说的做,保持通话,先找个没人的地方,一定要保密!事情处理不好可能会坐牢!”

听了他的话,我提心吊胆,要是坐牢就完了,也不敢和别人说,赶紧按照他教我的,跟公司请假,在公司周边找了一个空旷没人的地方。

期间,他让我下载一个APP,要我按要求操作,说是可以避免其他人打扰。

之后,他又让我下载“开会宝”APP,说待会通过这个APP来和我沟通,还问我有几张银行卡,有多少钱,要我把钱都转到他们的账户,来证明我的清白。

我脑子就像浆糊,根本也想不了其他事,他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吧,只要能把这个事解决好就行。

在我将银行卡的钱转给他时,我的手机突然没信号了,通话中断了,回拨不过去,也操作不了,钱就转不出去了。

03

原来如此!他们满世界在找我

我赶紧跑到附近的联通营业厅,工作人员告诉我,是仙桃市反诈中心和市公安局杜湖派出所紧急通知,要求对我的手机号进行“停机”,让我去杜湖派出所找警察。

到了杜湖派出所,我问接警大厅的警察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们让我稍等一会。

坐了一会,我就看到有警察急冲冲的从外面跑进来,看到我就问我转账了没有,有没有泄露银行卡密码、验证码,当我说“没有”的时候,他好像松了一口气。

我向警察“质问”停机原因,才知道“长沙市公安局民警”的来电,其实是诈骗电话。在我和骗子通话时,仙桃反诈民警通过96110给我打了好多电话,但是我听信骗子一个都没接。

反诈民警怕我被骗,立即通报杜湖派出所,警察还去公司找我。那时候我被骗子洗脑,已请假离开公司躲了起来。

杜湖派出所警察又给我老公打电话,老公联系不上我也赶到派出所,还和警察、公司同事一起到公司附近找我。

为了防止我到银行向骗子转款,公司附近的银行也都找过了。警察还将我的情况通报至相关银行,要求各银行网点,特别是工商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配合查找。

因为实在找不到我,便紧急通知中国联通江汉分公司介入,将我的手机采取“停机”保护,这才阻止了我向骗子转账。

04

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这次教训深刻,我也在反思。

我知道,平时反诈信息要仔细看,遇事莫慌张,有疑问拨打96110或者110求证一下,哪怕问问自己亲人也可识破骗局。

我知道,陌生来电要保持警惕,尤其是“00”“+”开头的来电。

我知道,在手机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能帮我们识别诈骗电话,平时可以看看防骗知识。

我知道,人民警察、通讯运营商、银行,还有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在竭力帮我们守护“钱袋子”!我也要补上这一课。

我知道,我是幸运的!远离骗局,幸福生活,我们一起加油!

仙桃警方提示

1、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采取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进行案件处理。

2、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互联网发送“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更不会在电话里要求受害者提供银行卡或者支付宝信息。

3、警惕!凡是自称“公安机关”要求通话绝对保密,配合调查接受资金审查,需要转账或输入支付密码或人脸识别验证的,都是诈骗!

4、96110是全国统一的预警劝阻咨询电话,96110来电一定要接听!真警察才会通过96110来电!

来源: 平安仙桃

第三代身份证您最关心什么,公民身份证还是居民身份证②

通过对公安办证部门、银行、电信等单位的调研,结合民间呼声,发现身份证信息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期待国家推出第三代身份证时予以充分考虑。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法》。第二代身份证正面为“居民身份证”,而背面为“公民身份号码”,两者应统一。为此,将现行法律第一条“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修改为“为了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为即使在境外长期居住的中国公民,在由驻外使领馆、中国执法机构保障驻外人员利益时,仍然需要证明其身份。在境外,使用“中国公民”一词比“中国居民”更准确。

对修改姓名进行适当限制。公民一旦申领身份证,除非姓氏错误等特殊原因,修改次数权限为一次或两次。实践中,有极少数人反复修改自己或小孩姓名,由于法无禁止,公安办证部门不得拒绝,但衍生不少问题。

增设“曾用名”信息。颁发第一代身份证时,由于工作量大、组织工作存在瑕疵,造成大量姓氏(名)错误,并已影响下一代、两代人。增设“曾用名”信息,赋予姓名和曾用名同等法律地位,使新旧姓氏(名)有效衔接,极大便利公民。身份证增设“曾用名”一栏后,考虑到有人觉得姓氏或者原来的名字不好听等原因,加不加上“曾用名”,在公民办证时,由其自主决定。

增加身份证芯片数据信息。除曾用名外,还应增加父母情况、配偶情况、子女情况等芯片信息。尤其对于银行机构、房屋管理机构而言,由于涉及继承父母遗产、办理现金提取、房产过户等手续,需要公安部门提供相关纸质证明。通过增加电子芯片信息,使老百姓少跑路、避免困扰。

将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置于身份证背面。目前使用的临时居民身份证样本,是将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置于背面,而正式身份证却置于正面,这种做法在使用身份证复印件时,需要复印两次,给身份证的实际使用带来不便。对此,只需要变动芯片位置,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身份证“住址”信息尽可能保护公民隐私。各地身份证“住址”信息显示,有不少直接是几栋几单元及房间号,是否触及公民隐私底线值得调研和探讨。对身份证“住址”信息应有统一规范,即明确到公民所在小区的民政部门路牌编号即可,最多也只能明确到公民所在小区名称。

增加法律责任相关内容。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身份证芯片数据已有相关信息,但拒不办理相关业务,或要求公民提供纸质证明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对非法扣押身份证的行为,提高处罚力度;对冒用、骗领、购买、出售、使用伪造或变造身份证的行为,进一步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

第三代身份证您最关心什么,公民身份证还是居民身份证②

由于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身份证在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因此,对身份证信息的规范完善,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广泛借鉴国内外做法,不断升级换代,争取在短时期内推出第三代公民身份证。

一张身份证让你的信息完全暴露,巨额利益催生庞大的产业链

一张身份证让你的信息完全暴露,巨额利益催生庞大的产业链

隐私数据是什么?

热播韩剧《黑暗荣耀》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为了复仇,女主人公文东恩,让孙明悟帮她拿到了李莎拉的买毒品账单,还有崔惠廷拼命想搞定的金龟婿的背景。买货账单、个人背景,诸如此类信息,便是隐私数据。

现实生活中,隐私数据被偷窥,被分析,然后被推销,被骚扰的情况层出不穷。2021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倒卖简历现象:你只需要花费7元,就可以在网上购得求职者简历。简历上,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

两年后的2023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又出手了。这一次,是部分破解版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尽管破解App能够免费使用一些功能,但一些破解版APP被额外嵌入第三方插件,即SDK软件包。只要运行该破解版App,SDK包便能盗取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

这仅仅是隐私数据泄露的冰山一角。针对“是否遇到过信息泄露”这一话题,有媒体还调研了880名车主。

其中,有41.8%的车主遭遇了“购车或办理汽车金融业务后收到关联推销信息、电话”的烦恼,有22%车主的个人信息被导购平台泄露,有17.3%的车主“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人脸识别,个人信息被录入4S店或直营店系统”。

对于平台、商家和数据收集机构来说,这一条条只是数据,但对于被诈骗被骚扰者来说,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坑。

“老同学”坑了他50万

瑞东(男)并不是一个购物狂。这些年,他的消费都很克制,以至于各大购物平台中,瑞东常用的也只有京东和淘宝两家。但最近,他将淘宝App卸载了。

令他做出如此举动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电。对方在电话中,不仅准确说出瑞东在淘宝上,什么时候买的什么牌子的花露水,价格是多少,就连他的姓名、手机号、收货地址都说得准确无误。

瑞东差点就相信了。因为,那个女人说的所有信息,与他的真实情况完全吻合。但好在,这个女人的骗术并不高明。她告诉瑞东,他已成为花露水的经销商,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保证金。

当瑞东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并没有这样做”后,这个女人话锋一转,称是瑞东的亲戚用他的信息,帮他注册成为经销商的。在瑞东看来,亲戚会借用自己的信息?这根本不可能。眼看一计、二计都不成,该女子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起来。

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数据被泄露了,且很有可能跟购物平台有关后,瑞东卸掉了淘宝App。

思甜(女)就没那么好运了。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支付宝工作人员。该男子称,“现在国家在管控大学生的网贷政策,所以需要您更改花呗、借呗的学生身份信息,不然会影响征信”。令思甜卸下防备的,是对方准确说出了她的身份信息,支付宝绑定的几张银行卡的尾数,以及花呗的开通时间。

这些数据,即便是思甜自己都要翻查银行卡才能知道,所以她对该名“工作人员”的“支付宝学生账户清零”一说深信不疑。所谓把“支付宝学生账户”清零,是将“借呗”里的贷款额度借贷出去,转成现金。思甜并不知道的是,诈骗分子是以此为障眼法,为的是掌握电话一端的用户,到底能借贷多少钱。

对方说,让思甜将“借呗”的钱借出来,放到自己的银行卡,转到他提供的自称银保监会的人的账号里面。他说“借呗”清零了之后,自称银保监会的人,会马上就把钱返回我的支付宝“借呗”里面。

于是,令思甜至今都后悔的事发生了:在对方的指引下,她脑子像懵了一样,通过支付宝借呗,借了两笔钱共计两万八。秒到账的这笔钱,又被思甜用手机银行,转账到所谓“银保监会”的账户上。

此时,思甜仍没有意识到不对劲,直到对方对她说“你还有登记其他网贷平台(微信的微粒贷、京东的网贷平台)吗”时,思甜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思甜很确定,自己根本没有登记过其它网贷平台,甚至连京东账户都没有申请过。醒悟过来后,思甜一边与诈骗者斡旋,一边给银行打电话中断转账,但为时已晚。无奈之下,思甜选择了报警处理。

“警方说,这些人一般都是境外作案,很难被抓到。被骗的两万八,可是我加班熬夜,用肝脏、心血赚回来的钱啊!也不敢让爸妈知道,不想让他们操心。为什么骗子知道我这么多信息?”思甜伤心地追问道。

“吴添源,老同学找你有事。”正是看到这句话,吴添源才通过对方的微信好友请求。在吴添源的认知里,既然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且通过手机号添加的微信,对方必定是他的熟人。

随后,吴添源被“老同学”拉入一个群。在一顿“猛于虎”的洗脑中,他先是听所谓的“大师”讲课,再跟着“大师”炒股。但一夜暴富的神话并没有到来,吴添源的50万本金反而不翼而飞了。最终吴添源才搞明白:所谓的老同学,就是一个骗子;那个炒股App,根本就是假的。

追根溯源下,“正是一个真实的姓名,一个真实的手机号,一个说认识我的‘老同学’,把我坑进这个炒股骗局中。我的信息不知道哪个环节被泄露了。”吴添源向市界抱怨道。

光明和黑暗往往都是共生的。科技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危机。不知从何时起,数据泄露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损失。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有 22.1% 的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这些个人信息泄露后,用户轻则被骚扰电话困扰,重则可能会遭遇电信诈骗、套路贷、敲诈勒索等恶性事件,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那么,隐私数据到底是怎么被泄露的?

1份信息表让他毛骨悚然

冯峰是一名资深营销人。因工作原因,这十多年来,他一直跟各种信息和数据打交道。为了解竞争对手的项目信息,冯峰不仅翻过对方的垃圾桶,还安排卧底到竞争对手那里拿资料。为了拓客,他也曾运用各种市场调研手段,搜集潜在客户数据。冯峰也很明白,一些信息就是隐私数据,自己可能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真正令冯峰对隐私数据泄露,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多年前他拿到了一份北京白领信息表。表上数据量之大,信息之详细,远超冯峰想象。“大概有上百万的白领,信息涉及年龄、单位、职务、电话、住址、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冯峰告诉市界。

为导出这份庞大的数据,冯峰的电脑一度“瘫痪”。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冯峰意识到,“这玩意(隐私数据)就像雷一样,指不定什么时候会炸。并且,数据量太大,处理起来太麻烦,就删除了。”更重要的是,从国家政策来看,泄露隐私数据是违法的。

自此之后,冯峰变得谨小慎微起来。“不轻易在网上填手机号和身份证号;遇到办信用卡送礼物这样的活动,一概不参与;工作中对相关数据表格进行加密;涉及客户信息的文件悉数销毁。”冯峰向市界坦言。

即便小心到这个地步,冯峰的隐私数据,也还是被泄露了。在一次买了新车后,冯峰接到各种推销车险的电话,这令他不胜其烦。

冯峰还发现,一些软件还会“监听”。“我平时从来不买床,也不会搜这些东西。但有一天晚上,我移动床,然后谈了关于买床的事情。第二天,在一些视频软件上,我就看到相关推荐。”

隐私数据泄露可谓无处不在,那么,隐私数据的来源到底有哪些?

从目前来看,隐私数据分为三种。一是用户自愿提供的,如微博发表的各种言论及照片、向一些网站、App注册提交的信息等。

二是被观测到的数据,即用户在使用信息设施或者软件时,被记录和观察到的一系列行为数据,如上网记录、购物记录、搜索记录等。

第三种是被推断的数据,即根据用户的各种信息推测的个人数据,如个人信用评级、消费需求、购物偏好等。

有研究指出,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绝大部分泄露的数据,来自于用户自愿提供。除了微博、网站上的正常信息外,一些用户进行网络购物、下载“山寨”App、分享带有个人信息的订单、连接安全系数低的公共WIFI时,都暗藏风险。

根据近些年信息安全大事件来看,数据泄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特权滥用、系统入侵、社会工程攻击。

特权滥用,即员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获取数据库内的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泄露出去。

系统入侵,即企业可能遭遇爬虫攻击,也可能被植入木马,也可能被黑客利用漏洞攻克了数据库。如2021年,蔚来汽车的一些隐私数据,就被不法分子窃取了。

社会工程攻击,即利用人的弱点,通过电话、短信、网页中的各种诱惑或存在威胁的信息,引导人按照攻击者的意愿去行动,从而达到攻击者的目的。最常见的有电信诈骗、网络钓鱼等。

如生物一样,数据也有着长长的生命周期,环节包括收集、传输、存储、使用、流转、销毁等。在如此长的生命周期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数据安全问题出现。

很多人不知道的还有:隐私数据被掏空背后,一些“网络黑手”,正磨刀霍霍向“牛羊”。

一条个人信息标价100元

“无利不起早,贩卖信息能产生巨大利益,才会让黑产越来越猖狂。”信息安全从业者江浩告诉市界。

被泄露的隐私数据,通过境外网站等平台进行非法交易,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各种灰色数据,藏匿在百度贴吧、淘宝、闲鱼、QQ等平台上。这些数据都是明码标价的。

证券时报曾如此报道:包含电话号码、微信、QQ号等的个人信息被层层贩卖。一级料商(即数据中间商)的进货成本在0.15元/条左右,二级料商进货成本为0.4元/条左右,三级料商进货成本0.7-0.8元/条,终端售卖均价为1.2-1.5元/条。

“渗透数据”则贵得多。所谓渗透数据,即所有信息都能够被抓取,除了电话号码、微信等基本信息外,还包含身份证号、出行记录、开房记录、家庭成员、工作、婚姻状态、户籍所在地等。

这些信息在交易中被分了级。查询个人简易信息15元/条,包含姓名、性别、手机号;中级信息50元/条,除了简易信息外,增加了户籍地址、身份证号、照片;高级信息100元/条,在中级信息基础上增加了现住地址、开房记录、车辆信息。

隐私数据的集散地,主要来源于两个地方。一是常规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暗网。很多人看中了暗网“绝对隐形”的特性,在上面干着现实生活中干不了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隐私数据贩卖。

2018年6月,圆通快递10亿条快递数据,被公然在暗网上售卖;同年7月,3亿顺丰用户数据在暗网售卖;2023年3月上旬,美国数百名议员及其家人的敏感信息被放到了暗网上出售。

另一个是社工库。它是黑客们将泄露的用户数据整合分析,然后集中归档的一个地方。社工库上的数据,一方面来自黑客攻击网站后窃取的用户数据库,另一方面来自一些会出卖用户数据的小网站。

尽管在中国,私自用社工库调查他人,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且在中国进入暗网也同样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还是铤而走险起来。

购买隐私数据的人中,有的是为发展业务,有的拿来搞诈骗。行骗者拿到信息后,是怎么做的呢?以身份证号为例,其算法规则是公开的。通过一张身份证,就能搞清该人的性别、年龄、籍贯、家庭住址等等。

根据身份证继续查询下去,行骗者还能得到主人的全家户口信息。大部分情况下,还能查到对方的常用密码,而很多人社交平台的密码是通用的。在此基础上,不法分子再搜罗各大平台动态,这个人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水平等,都一清二楚。一张较为简略的“用户画像”,就出来了。

如果再深入一点,行骗者还可以利用一些手段,得到你的人际关系网,你的用户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拿着如此全面的信息,行骗者就开始钓鱼了。这显然超出很多人的认知。于是,就有千千万万个像思甜一样的受害者出现了。

不过,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三大数据保护的防护网。3月16日,针对央视“3·15”晚会报道的部分破解版APP违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工信部表示,立即组织核查,并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严厉查处。

在国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下,冯峰发现,直接购买隐私数据的渠道的确变少了。不过,相对应地,市场上涌现出一些服务公司,它们宣称提供精准人群服务,其背后通常有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哪里来?”冯峰追问道。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肖飒律师告诉市界,“如果这些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不正当,那必定属于违法行为。在实际案例中,这些数据若认定是商业秘密,那么服务公司就有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若被认定为是个人信息,就有可能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上下游人员还有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尽管思甜也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会被滥用,但令她矛盾的一点是:在面临商家提供的优惠账单时,她还是会选择向商家提供个人信息以换取优惠。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肖飒认为,单纯强调让个人提高隐私保护的意识,显然是苍白且不切实际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个体在让渡个人隐私获得利益的同时,充分知晓自己将面临的后果(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给第三者),这又涉及到企业合规的问题了。所以企业与个人对于隐私数据的态度,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肖飒说。

而在深受伤害的思甜看来,企业能不能保护个人信息,不是她能掌控的,她能做的,就是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

(文中思甜、冯峰、瑞东为化名。)

作者 | 陶婷

编辑 | 孙春芳


北部湾金融投资(北部湾金融投资集团是国企吗)

华南金融(华南金融研究所)

大数据金融分析(大数据金融分析专业)

长沙金融招聘(长沙金融招聘网)

人工智能和金融(人工智能和金融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1460/身份证号可以查到他家人么(可以根据身份证查到家人信息吗)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55416.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8月04日星期一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