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刑事诉讼抗诉不受理是怎么回事呢(刑事案件抗诉不服法院怎么办)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5-25 21:00:01
  • 0
  • 北京律师
文章目录:

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指引

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法院的判决、裁定进行法律监督的主要手段,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


检察机关正确行使刑事抗诉职能,不仅可以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也维护了被害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了司法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后,法院对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定罪量刑的标准越来越严,加上量刑建议、庭前会议,让案件在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量刑环节的争议得以解决。客观上造成抗诉案件数量的下降。



一、抗诉工作的基本要求


1、依法


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独立公正的开展刑事抗诉工作,不受地方保护、部门利益、考核要求影响,防止滥用抗诉权或者怠于行使抗诉权。


实践中,一是该抗不抗,抗诉意识不强,怕影响法院关系,重配合轻监督。即使发现错误也不愿意提出抗诉。


二是不该抗诉而抗诉,滥用抗诉权、违背法律规定提出抗诉。


2、准确


案件质量是最重要的底线,要保证案件质量、审查案件要有专业性、精细化,全面把握刑事抗诉的条件和标准。


既要抗诉,又要能够准确抗诉。


3、及时


及时是刑事抗诉的工作效率要求。要严格遵守刑事抗诉案件的期限规定,对符合抗诉条件和标准的案卷,及时提出抗诉。


特别对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要提高审查效率。


4、有效


刑事抗诉工作要有实际效果,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的关切,突出监督重点,及时化解矛盾。


二、刑事抗诉的条件


(一)法定条件


1、刑事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或采信证据是否有错误。


(1)刑事判决或裁定认定的事实与证据不一致,所认定的事实没有充分证据证实


认定的事实与裁判结论有重大矛盾;有新的证据证明刑事判决或者裁定认定事实确有错误。


例如,原审以证据不足作出的无罪判决,判决后发现新的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实践中一般应当作重新起诉处理。


判决后发现新的证据证明原审认定的犯罪时间、地点与客观事实有出入但不影响定罪量刑的,一般就不作抗诉处理,以其他方式予以监督。


(2)刑事判决或裁定采信证据确有错误,导致定性或者量刑明显不当的。


认定事实的证据不确实的,证据不足的,证据应当排除而未排除的;主要证据直接存在矛盾,无法合理解释;不应当排除的证据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因被告人翻供、证人改变证言,判决无罪或者改变事实认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院以证据不足判决无罪的。


2、刑事判决或者裁定在适用法律方面是否确有错误


(1)定罪错误;(2)量刑错误;(3)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所做的判决、裁定明显不当的。


根据最高检《关于加强和改进刑事抗诉工作的意见》法律适用方面,一般不应当提出抗诉:1是法律规定不明确,确有争议,抗诉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具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形,量刑偏轻的;被告人患有重要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怀孕正在哺乳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唯一抚养人,量刑较轻的;被告人认罪并积极赔偿损失,被告人已经认罪并积极赔偿损失,取得个人谅解,量刑较轻的。


3、人民法院在审判中是否有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


程序公正是司法工作的应有内容。违反回避规定,审判合议庭组成不合法,证人证言未经庭审质证作为定案根据,或法院根据律师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材料和自行调取证据未经庭审辨认的;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力的;具有中止情形而做出判决的;合议庭没有评议直接做出判决的,等。


4、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期间是否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一是审判人员违法犯罪。二是违法行为要查证属实,不能仅仅是嫌疑。三是审判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与本案有关。


(二)客观条件


确有抗诉必要是刑事抗诉的客观条件。对一些严重的错误以抗诉的方式进行监督,对其他错误采用纠正违法通知书、提出纠正意见等其他方式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217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据此,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


抗诉通常分为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两种,前者也叫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叫再审程序的抗诉。《刑事诉讼法》第181条所指的是对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的抗诉。


有权对一审未生效判决、裁定抗诉的机关,是一审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主动抗诉案例


2014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上新闻发布厅发布了三起刑事抗诉指导性案例。经过检察机关的抗诉,原本被判五年有期徒刑的抢劫、盗窃犯,二审刑期增加到了十一年;原本被判死缓的杀人犯,二审改判死刑,立即执行;一审被重判的犯抢劫罪的未成年人得以从轻判刑。


以下是三起指导性案例,看看检察机关为什么要抗诉。


第一起案例


抢劫犯陈邓昌经常入室盗窃,数额较大。有一次,他携带螺丝刀等作案工具进入了一个出租屋盗窃了100元,没想到在客厅遇到了被害人,于是就以铁锤威胁对方不准喊叫,并逃离现场。


一审判决,法院以抢劫罪和盗窃罪判处陈邓昌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一审后,检察院提出抗诉,要求对陈邓昌以“入户抢劫”定罪处罚。


检察机关在抗诉意见当中强调,“入户抢劫”不仅严重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更是危及公民的人身安全。因为被害人处于封闭的场所,通常无法求救,与发生在户外的一般抢劫相比,被害人的身心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惊吓或者是伤害。


根据刑法的规定,“入户抢劫”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佛山中院二审采纳抗诉意见,依法改判陈邓昌犯抢劫罪,最后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2000元。最高检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分析了检察院抗诉的原因。


韩耀元: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重罪轻判,适用刑罚明显不当的,应当提出抗诉。


第二起案例


郭明先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被告人郭明先,曾经因为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入狱,而后刑满释放。但是出狱之后若干年里面,他又多次应他人之邀参与打杀,并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充当打手,先后杀死1人,重伤2人,轻伤4人。


一审法院以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郭明先死缓。检察院提出抗诉。理由是郭明先刑满释放后,不思悔改,继续犯罪,且罪行极其严重、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极大,依法应当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四川省高院二审采纳了抗诉意见。最高检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做出分析。


韩耀元:这个案例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死刑适用条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死刑依法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爆炸等涉黑、涉恐、涉暴刑事案件中罪行极其严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严重危害公民生命权,或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被告人,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人民法院未判处死刑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第三起案例


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是一起涉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沈某某、胡某某、许某都是未成年人,都曾因抢劫罪或者盗窃被追究刑事责任,他们在成年人张某教唆、召集和提供帮助下,多次在上海市内公共场所实施抢劫。


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几个未成年人分别被判有期徒刑5年,5年六个月和七年,检察院以原判决量刑偏重,不够成累犯等为由提出抗诉。二审法院采纳了抗诉意见,改判为四年、五年六个月、五年。


最高检指出,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案起诉,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系犯罪集团的组织者或者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者具有其他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可以不分案起诉,谈到未成年人犯罪量刑的问题,韩耀元说,或者直接说未成年人量刑不同。


韩耀元: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综合考量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属于初犯、偶犯、犯罪后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指引》的通知高检发诉字[2018]2号

通 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指引》已经2017年7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


2018年2月14日




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指引



(2017年7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刑事抗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权。通过刑事抗诉纠正确有错误的裁判,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加强刑事抗诉工作,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和维护法治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刑事抗诉工作,强化法律监督,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抗诉案件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办理刑事抗诉案件,应当坚持依法、准确、及时、有效的基本要求。提出或者支持抗诉的案件,应当充分考虑抗诉的必要性。


  涉及未成年人的,应当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抗诉重点。


  第四条 办理刑事抗诉案件,按照司法责任制改革确定的办案、审批机制运行。


第二章 刑事抗诉案件的启动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受理申诉等活动,监督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向人民检察院申诉的,适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和《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的规定》等规定。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现尚未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


  (一)收到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书、裁定书后,人民检察院通过指定专人审查发现错误;


  (二)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在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在法定抗诉期限内提出是否抗诉的意见;


  (三)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由上下两级人民检察院同步审查。作出一审判决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是同步审查的主要责任主体,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负督促和制约的责任;


  (四)其他途径。


  第七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在抗诉期限内,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抗诉而没有提出抗诉的案件,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提出抗诉。下级人民检察院在抗诉期限内未能及时提出抗诉的,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现生效判决、裁定的错误:


  (一)收到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裁定书后,人民检察院通过指定专人审查发现错误;


  (二)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提出申诉,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经复查发现错误;


  (三)根据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转送的材料和反映的意见,对人民法院已生效判决、裁定审查后发现错误;


  (四)在办案质量检查和案件复查等工作中,发现人民法院已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


  (五)出现新的证据,发现人民法院已生效判决、裁定错误;


  (六)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其他案件已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


  (七)其他途径。


  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的,可以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或者指令作出生效判决、裁定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第三章 抗诉情形与不抗诉情形


  第九条 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


  (一)原审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确有错误,导致定罪或者量刑明显不当的:


  1.刑事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与证据证明的事实不一致的;


  2.认定的事实与裁判结论有矛盾的;


  3.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原审判决或裁定采信证据确有错误,导致定罪或者量刑明显不当的:


  1.刑事判决、裁定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确实的;


  2.据以定案的证据不足以认定案件事实,或者所证明的案件事实与裁判结论之间缺乏必然联系的;


  3.据以定案的证据依法应当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而未被排除的;


  4.不应当排除的证据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或者不予采信的;


  5.据以定案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无法排除合理怀疑的;


  6.因被告人翻供、证人改变证言而不采纳依法收集并经庭审质证为合法、有效的其他证据,判决无罪或者改变事实认定的;


  7.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人民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判决无罪或者改变事实认定的。


  (三)原审判决或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1.定罪错误,即对案件事实进行评判时发生错误:


  (1)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的;


  (2)混淆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造成罪刑不相适应,或者在司法实践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


  2.量刑错误,即适用刑罚与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不相适应,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导致量刑明显不当:


  (1)不具有法定量刑情节而超出法定刑幅度量刑的;


  (2)认定或者适用法定量刑情节错误,导致未在法定刑幅度内量刑或者量刑明显不当的;


  (3)共同犯罪案件中各被告人量刑与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不相适应或者不均衡的;


  (4)适用主刑刑种错误的;


  (5)适用附加刑错误的;


  (6)适用免予刑事处罚、缓刑错误的;


  (7)适用刑事禁止令、限制减刑错误的。


  (四)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情形之一,可能影响公正裁判的:


  1.违反有关公开审判规定的;


  2.违反有关回避规定的;


  3.剥夺或者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的;


  4.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


  5.除另有规定的以外,证据材料未经庭审质证直接采纳作为定案根据,或者人民法院依申请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和合议庭休庭后自行调查取得的证据材料没有经过庭审质证而直接采纳作为定案根据的;


  6.由合议庭进行审判的案件未经过合议庭评议直接宣判的;


  7.违反审判管辖规定的;


  8.其他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情形的。


  (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所作判决、裁定明显不当的。


  (六)人民法院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所作的裁定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行为,影响公正审判的。


  第十条 下列案件一般不提出抗诉:


  (一)原审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采信证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被告人提出罪轻、无罪辩解或者翻供后,认定犯罪性质、情节或者有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无法排除,导致人民法院未认定起诉指控罪名或者相关犯罪事实的;


  2.刑事判决改变起诉指控罪名,导致量刑差异较大,但没有足够证据或者法律依据证明人民法院改变罪名错误的;


  3.案件定罪事实清楚,因有关量刑情节难以查清,人民法院在法定刑幅度内从轻处罚的;


  4.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后,证明部分或者全部案件事实的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标准,人民法院不予认定该部分案件事实或者判决无罪的。


  (二)原审判决或裁定适用法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法律规定不明确、存有争议,抗诉的法律依据不充分的;


  2.具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量刑偏轻的;


  3.被告人系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量刑偏轻的;


  4.被告人认罪并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方谅解,量刑偏轻的。


  (三)人民法院审判活动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其严重程度不足以影响公正裁判,或者判决书、裁定书存在技术性差错,不影响案件实质性结论的,一般不提出抗诉。必要时以纠正审理违法意见书形式监督人民法院纠正审判活动中的违法情形,或者以检察建议书等形式要求人民法院更正法律文书中的差错。


  (四)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除原判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有严重错误或者社会反响强烈的以外,一般不提出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抗诉:


  1.被告人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


  2.定罪的证据确实、充分,但影响量刑的主要证据存有疑问的;


  3.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案件,因被害方的过错行为引起的案件,案发后被告人真诚悔罪、积极赔偿被害方经济损失并取得被害方谅解的;


  4.罪犯被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后,认罪服法,狱中表现较好,且死缓考验期限将满的。


  (五)原审判决或裁定适用的刑罚虽与法律规定有偏差,但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和社会认同的。


  (六)未成年人轻微刑事犯罪案件量刑偏轻的。




第四章 刑事抗诉案件的审查


  第十一条 审查刑事抗诉案件,应当坚持全案审查和重点审查相结合原则,并充分听取辩护人的意见。重点审查抗诉主张在事实、法律上的依据以及支持抗诉主张的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


  第十二条 办理刑事抗诉案件,应当严格按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全面、细致地审查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以及诉讼程序,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准确分析认定人民法院原审裁判是否确有错误,根据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决定是否提出(请)抗诉。


  (一)对刑事抗诉案件的事实,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1.犯罪动机、目的是否明确;


  2.犯罪手段是否清楚;


  3.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情节是否查明;


  4.犯罪的危害后果是否查明;


  5.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对刑事抗诉案件的证据,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1.认定犯罪主体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2.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3.涉及犯罪性质、认定罪名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4.涉及量刑情节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5.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支持抗诉意见的证据是否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


  6.抗诉证据之间、抗诉意见与抗诉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7.抗诉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三)对刑事抗诉案件的法律适用,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1.适用法律和引用法律条文是否正确;


  2.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的认定是否正确;


  3.具有法定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4.适用刑种和量刑幅度是否正确;


  5.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裁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第十三条 审查抗诉案件一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认真研究抗诉书或提请抗诉报告书,熟悉案件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不同诉讼阶段认定案件事实的差异,公诉意见、历次判决或裁定结论有何差异,将判决或裁定理由与抗诉理由或提请抗诉的理由进行对比,初步分析案件分歧的焦点所在;


  (二)审阅起诉书、判决书或裁定书,核对抗诉书或提请抗诉报告书所列举的公诉意见、判决或裁定结论、判决或裁定理由等内容是否存在错误;


  (三)审阅卷中证据材料。在全面审阅的基础上,重点审查判决、裁定认定案件事实所采信的证据,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提请抗诉所认定的证据,特别是对认定事实有分歧的,应当仔细审查各分歧意见所认定、采信的证据;


  (四)根据卷中证据情况,提出对案件事实的初步认定意见,注意与判决、裁定的认定意见有无不同;


  (五)初步列出案件分歧的焦点问题,包括事实认定、证据采信以及法律适用方面的分歧意见等;


  (六)分析判决、裁定是否存在错误,提出抗诉或提请抗诉的理由是否成立以及是否存在疏漏,研判是否支持抗诉或决定抗诉;


  (七)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到案发地复核主要证据,对尚不清楚的事实和情节提取新的证据;


  (八)根据复核证据的情况,进一步提出认定事实、采信证据和适用法律的意见,分析判决、裁定是否确有错误,抗诉理由是否充分,最后提出是否支持抗诉或者决定抗诉的审查意见。


  第十四条 办理刑事抗诉案件,应当讯问原审被告人,并根据案件需要复核或者补充相关证据。


  需要原侦查机关补充收集证据的,可以要求原侦查机关补充收集。被告人、辩护人提出自首、立功等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材料和线索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管辖规定交侦查机关调查核实,也可以自行调查核实。发现遗漏罪行或者同案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建议侦查机关侦查。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向侦查人员调查了解原案的发破案、侦查取证活动等情况。


  在对涉及专门技术问题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时,可以委托检察技术人员或者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文证审查,或者请其提供咨询意见。检察技术人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具的审查意见或者咨询意见应当附卷,并在案件审查报告中说明。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死刑抗诉案件,除依照本指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审查外,还应当重点开展下列工作:


  (一)讯问原审被告人,听取原审被告人的辩解;


  (二)必要时听取辩护人的意见;


  (三)复核主要证据,必要时询问证人;


  (四)必要时补充收集证据;


  (五)对鉴定意见有疑问的,可以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六)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第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刑事抗诉案件过程中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应当对案件线索逐件登记、审查,经检察长批准,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办理。


  第十七条 承办人审查后,应当制作刑事抗诉案件审查报告,阐明是否提出抗诉或者是否支持抗诉的意见。


  刑事抗诉案件审查报告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的格式,并重点把握以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审查报告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对案件的审核和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


  (二)承办人制作审查报告,可以根据案件汇报的需要及案件本身的特点作适当的调整;


  (三)事实叙写应当清晰、完整、客观,不遗漏关键的事实、情节;


  (四)证据摘录一般按照先客观性证据后主观性证据的顺序进行列举,以客观性证据为基础构建证据体系,对客观性证据优先审查、充分挖掘、科学解释、全面验证;同时,要防止唯客观性证据论的倾向,防止忽视口供,对口供在做到依法审查、客观验证基础上充分合理使用;


  (五)引用判决或裁定的理由和结论应当全面客观,分析判决或裁定是否错误应当有理有据;


  (六)审查意见应当注重层次性、针对性、逻辑性和说理性;


  (七)对存在舆情等风险的案件,应当提出风险评估和预案处置意见。


第五章 按照第二审程序抗诉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严格落实对人民法院判决、裁定逐案审查工作机制。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在收到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书或者裁定书后,应当及时审查,承办检察官应当填写刑事判决、裁定审查表,提出处理意见。


  对于下级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抗诉案件中遇到干扰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协调和排除干扰工作,以保证抗诉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抗诉,应当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以内提出;对裁定的抗诉,应当在接到裁定书后的第二日起五日以内提出。提出抗诉应当以抗诉书送达同级人民法院为准,不得采取口头通知抗诉的方式。


  第二十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在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制作抗诉请求答复书,在收到请求后五日以内答复请求人。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收到人民法院判决书五日以后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由人民检察院决定是否受理。


  第二十一条 办理职务犯罪抗诉案件,应当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关于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进一步加强同步审查监督工作的通知》等要求,重点解决职务犯罪案件重罪轻判问题。


  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认为应当抗诉的,应当在法定时限内依法提出抗诉,并且报告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下级人民检察院收到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书后,应当在二日以内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应当抗诉的,应当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后认为不应当抗诉的,应当将不抗诉的意见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不同意下级人民检察院不抗诉意见的,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调卷审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经调卷审查认为确有抗诉必要的,应当报检察长决定或者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抗诉决定,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上下两级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已经同步审查的,上一级人民法院针对同一案件作出的第二审裁判,收到第二审裁判书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及时审查,一般不再报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同步审查。


  第二十二条 决定抗诉的案件应当制作刑事抗诉书。刑事抗诉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原判决、裁定情况;


  (二)审查意见;


  (三)抗诉理由。


  刑事抗诉书应当充分阐述抗诉理由。


  第二十三条 按照第二审程序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将刑事抗诉书和检察卷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经本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应当一并报送本院检察委员会会议纪要。


  第二十四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支持或者部分支持抗诉意见的,可以变更、补充抗诉理由,及时制作支持刑事抗诉意见书,阐明支持或者部分支持抗诉的意见和理由,在同级人民法院开庭之前送达人民法院,同时通知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五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不支持抗诉的,承办部门应当制作撤回抗诉决定书,在同级人民法院开庭之前送达人民法院,同时通知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并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书面说明撤回抗诉理由。


  第二十六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如果认为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撤回抗诉不当的,可以提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复议,并另行指派专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报告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同意后,将复议结果书面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按照第一审程序审判的案件,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重新审判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可以按照第二审程序提出抗诉。




第六章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


  第二十八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第二十九条 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包括:


  (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


  (二)终审的判决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第三十条 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原则上应当自人民法院作出裁判之日起二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需要复核主要证据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属于冤错可能等事实证据有重大变化的案件,可以不受上述期限限制。


  对于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省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确有错误提请抗诉的,一般应当在收到生效判决、裁定后三个月以内提出,至迟不得超过六个月。


  对于人民法院第一审宣判后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抗诉,或者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未提出抗诉的案件,没有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的,一般不得为加重被告人刑罚而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被害人提出申诉或上级人民检察院指令抗诉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应当制作提请抗诉报告书。提请抗诉报告书应当依次写明原审被告人基本情况,诉讼经过,审查认定后的犯罪事实,一审人民法院、二审人民法院的审判情况,判决、裁定错误之处,提请抗诉的理由和法律依据,本院检察委员会讨论情况等。


  第三十二条 提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将提请抗诉报告书一式十份和侦查卷、检察卷、人民法院审判卷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经本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应当一并报送本院检察委员会会议纪要。


  调阅人民法院的案卷,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调阅诉讼卷宗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件,原则上应当自收案之日起一个半月以内作出决定;需要复核主要证据或者侦查卷宗在十五册以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需要征求其他单位意见或者召开专家论证会的,可以再延长半个月。


  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刑事申诉案件,应当自收案之日起三个月以内作出决定。


  属于冤错可能等事实证据有重大变化的案件,可以不受上述期限限制。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再自行缩短办案期限;对原判死缓而抗诉要求改判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原则上不得延长期限。


  第三十四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抗诉后,应当制作刑事抗诉书,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确有错误为由提出的抗诉,提出抗诉时应向人民法院移送新证据。


  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应当将抗诉书副本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需要对原审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


  第三十六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抗诉的,应当向提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做好不抗诉理由的解释说明工作,一般采用书面方式。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刑事申诉案件作出决定后,应当制作审查提请抗诉通知书,通知提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




第七章 出席刑事抗诉案件法庭


  第三十七条 对提出抗诉的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人民法院决定召开庭前会议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参加,依法履行职责。


  第三十八条 检察员出席刑事抗诉法庭的任务是:


  (一)支持抗诉,对原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错误判决或者裁定提出纠正意见;


  (二)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


  (三)对法庭审理案件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况进行监督;


  (四)依法从事其他诉讼活动。


  第三十九条 收到刑事抗诉案件开庭通知书后,出席法庭的检察员应当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熟悉案情和证据情况,了解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等证据材料是否发生变化;


  (二)深入研究与本案有关的法律、政策问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三)制作出庭预案;


  (四)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按照第二审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决定支持抗诉的,应当制作支持抗诉意见书,并在开庭前送达同级人民法院。


  第四十条 出庭预案一般应当包括:


  (一)讯问原审被告人提纲;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侦查人员提纲;


  (三)出示物证,宣读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勘验检查笔录、辨认笔录、侦查实验笔录,播放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举证和质证方案;


  (四)支持抗诉的事实、证据和法律意见;


  (五)对原审被告人、辩护人辩护内容的预测和答辩要点;


  (六)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对策。


  第四十一条 庭审开始前,出席法庭的检察员应当做好以下预备工作:


  (一)了解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以及其他应当到庭的诉讼参与人是否已经到庭;


  (二)审查合议庭的组成是否合法;刑事抗诉书副本等诉讼文书的送达期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被告人是盲、聋、哑、未成年人或者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是否指定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三)审查到庭被告人的身份材料与刑事抗诉书中原审被告人的情况是否相符;审判长告知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是否清楚、完整;审判长对回避申请的处理是否正确、合法。法庭准备工作结束,审判长征求检察员对法庭准备工作有无意见时,出庭的检察员应当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请审判长予以纠正,或者表明没有意见。


  第四十二条 审判长或者审判员宣读原审判决书或者裁定书后,由检察员宣读刑事抗诉书。宣读刑事抗诉书时应当起立,文号及正文括号内的内容不宣读,结尾读至“此致某某人民法院”止。


  按照第二审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出庭检察员应当在宣读刑事抗诉书后宣读支持抗诉意见书,引导法庭调查围绕抗诉重点进行。


  第四十三条 检察员在审判长的主持下讯问被告人。讯问应当围绕抗诉理由以及对原审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有争议的部分进行,对没有异议的事实不再全面讯问。


  讯问时应当先就原审被告人过去所作的供述和辩解是否属实进行讯问。如果被告人回答不属实,应当讯问哪些不属实。针对翻供,可以讯问翻供理由,利用被告人供述的前后矛盾进行讯问,或者适时举出相关证据予以反驳。


  讯问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技巧和策略。对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不清、不全、前后矛盾,或者供述和辩解明显不合情理,或者供述和辩解与已查证属实的证据相矛盾的问题,应当讯问。与案件无关、被告人已经供述清楚或者无争议的问题,不再讯问。


  讯问被告人应当有针对性,语言准确、简练、严密。


  对辩护人已经发问而被告人作出客观回答的问题,一般不进行重复讯问。辩护人发问后,被告人翻供或者回答含糊不清的,如果涉及案件事实、性质的认定或者影响量刑的,检察员必须有针对性再讯问。辩护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或者采取不适当的发问语言和态度的,检察员应当及时请求合议庭予以制止。


  在法庭调查结束前,检察员可以根据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审判长(审判员)发问的情况,进行补充讯问。


  第四十四条 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需要出庭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申请人民法院通知并安排出庭作证。


  对于经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证人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证人的证言笔录,检察员应当当庭宣读。对于经人民法院通知而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存在疑问、确实需要证人出庭作证,且可以强制其到庭的,检察员应当建议人民法院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和接受质证。


  向证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通知的一方进行;发问时可以要求证人就其所了解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进行陈述,也可以直接发问。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对方也可以发问。


  检察员对证人发问,应当针对证言中有遗漏、矛盾、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内容,并着重围绕与定罪量刑紧密相关的事实进行。发问应当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做到简洁清楚。


  证人进行虚假陈述的,应当通过发问澄清事实,必要时还应当出示、宣读证据配合发问。


  询问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参照询问证人的规定进行。


  第四十五条 需要出示、宣读、播放原审期间已移交人民法院的证据的,出庭的检察员可以申请法庭出示、宣读、播放。


  需要移送证据材料的,在审判长宣布休庭后,检察员应当与审判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无法当庭移交的,应当在休庭后三日以内移交。


  第四十六条 审判人员通过调查核实取得并当庭出示的新证据,检察员应当进行质证。


  第四十七条 检察员对辩护人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材料,应当积极参与质证。质证时既要对辩护人所出示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发表意见,也要注意辩护人的举证意图。如果辩护人运用该证据材料所说明的观点不能成立,应当及时予以反驳。对辩护人、当事人、原审被告人出示的新的证据材料,检察员认为必要时,可以进行讯问、质证,并就该证据材料的合法性、证明力提出意见。


  第四十八条 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开始进行法庭辩论时,检察员应当发表抗诉案件出庭检察员意见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论证本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或者原审人民法院认定事实、证据错误之处;


  (二)指明被告人犯罪行为性质、严重程度,评析抗诉理由;


  (三)论证原审判决书适用法律、定罪量刑是否正确,有误的,应提出改判的建议。


  第四十九条 检察员对原审被告人、辩护人提出的观点,认为需要答辩的,应当在法庭上进行答辩。答辩应当抓住重点,主次分明。与案件无关或者已经辩论过的观点和内容,不再答辩。


  第五十条 对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仍然确有错误的,如果案件是依照第一审程序审判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如果案件是依照第二审程序审判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对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仍然确有错误的,由派员出席法庭的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部门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


第八章 刑事抗诉工作机制


  第五十一条 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于拟抗诉的重大案件,应当在决定抗诉前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汇报。上级人民检察院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工作情况通报、工作经验推广、案件剖析评查、优秀案件评选、典型案例评析、业务研讨培训、庭审观摩交流等活动,推动刑事抗诉工作发展。


  第五十二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刑事抗诉个案和类案专项指导,主动帮助下级人民检察院解决办案中遇到的问题,排除阻力和干扰。对于重大普通刑事案件、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疑难复杂案件、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反映强烈的案件以及其他有重大影响的重要抗诉案件,上级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抗诉前工作指导,必要时可以同步审查,确保抗诉质量。


  第五十三条 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人民检察院提出的刑事抗诉案件时,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应当依法列席。列席人员应当在会前熟悉案情、准备意见和预案,在会上充分阐述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意见和理由。承办检察官应当按照列席要求,为检察长或者受委托的副检察长做好准备工作。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要与同级人民法院有关审判庭加强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就办理抗诉案件中认识分歧、法律政策适用等问题充分沟通交流。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引起媒体关注的敏感刑事抗诉案件,应当建立快速反应工作机制,依法查明事实真相,适时公开相关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树立人民检察院维护司法公正的良好形象。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指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民事诉讼中,没有经过申请再审,是不是就没办法申请抗诉了?

这个问题咨询的比例相当高,原因是有些当事人因为没有申请再审,结果申请抗诉的时候直接以没有申请再审过,受理也驳回申请;还有的当事人是因为拿不出驳回再审申请的民事裁定书这个文件,而被检察院以材料不全而不予受理,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总而言之,会因为没有再审申请的相关事宜,在申请抗诉时受阻,当事人感到无所适从。




先看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16条规定的3种当事人可以申请检察院向法院抗诉的情形:


1、法院驳回再审的(也就是法院受理再审申请后,驳回了再审申请)


2、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进行裁定(也就是法院受理再审申请后,超过法定时间不裁定的)


3、再审裁判明显错误的(也就是案件已经启动再审了,别管是申请启动还是法检系统内部启动,总之再审是启动了,但是再审后的裁判还是错误的)


再看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的第19条的2和3:


4、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的


5、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




以上5点,是理论上的申请民事抗诉的事由。但是实践当中,第4点和第5点希望很渺茫,极难,因为你很难证明,因为这里的违法要求的是很违法(比如涉及收礼、犯罪类错误等)。




而第2点和第3点也很难把握,第2点具体涉及民事诉讼法第211条:“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而这个逾期你很难知道到底从何时开始算逾期?多久是逾期?这些怎么认定是个很麻烦的事,这种内部事一般你是无法知道的。而第3点是启动再审后的裁判再次错误,这个难度也很高。也就是启动再审后的再审裁判后,不仅不能申请再审了,申请抗诉能成功受理或青岛也变得无比困难,基本只剩下申诉这一条路。关于申请再审、再审裁判后的复杂问题,我以后再专门说。




因此最容易申请抗诉的,是这个第1点,起码申请抗诉的立案,难度不大。绝大多数的这种案件都是以第1点来受理抗诉的。实践当中,大量法院都将有无申请过再审且被驳回再审申请,作为申请抗诉的前提条件,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没申请再审,你申请抗诉,检察院是不受理的,受理也可能以此为由驳回申请。




相信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如果有法律问题,可以询问)




关于民事抗诉的几点浅谈

张昕律师


最近手头有个案子,当事人和我进行了咨询,引发了我们对民事抗诉程序的些许探讨,在此我稍微对民事诉讼检察院抗诉程序做出些梳理,共大家参考。


首先举个例子切入这个问题,一个民事案件基层法院一审,中院二审,省高院决定再审,但再审实体审后驳回再审请求,维持原判决,在此诉讼结构下,程序上是否已穷尽?是否还有其他救济程序?


下面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该诉讼程序并未穷尽,还有其他救济程序可进行。在现行民事诉讼法框架下,经过人民法院再审的案件同级检察院可提起检察建议或上级检察院还可提起抗诉,而后者是一个刚性的进行再次救济的程序。所以也是我这次文章梳理的重点。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程序上如何提起民事抗诉,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搞清一组概念,民事提请抗诉制度与民事抗诉制度,民事抗诉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民事提请抗诉制度是与民事抗诉密切相关的诉讼制度,是指作出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对该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提请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诉讼程序。


但在现行法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民事监督规则》)但规定显然有所冲突。


关于制度的历史沿革:在1991 年出台的民事诉讼法中第 185 条第 2 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在此正式地确立了民事检察的提请抗诉制度。在1992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工作暂行规定》第 7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 185 条第 1 款第 1、2、3、4 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而2012 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 20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即当事人有权选择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该法第208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而《民事监督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由作出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属于不予受理的情形。


因此,当事人申请民事抗诉必须经由生效文书同级检察院申请检查监督,并由同级检察院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申请监督案件作出不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以及不提请抗诉等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但是因为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上级检察院可以将抗诉案件审查权授予下级检察院,因此下级检察院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这一实质上终结性权力并非







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工会委员会秘书长,兼职副教授。


张昕律师


最近手头有个案子,当事人和我进行了咨询,引发了我们对民事抗诉程序的些许探讨,在此我稍微对民事诉讼检察院抗诉程序做出些梳理,共大家参考。


首先举个例子切入这个问题,一个民事案件基层法院一审,中院二审,省高院决定再审,但再审实体审后驳回再审请求,维持原判决,在此诉讼结构下,程序上是否已穷尽?是否还有其他救济程序?


下面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该诉讼程序并未穷尽,还有其他救济程序可进行。在现行民事诉讼法框架下,经过人民法院再审的案件同级检察院可提起检察建议或上级检察院还可提起抗诉,而后者是一个刚性的进行再次救济的程序。所以也是我这次文章梳理的重点。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程序上如何提起民事抗诉,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搞清一组概念,民事提请抗诉制度与民事抗诉制度,民事抗诉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人民检察院发现或者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民事提请抗诉制度是与民事抗诉密切相关的诉讼制度,是指作出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对该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条件,提请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诉讼程序。


但在现行法框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民事监督规则》)但规定显然有所冲突。


关于制度的历史沿革:在1991 年出台的民事诉讼法中第 185 条第 2 款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在此正式地确立了民事检察的提请抗诉制度。在1992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工作暂行规定》第 7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 185 条第 1 款第 1、2、3、4 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而2012 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 20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即当事人有权选择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该法第208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200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而《民事监督规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由作出生效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属于不予受理的情形。


因此,当事人申请民事抗诉必须经由生效文书同级检察院申请检查监督,并由同级检察院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申请监督案件作出不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以及不提请抗诉等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但是因为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上级检察院可以将抗诉案件审查权授予下级检察院,因此下级检察院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这一实质上终结性权力并非







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工会委员会秘书长,兼职副教授。



什么是仲裁视频?什么是仲裁案件?

仲裁规则与仲裁法区别(仲裁规则与仲裁法区别是什么)

民商事仲裁属于什么仲裁,民商事仲裁是什么意思

劳动仲裁是否公开,劳动仲裁是否公开仲裁

劳动仲裁小额仲裁标准?劳动仲裁小额仲裁标准是多少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刑事诉讼抗诉不受理是怎么回事呢(刑事案件抗诉不服法院怎么办)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5202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4年10月23日星期四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