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合同诈骗是什么样的(合同诈骗是什么样的)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5-11 20:30:01
  • 0
  • 北京律师
文章目录:

合同诈骗罪及司法解释

图源丨网络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词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图源丨网络


立案标准:

根据2010年5月7日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司法解释:

根据2016年11月28日最高法《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法发[2016]28号),准确把握罪与非罪的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特别是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的界限、企业正当融资与非非法集资的界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的界限。准确把握经济违法行为入刑标准,准确认定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性质,坚决纠正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的错误生效裁判。对于在生产、经营、融资等活动中的经济行为,当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禁止而以犯罪论处的,或者虽属违法违规但不构成犯罪而加以犯罪论处的,均应依法纠正。


根据2017年12月29日最高法《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通知》(法[2018]1号),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对企业家在生产、经营、融资活动中的创新创业行为,只要不违反刑事法律的规定,不得以犯罪论处。严格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防止随意扩大适用。对于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民事争议,如无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符合犯罪构成的,不得作为刑事案件处理。严格区分企业家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为违法所得的,不得判决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严格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在处理企业犯罪时不得牵连企业家个人合法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


责任编辑:彭孝月


细细拆解合同诈骗罪,带你了解合同诈骗罪的基本构造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行为人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上述诈骗故意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的,不能以本罪论处。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行为人意图本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也包括意图为单位或第三人对非法所得的占有。




在签订、履行合同时,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

《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几种合同诈骗行为方式: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管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几种行为方式之一骗取合同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即构成合同诈骗罪。




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自愿”地与行骗人签订合同,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




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应当以签订合同时行为人的资信货源情况作依据。如果不看签约时的实际履约能力,仅仅根据签约后的履行表现来作判断,很容易使犯罪分子蒙混过关。


当然,还要注意区别根本无履行合同能力有部分履行合同能力的界限,只有完全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才能以诈骗罪论处


2. 采取欺骗手段


欺骗手段绝大多数是作为,而不可能是单纯的不作为。欺骗手段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3. 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误认识


这种错误认识是指对能够引起处分财产的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而不是泛指受骗者对案件的一切事实情况的错误认识。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受骗者的错误认识是由于行骗者的行骗行为所引起的,在时间顺序上,欺骗在先,是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


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在后,是欺骗的结果。如果他人错误认识在先,行为人利用他人的错误认识取得财物,只能作为民事纠纷而不能作为诈骗犯罪处理。




4. 被骗人自愿地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




(1)作为行骗者诈骗手段的经济合同,就其种类讲,通常有三种:


一是签订买卖合同,骗取现金或实物。


有五种情况:


一是利用盗窃、伪造或骗取的空白合同和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


二是用已作废、失效的合同书、介绍信,冒充有效的合同书、介绍信与他人签订合同;


三是利用已撤销单位的名义及其印章、介绍信、合同书与他人签订合同;


四是在条款上做手脚,使合同无法按期履行;


五是在标的物上设陷阱,使对方违约而不履行合同。




二是利用承包合同进行诈骗


行为人无承包能力,以骗取钱财为目的,承包工厂或某项工程,骗取大量钱财供自己挥霍或一溜了之。

三是利用联营合同骗取钱财


行为人根本无生产经营能力,利用与他人签订联营合同,骗取联营单位的钱财。



(2)就合同诈欺犯罪中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两种情形:


有以假面目签订的合同。


假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等是假的。假的面目必然导致合同内容的虚假性,即客观上无法履行合同的内容。



还有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


真面目是指行为人的姓名和身份、签订的合同、使用的公章和介绍信都是真的,即实际上存在这一单位或个人。




以真面目签订的合同的内容有真有假,其中还存在三种情况:


一是内容真实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有实际履行能力的前提下签订的合同。


二是内容半真半假的合同。也就是那种行为人已初步联系过货源,但其货源并未完全确定或并未完全到手。


三是内容假的合同,即行为人是在完全没有履约能力情况下签订的合同。






©原创丨本文系团队@王贝贝法律观察头条号「图文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特约贫论员关注头条号@王贝贝法律观察是对


诈骗罪(普通诈骗、合同诈骗、集资诈骗)的犯罪构成分析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合同诈骗: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集资诈骗: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非法占有的目的

诈骗罪与其他采用欺骗手段实施的犯罪及民事欺诈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非法占有目的


几个司法解释的认定:


199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这些规定详尽地列举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足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合同诈骗当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第一,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


第二,看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无欺骗行为;


第三,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第四,看行为人违约以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考察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真实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金融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归纳总结: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这虽然是针对金融诈骗罪的归纳,对于其他诈骗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201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集资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认定诈骗案件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仅要求证明嫌疑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还要证明嫌疑人有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的行为,即嫌疑人为被害人追回被骗财物设置障碍,使得被害人无法通过民事救济途径追回被骗的财物。


非法占有并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履行合同义务),是认定诈骗案件非法占有目的的总标准。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已严重恶化,经营难以维持,明显无力清偿债务,经营者采用虚构投资项目等欺骗手段大量借入资金,用于归还以前所欠的债务,则属于“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情形,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实施诈骗的客观行为

诈骗犯罪客观上的构成要素是: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他人因欺诈行为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他人因此实施处分(或交付)财产的行为→行为人获得或者使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欺诈行为与财产转移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时即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诈骗的方式、方法: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进而使被害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合同诈骗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者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者材料费;


2、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者预付款;


3、虚构建筑工程或者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


4、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者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


5、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


实践中,犯罪分子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主要是利用公众缺乏投资知识,盲目即兴投资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投资法制不健全的控制进行的。例如:


有的谎称其集资得到了政府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同意,有时甚至伪造有关批件,以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有的大肆登载虚假广告,引起社会公众投资盈利心理;


有的打着举办集体企业或者发展高科技的幌子,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优厚的福利为诱饵;


有的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者企业计划。


只要行为人采取了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方法进行集资的,均属于使用欺骗方法非法集资行为。


数额较大

普通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是3000元,电信诈骗只要达到1500元。


合同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是2万元


集资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个人集资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在50万元以上。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合同诈骗: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集资诈骗: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非法占有的目的

诈骗罪与其他采用欺骗手段实施的犯罪及民事欺诈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非法占有目的


几个司法解释的认定:


199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这些规定详尽地列举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足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合同诈骗当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第一,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


第二,看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无欺骗行为;


第三,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第四,看行为人违约以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考察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真实原因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金融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归纳总结:


“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


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这虽然是针对金融诈骗罪的归纳,对于其他诈骗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201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集资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认定诈骗案件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仅要求证明嫌疑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还要证明嫌疑人有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的行为,即嫌疑人为被害人追回被骗财物设置障碍,使得被害人无法通过民事救济途径追回被骗的财物。


非法占有并逃避返还骗取的财物(履行合同义务),是认定诈骗案件非法占有目的的总标准。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已严重恶化,经营难以维持,明显无力清偿债务,经营者采用虚构投资项目等欺骗手段大量借入资金,用于归还以前所欠的债务,则属于“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情形,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实施诈骗的客观行为

诈骗犯罪客观上的构成要素是: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他人因欺诈行为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他人因此实施处分(或交付)财产的行为→行为人获得或者使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欺诈行为与财产转移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时即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诈骗的方式、方法: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进而使被害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合同诈骗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无合法经营资格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买卖或者承揽合同,骗取定金、预付款或者材料费;


2、利用中介机构签订转包合同,骗取定金或者预付款;


3、虚构建筑工程或者转包建筑工程合同,骗取工程预付款;


4、双方当事人串通利用合同将国有或者集体财产转移或据为己有;


5、本无履约能力,弄虚作假,蒙骗他人签订合同,或是约定难以完成的条款,当对方违约后向其追偿违约金。


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


实践中,犯罪分子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主要是利用公众缺乏投资知识,盲目即兴投资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投资法制不健全的控制进行的。例如:


有的谎称其集资得到了政府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同意,有时甚至伪造有关批件,以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有的大肆登载虚假广告,引起社会公众投资盈利心理;


有的打着举办集体企业或者发展高科技的幌子,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优厚的福利为诱饵;


有的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者企业计划。


只要行为人采取了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的方法进行集资的,均属于使用欺骗方法非法集资行为。


数额较大

普通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是3000元,电信诈骗只要达到1500元。


合同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是2万元


集资诈骗案的立案追诉标准:个人集资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在50万元以上。








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制定?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制定包括

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制定?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的制定包括

什么是仲裁视频?什么是仲裁案件?

仲裁规则与仲裁法区别(仲裁规则与仲裁法区别是什么)

劳动合同仲裁条款?劳动合同仲裁条款范本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合同诈骗是什么样的(合同诈骗是什么样的)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50086.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4年10月23日星期四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