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违反法定义务、违反法律所禁止而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
违法行为作为构成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违法性,表现在离婚案件中,因配偶一方之违法行为致使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即为有违法性存在,主要指: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违法行为。
(二)存在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它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必备要素,是构成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
只有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的事实客观存在,才能产生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三)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侵权损害的因果关系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表现在离婚案件中亦如此。
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饼居、通奸、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方遭受精神损害的直接原因。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精神损害后果是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离婚案件中,有时配偶一方实施违法行为并不是直接针对另一方,如一方因盗窃罪被判长期徒刑,其行为可能伤害夫妻感情,给无过错方造成极大的精神损害。
因此,只要配偶一方有违法行为存在,并且这种行为导致了无过错方的精神遭受损害,无论这种损害事实是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造成的,均应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四)主观上有过错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要承担民事责任,同样过失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表现在离婚案件中,过错方主观上应有意图违反婚姻法或其他法律,伤害夫妻感情,导致家庭破裂的故意或过失,客观上应有实施如重婚、拼居、通奸、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
在离婚案件中,一方如存在重婚、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的,对婚姻中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的,这类离婚案件中的受害者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
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人民法院对这类当事人进行保护,处罚这类违法人员。
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离婚在什么情况下可申请精神损害赔偿?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9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