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思维认知能力对于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升级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跃升至高点。本篇文章,对如何提高认知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帮助我们走出思维固化。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如果你俩聊天感觉很好,不一定就是默契相投,也可能是他在向下兼容你。
昨天和朋友把酒话桑麻,席间聊到沟通同频的话题,对此我们很有共识:同频共振的交流不仅沟通高效,更让彼此感觉超好,我们甚至能感觉到同时分泌的内酚酞和多巴胺。
一般来说,高度同频有两种常见场景:
遗憾的是,第二种却往往是常态。而认知一旦被向下兼容,就很难有效的向上突破。在不进则退的时代背景下,禁锢的思想枷锁叠加上时间的无情成本,打工人的圈层便显得日益固化。
众所周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认知。而产品认知思维是产品同学最重要的基础认知力。因此,只有认知升级才能更好支撑和驱动产品生长。
事实上,镜同学始终认为:产品经理这个行业,downside极低,upside极高,堪称打工人中的岗位奇迹。
换句话说,产品的门槛很低,但发展天花板很高。那么差异性的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潜力就显得弥足珍贵。显然,这都离不开思维认知的跃迁,反之,若在认知层面落后一圈,那将很难超车。
基于此,镜同学结合本周的感受分享几点浅薄思考,希望能带给你认知启发和职场参考。
镜同学日常沟通时很少使用「穷人思维」。因为我深知用户的感受度并不是很友好,尤其是咱也是个穷人,听到这个词,大多数受众的感知首先是「穷」。如:他是不是在暗示我穷啊?实际其中心词则在「思维」。
我更倾向于把「穷人思维」解读为「有限短视」,是指对某一行为方式和认知逻辑的客观描述。「穷人思维」的覆盖面很广、影响力很大,在职场中随处可见。
而对于产品同学来说,我想着重表达两方面:
我们反复讨论过,产品经理是个综合性的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很强,需要构建知识体系、更需要终身学习。
实际上,很多产品同学并没有这样的意识。这对于深谙ROI指标的岗位从业者来说多少显得不合逻辑,也侧面佐证:职场中的现实行为折射出了行为人的复杂性和思考的必要性。
比如:经常有小伙伴和我留言,询问有没有某本产品电子书。我回复微信读书有,对方则反馈:那需要付费呀。
我其实很想说:直接付费购买吧。知识投资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突破圈层为数不多的一点可行性。
“向前看,别回头”。
相信看过《漫长的季节》这部影视剧的同学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它直触内心,值得每个人反复回味和认真思考。
人生是一趟不停歇的列车,其奋斗的意义在于持续前行。但事实上,却有很多职场同学总是习惯纠结过去而忘记前行。
这个“过去”既包括历史功劳簿、也包括彼时的错误经验,它让人习惯性后退,更给人营销安于现状的惰性错觉。
比如:我团队有个年龄稍大的产品,她工作很认真负责,但是面对每次产品新探索和新尝试,她很喜欢自我标榜为“反面教材”。以过往经验来论证“创新”的严重后果,总是在凭记忆在做有限的伸展运动。这有点像墨守成规、听天由命的憨厚劳作者,习惯用古老传统工具辛勤耕耘,却本能的对智能化机械进行经验性地抵触。
产品岗位是个不断拓新的过程,快速的成长需要我们具备敢于「忘掉过去」的勇气,能够主动放下沉重错误的认知包袱,坚定持续向前看的定力。
项目过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要求就是「范围管理」。也就是要明确建设范围、成员职责的界限。但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的边界感都不强,存在专业认知上的误区,加大了工作协同的成本。
记得有过一份职场调查,在我的印象中:「边界感不强」是导致工作冲突和沟通分歧的重要因素。我最近一直在招聘产品新人,前段时间在和某新来的HR沟通时,我就深深感受到边界感不强带来的低质量的糟糕体验。
随便举两个例子:我们目前在做平台团队包装,也在为C轮做进一步冲刺,根据大老板的要求,产品团队要瞄准高精尖。这既有利于长期的互补增长;也有利于当下的团队包装。
为此,我对HR提出要求:新人的招聘学历最低本科。但后续群内该HR筛选出来的简历仍有不少专科简历,我便在群内明确说明,要求HR把控好硬性条件,结果该HR回复: “我觉得这个简历很好呀,工作经验很长,何况现在团队××同学也是专科学历,也很优秀啊,是不是不要学历歧视呢”。
当然,镜同学绝非学历歧视,事实上,在学历持续贬值的当下,员工能力才是考察的第一要素。
但当时沟通的语境在于当下的团队包装,更重要的这是明确的用人要求,属于用人部门的界定范围,而且我们早已提前告知了。
这种情况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沟通很费神,我既要反复解释当下的阶段性需求,甚至还要承受所谓的「道德压力」。
再比如,我们产品对新人培训制定了计划表,在某大群内同步时该HR竟然回复说:不建议某产品同学作为讲师,因为他还没转正。此言一出,就被人力总监严厉批评了,说培训计划本就是产品部门的内部安排,在专业上我们要保持信任并绝对尊重。
实际上,该HR上周已被解聘,未能顺利转正,但工作中类似于该HR的职场行为还有很多,表面来看这是工作不专业的体现,而不专业的背后原因也很朴素:没有工作边界的意识和能力。
我昨天和朋友聊到创始人的格局和胸怀时,他说很多初创公司发展的制约因素都在于创始人的视野和认知格局,而最常见的制约因素就是「刚愎自用」,不听人劝。
事实上,不只是公司创始人,不少产品同学也经常掉入“刚愎自用”的认知陷阱中,总习惯于在自我认知范围内做决策,但讽刺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句话说的很好:你赚不到你认知范围外的钱,凭运气挣来的钱,最终都会凭本事亏掉。
而来自社会心理学的启发是:我们对痛苦、缺陷的记忆总是优于优秀、理性的行为。如:我们深知「木桶短板效应」,却往往容易忽略「长板互补效应」,不懂得兼听则明的智慧。
镜同学在以前的文章中分享过:我早些年面临择业选择时,我都会反复咨询身边高手和领导,之后再汇总他们的指导建议。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享受着「听人劝」的认知红利。
但在产品工作中,我却发现有不少产品同学却总是自我封闭。既没有主动求教的意识,更要命的是,面对他人的指导,总是一副“你在教我做事情”的不屑表情。
上周,我和业务、运营团队开会,期间,我们的业务总监对某个业务员输出的营销话术不是很满意,便把自己积累的客户访谈技巧、营销话术等当场做了内部分享。客观上来看,他作为业务负责人很有两把刷子,其业务能力也很成体系。
但被他批评的这个业务人员却很不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业务指导的价值,可能还沉浸在被批评的语境中无法自拔,殊不知:开放驱动成长,莫被“面子”遮望眼。
你看,这中场景就是很典型的「封闭心态」,在工作中就很难融合各方优势、统筹利己因素,从而快速生长,顶多属于自我随机进化。
最后,镜同学还是要再强调下:产品经理岗位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试错、不断复盘、不断进化,而持续向上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底层的认知,这就如同架构搭建,底层若失之毫厘,上层将谬以千里。
作为产品同学,我们要始终牢记思维的重要性,始终相信认知的力量,绝对不要在认知层面落后,唯有此,才能不断向上突破。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由@产品大峡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物流金融招聘(物流金融做得好的企业)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物流金融招聘(物流金融做得好的企业)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