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短期”、“快审批”的消费金融产品,成为人们短期贷款消费的首选。随之发展起来的消费金融公司,也依托互联网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其中有不少,都在向上市目标发起冲击,谋求为业内打响上市“第一枪”。
这其中,就包括2020年冲击“A股消费金融第一股”的马上消费金融。然而,就在其IPO前夕,却遭到银保监会点名通报,随着“七宗罪”的逐条列数,马上消费也挨了重重一锤,在IPO的目标前铩羽而归。
近日,坊间又有传言称,马上消费已选定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卷土重来”的上市规划,引发议论铺天盖地。尽管马上消费随之澄清消息不实,不过不妨暂且搁置真假:马上消费与IPO,究竟隔着多远距离?到底有哪些因素,阻止着它迟迟迈不出上市的最后一步?
首先,是马上消费旗下主要产品叫做“安逸花”的利率红线问题。
在“安逸花”的主页面上,赫然写着“最高可借20万元,年化利率为7.2%-24%(单利)”。虽然给出的利率起点是“7.2%”,不过,据中国货币网发布的《安逸花2023年第二期个人消费贷款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显示,安逸花消费贷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3.80%,利率在23%-24%的贷款数量为为249,150笔,占所有贷款总笔数的98.44%,而这也是随着监管政策逐步完善而放低的,多个平台的公开数据都显示,安逸花曾经的贷款最高利率高达36%。
在这一方面,目前监管的合规线是24%。马上消费金融虽然并未逾越,但却非常接近,就利率而言,马上消费可以说是在颤颤巍巍地“走钢丝”,行走在“红线”的边缘。
事实上,安逸花的高额利息早已经招来无数投诉,来自黑猫投诉的信息显示,在今年4月份,仍有用户投诉安逸花的实际利息超过国家规定,平台禁止利息截图,且存在阴阳合同,收取用户担保费、保险费等种种情况。
如果说“边缘摇摆”的利率是“走钢丝”,那么在用户体验上的糟糕口碑,则是马上金融走向IPO的更大阻碍。
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马上消费已累计近两万五千条投诉。投诉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暴力催收、高额利息、乱收费、虚假营销、恶意诱导、高频骚扰、泄露用户信息等等。
例如,多个用户投诉,在“安逸花”办理贷款时,平台会偷偷为用户开通会员续费,每月自动后台扣款,金额从40-100不等,相当于变相拉高了利率;同时,即便已经表明无借贷需求,还是有人被高频骚扰,信息被偷偷注册相关账号,接踵而来的营销、骚扰、空电话不计其数。
还有用户公开发文表示,在马上消费金融平台只是注册并未借款,就频繁收到电话骚扰,每天都能接到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电话,推销其借款产品,明确告知其不要继续拨打依然无果,对个人生活造成恶劣影响。
如果说以上的问题还只是影响口碑,那么被监管部门通报和处罚,则成为马上消费无法回避和抹去的“污点”。
2017年3月,马上消费金融就因违反征信业的相关条款,被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罚款39万元;2021年6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曾通报,马上消费金融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益。
今年3月31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贷前审查不审慎以及对委外催收机构管理不审慎,被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罚款100万元。
马上消费金融的监管归属地正是重庆。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是其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0%,此外,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也以18%的持股比例,在马上消费的股东中名列第三,其官网信息也表明自己背靠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央企与地方国资背景资本。
同时,由此可见,马上消费的行业监管部门为地方银保监局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处,即认定其为以金融为根本属性的“科技金融企业”。
而根据2022年证监会发布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及上交所、深交所配套发布的科创板、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对于科创板,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发行上市,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发行上市;对于创业板,明确禁止产能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行业,以及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类金融业务的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此外,北交所方面,对于发行人属于金融业、房地产业企业的,也不支持其申报发行上市。
由此可见,马上消费无论如何标榜自身“科技驱动”的属性,也无法改变其主营业务为“小额分散的消费金融服务”的客观事实,更无法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身份烙印,那么,其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成都锦城消费金融(成都锦城消费金融贷款)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马上消费金融是什么平台(马上消费金融是什么平台包含哪些app)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