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黄山律师编辑整理,多位从业16年以上的律师,也非常认可此文的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目录:文/马家骏
整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长河中,最杰出的作家,是17世纪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他的影响遍及全欧,是广泛的,而且延续至今,长达数百年之久。古典主义的喜剧家,甚至启蒙文学和现实主义的讽刺剧作家,不接受莫里哀传统的不多,可见他的影响是深刻的。
一、莫里哀的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本名让·巴梯斯特·包克兰,1622年1月13日生于巴黎一商人家庭。他读过耶稣会士举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在中学学会了拉丁文,熟悉古代哲学与人文科学,还翻译过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物性论》。莫里哀对商业不感兴趣,向往戏剧工作。当时,戏子受社会歧视,他却要做演员。1643年他组织“光耀剧团”,结果二年后负债入狱,剧团解散。之后,与家庭决裂,参加流浪喜剧团在外省漂流演出13年之久(1645-1658年)。他周游法国,接触了现实生活,忍受过贫困,锻炼了技艺,积累了创作素材。1650年他成为剧团领导人,为建立自己的剧目,他开始自编剧本。他的早期剧本没有流传下来。这些,多属于闹剧性的作品。之后,写作《糊涂人》(一译《冒失鬼》,1655)和《情仇》(1656),表现伶俐、狡黠的仆人,甚为成功。剧团于是返回巴黎。
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在卢浮宫演出《多情的医生》获得成功。莫里哀同国王路易十四发生密切关系,受到王权保护。一年后,巴黎上演了莫里哀的喜剧《可笑的女才子》(1659)。这是一出嘲笑法国当时社会风尚的剧本,运用了传统的闹剧手法,颇有影响。
1661年,莫里哀剧团重在王宫剧院演出,他创作的《丈夫学堂》(1661)标志着他由传统闹剧转向古典主义的风俗喜剧,探讨资产阶级家庭问题,表现了落后的宗法的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世界观的冲突。1662年底,莫里哀创作了另一剧本《太太学堂》,上演很成功。这个剧本描写一位守旧的资产阶级老头子力图控制将婚的少女、结果少女与别人恋爱成功的故事。作者反对家长制道德,歌颂人道主义的自由恋爱观。显然,莫里哀的这个剧本受了维奥(1590-1626年)的《防不胜防》的影响,后来又影响了博马舍(1732-1799年)的《塞维勒的理发师》。《太太学堂》充满滑稽诙谐的事件与语言。但作者强调剧本的教育作用,他让当时的那些丈夫们去进太太学堂受受训。这个剧本遭到反动贵族的责难,于是他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和《凡尔赛宫的即兴演出》(1663)二剧,反驳他的论敌,斥责了贵族的假仁假义,也触及了古典主义教条。
从1664年起,莫里哀在王宫演出次数渐多,他为娱乐宫廷编了些戏。其中,除了《逼婚》(1664)有反对强迫婚姻的进步意义外,其余多是牧歌式爱情的喜舞剧,离开了讽刺现实的莫里哀风格,是莫里哀戏剧创作中的一个迂回和倒退。然而同时期,他又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优秀剧本。这种矛盾,表明作者为了依靠宫廷,显示了一种动摇性。
从1664年到1669年这5年间,莫里哀与音乐家吕里合作写了一些迎合国王口味的爱情喜舞剧如《强迫的婚姻》(1664)、《艾丽德公主》(1664)、《医生的爱情》(1665)、《布索亚先生》(1669)等。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创作了一系列尖锐的讽刺喜剧:《伪君子》(1664, 1667, 1669 )、《唐·璜》(1665)、《恨世者》(1666)、《乔治·唐丹》(1668)、《铿吝人》(1668)。在这些剧本里,莫里哀嘲笑和揭发了君主专制政体所依靠的基本社会力量:僧侣、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他拆穿了宗教的假仁假义、封建主的掠夺和放荡、贵族的愚蠢和伪善、朝臣的谗媚、有产者的无情和贪婪,等等。
《唐·璜》取材于西班牙传说。作品通过贵族花花公子的形象,揭露封建贵族荒淫无耻、卑鄙堕落的特性,表现了法国贵族阶级的腐朽,指出它已处在文化道德异常衰败之中。这个剧本讽刺手法多样,冲破了三一律的限制。
如果说,《唐.瑛》是揭露贵族的作品;那么,《铿吝人》则是揭露资产阶级的作品。《铿吝人》(一译《吝啬鬼》)是莫里哀所有揭露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其中生动地刻划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阿巴公的丑恶形象。他把自己的财富锁得非常严紧,白天黑夜总在旁看守,心里老以为别人会暗算他的财产,见仆人穿灯笼裤也以为其中隐匿了他的东西而大加搜查。就是对自己的儿女,在金钱问题上,也不放心。
阿巴公以铿吝出名。他很富有,却表面装穷,经常抱怨日子难过;他虽已年老,还想娶年轻的姑娘玛丽亚,苦于她没陪嫁,便设巧计将女儿嫁给不要陪嫁的贵族老头,以弥补损失。他的仆人掌握了他这个吝啬鬼的特点,说:“口头上的嘉奖、尊敬和礼貌以及友谊,你要多少都可以给你,可是提起钱干脆休想。他从来不说我赠给你一个早安,而说‘我借你一个早安’。”;“他爱钱比爱声名、荣誉和道德还厉害,他看见一个跟他要钱的人,马上会难受得抽筋,跟他要钱就等于在他心上刺了一刀。”
阿巴公这个高利贷者,把放债收利息作为人生要义。他认为“要是能把全部的钱都妥妥实实地放出去,家里只留下日常开支的必需款项,那才是有福气呢”。他放高利贷的实际手段更为异常骇人:连儿子都成了他的借债人,借一万五法朗只得到一万二,其余用破烂东西折抵。
作者通过对阿巴公形象的刻划,深刻揭露资产阶级金钱第一的世界观:他们活着就是为了金钱;金钱是他们的靠山和快乐。在这个暴发户的内心中,发财致富的渴望和铿吝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莫里哀晚年,虽然多病,但仍坚持艺术生活。他的创作与以前稍有不同,即集中火力指向资产阶级,有力反映了法国当时资产阶级爱虚荣、攀结权贵的真实情况。在《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里,塑造了一个发了财、痴心依附权势的资产者的形象。这个资产阶级人物梦想贵族的生活方式,为了模仿贵族,而去学音乐、剑术、哲学,穿贵族服装,闹了一连串笑话。
莫里哀在讽刺教士、贵族、资产阶级的同时,还创造了一系列的伶俐、机智、有正义感、能巧妙地向旧势力斗争的仆人的形象。这在《史嘉本的诡计》(1671)中作了集中的、总结性的表现。司嘉本已非意大利职业喜剧中的小丑,而是一个正面人物。史嘉本慷慨、勇敢、爱打抱不平、不怕吃苦,又毫不愿受侮,睚呲必报,而且敢于冒犯主人、把他的丑事摊开,这表明史嘉本聪明能干,善于掌握主人的性格。这类人物后来在启蒙作家博马舍的剧本中有所发展。
莫里哀的最后一个剧本是《心病者》(1673)。当时他正害重病,但仍极力揭露资产阶级极端自私的本质,并嘲笑了当时医学界不学无术的人。
莫里哀于1673年2月17日逝世。
二、莫里哀与理性主义及其他
莫里哀的喜剧是在古典主义诗学范围内创作出来的,但他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因素较强,有时超出了古典主义的限制,如:他的作品不是模拟希腊罗马,不是写臆造人物而是取材现实,写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人物。有时(如《唐·璜》)则突破了三一律的规范。莫里哀的喜剧在当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他写民间人物、用民间语言,与民间戏剧——闹剧保持联系。
之所以如此,与以下两点有密切关系。
第一,从对待理性主义的态度上说,莫里哀同伽桑狄的唯物主义较之同笛卡尔的二元论(实质是唯心主义)要接近得多。当然,从《丈夫学堂》(1661)起,莫里哀转入古典主义派,是受到笛卡儿唯理论的两个方面(理性在政治上的体现者是开明君主制、绝对王权主义;理性在艺术上是形象的单纯合理)的影响的。但莫里哀更接近伽桑狄,他接受了伽桑狄的感觉经验论。从感性认识或直接观察社会现实生活着手来进入创作,而不是先拟定理性原则,从主观愿望出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莫里哀比高乃依和拉辛要高明得多,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更强烈得多。伽桑狄断言人只要遵循“自然”,就可以得到幸福。这种理性哲学,符合或者包含普通人的常识,这是莫里哀创作时所依据的。《丈夫学堂》、《太太学堂》、《伪君子》、《铿吝人》等,其中都主张应当顺着人性的自然而达到善。桃丽娜看穿了塔尔丢夫的虚伪。仆人斯嘎纳勒尔说唐·璜是个大坏蛋,都是从常识出发,以直接的生活体验为凭据,并不是从什么理性哲学的教条出发。莫里哀深信,真理只有通过检验与实践才能确定。这个思想,是来自伽桑狄的。传说莫里哀听过伽桑狄的哲学课,这点未必可靠,但莫里哀尊敬伽桑狄,并因伽桑狄的关系而喜爱原子论者卢克莱修(公元前99-55年,罗马诗人)的诗,却是可靠的。伽桑狄从文艺复兴接受了唯物主义,主张“遵循自然”,实际却认为宗教使人违犯自然,扼杀和钳制本能。莫里哀的《伪君子》也有相似的看法。
相反的,莫里哀在剧本中几次批评了笛卡尔。在《强迫的婚姻》里,莫里哀写了两个滑稽可笑的哲学家庞克拉斯和马尔富里斯,他们模仿学院派的烦琐哲学和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在《女学者》(1672)里,有三个“女学者”都热烈崇拜笛卡尔。莫里哀嘲笑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形而上学以及他的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的对立(费拉曼特在二幕七场、四幕一场的对答),也嘲笑笛卡尔的宇宙论以及关于旋风和流星的学说(特里扫里在四幕三场里的对答)。特别重要的是莫里哀不赞成笛卡尔的有神论;而莫里哀由于写了《伪君子》与《唐·璜》便被当时反动的保守派指责为“公开的无神论流派”,他成了笛卡尔的对立面。
莫里哀赞成唯物主义的思想,故而,他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强烈。
第二,在对待文艺复兴的文学传统上说,莫里哀接近民主作家,而与新贵族派和妥协派有区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很明显是分成了接近民间而有民主精神的作家的一派,和接近贵族而妥协的一派。文艺复兴时期,阶级斗争是激烈的,这时的民主作家派如拉伯雷、莎士比亚、赛万提斯,能反映激烈的斗争,表现出斗争性与激进精神。但另一派,代表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的利益,拥护开明君主,斗争性较弱,如英国的锡德尼、李里、那施、格林,法国的龙沙、若岱尔等。一般说来,古典主义派跟锡德尼等人接近,他们双方都忠君爱国、注重文艺的逻辑性、注意文艺技巧的改进。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和锡德尼的《诗辩》就有相似之处。或者说他们二者都仿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罗马(贺拉斯的《诗艺》)。
但莫里哀却是古典主义派中的一位民主性作家,他有争取自由的思想。从文艺思想上看,自由思想者莫里哀在一些问题上同温和派布瓦洛有争论:(1)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重视等级制,严格划分悲剧与喜剧,推崇悲剧而贬抑喜剧。而莫里哀在《太太学堂的批评》第七场,借着人物道朗特的嘴说:悲剧描写英雄(指古代的英雄人物),喜剧描写人(指当代的活人),写喜剧比写悲剧难,因为悲剧中的主角是“可以随心所欲描写的肖像。形象是写出来的,用不着过问逼真不逼真;你只要由着想像来描写,为了取得惊人效果,想像往往抛掉真实不管”。“喜剧描写人的时候,就必须描写形象。大家要求形象逼真,要是大家没有认出自己所处的这世纪的人来,你就‘白干啦!’”(2)布瓦洛重视宫廷或高级生活,轻视“下流”社会,不准在舞台上多出现粗俗的人物、不文雅的行动和滑稽的口语。他的《诗的艺术》里说:
研究宫廷,并且熟悉城市;
它们永远提供写作对象。
莫里哀的作品就这样有了光辉,
也许靠他的世术抢到冠军,
假如他少做人民的朋友,也不
使他精绘的形象常做鬼脸,
为了打闹,抛弃趣味和风雅,
辱没斯文,拿塔巴兰配合泰伦斯。
在史嘉本装人的滑稽口袋里面,
我再也认不出《恨世者》的作者。
布瓦洛欣赏莫里哀的《恨世者》,是因为这是一出被人称为“高级”喜剧的作品,所谓“高级”,实际是指文雅、高尚。这合乎布瓦洛的口味。然而,《恨世者》并不是莫里哀的杰作。布瓦洛用这个“高级”标准,来否定莫里哀的《史嘉本的诡计》,因为在剧中,史嘉本把吉隆特装进在布袋里,然后用棍棒打吉隆特(三幕二场)。这种让儿子的跟班仆人打老爷的场面,自然布瓦洛不认为是高雅的。从布瓦洛抬高古罗马喜剧家泰伦斯而贬低17世纪初法国民间剧演员、中世纪民间闹剧传统的继承人塔巴兰,也可以看到布瓦洛的保守。
相形之下,可以见到:莫里哀的人民性比妥协派布瓦洛要高得多。莫里哀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派一边,布瓦洛却站在新贵族的立场上。莫里哀的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正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民主作家的优点。这表现在:一、拉伯雷、莎士比亚、赛万提斯等都主张“个性解放”,莫里哀继承了这个传统,在剧中主张发展人性中的“自然”其实也就是“个性解放”。他反对宗教压迫、反对封建家庭的专制、反对虚伪及其他恶习,就是“个性解放”传统的新表现。二、莎士比亚的戏剧观与莫里哀的戏剧观很相似。两位作家都没有写过戏剧论文,但都通过剧中人的嘴,表达他们对戏剧的看法。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谈到演剧的目的,与莫里哀说的演剧在于揭发当代人的缺点,有共同见解。三、莫里哀同文艺复兴的大师一样,重视并取材民间艺术。拉伯雷取材民间文学来写《巨人传》,莎士比亚从民间戏剧汲取了营养,而莫里哀同样得益于民间文艺。莎士比亚的喜剧如《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如愿》等有民间的英雄人物,莫里哀同样在喜剧《史嘉本的诡计》、《屈打成医》里歌颂人民的高贵品质、英勇精神和聪明才智。四、文艺复兴的文学大师,是讽刺家,莫里哀同样也是讽刺家。可以清楚看到:莫里哀的猛烈的讽刺,是导源于拉伯雷的。五、恩格斯说文艺复兴的巨人们“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因为他们对资产阶级并不留情,他们猛烈批判了资产阶级利欲薰心的丑恶本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雅典的泰门》中批判金钱与高利贷是深刻的。同样,莫里哀在《铿吝人》、《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剧中,也讽刺了资产阶级。六、从语文修养上,莫里哀也近似文艺复兴的大师。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没有学过希腊文,只学过拉丁文,所以他们都取材于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莎士比亚开始写作时,以改编旧剧为主,莫里哀则以改编意大利的“文明戏”为开端。
莫里哀对文艺复兴传统有继承,当然也有丧失。他的剧中不似文艺复兴如莎士比亚剧中有浪漫主义的气息、自由活泼的结构与情节、多方面的性格刻划。古典主义抛弃文艺复兴的感性方面而又将理性方面绝对化,人物性格只突出主导方面而单一化、片面化、类型化,结构情节的受束缚等等,是对文艺复兴的一次“反动”。许多古典主义派作家从一些方面由文艺复兴倒退或说形式主义化,现实主义减弱。而其中优秀的如莫里哀,虽也有所丧失,但毕竟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许多优秀传统。
正是由于莫里哀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继承优秀传统,所以得以使他在古典主义戏剧与文学200年发展史上,成为放射异样光华的杰作大师。
三、莫里哀的《伪君子》
莫里哀最好的作品、即古典主义戏剧中最杰出的代表喜剧,是《伪君子》(一译《答尔丢夫或者骗子》)。这部喜剧暴露和讽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十分的强烈。演出后的社会反应,好的与坏的都十分激烈。1664年在狂欢节演出时,反动派狂怒了,之后,巴黎大主教用驱逐出教门来威胁《伪君子》的上演。为了捍卫剧本的演出,作者曾上表国王路易十四,求得庇护;同时,又对剧本一再作修改。初版的剧本只有三幕,主人公穿着教会服装;二版时,主人公改姓答尔丢夫,脱去了教会服装,由三幕改为五幕。表面上,剧本只反对个别坏教士,收尾处,又歌颂了国王。但是,剧本演出的客观社会效果,依然具有强烈的反宗教的意义。它一针见血地揭穿自命为精神主宰的天主教会的伪善,指出它的宗教伦理的欺骗性和反人民的实质。1627年法国成立的“圣体会”,是贵族与僧侣相勾结而建立的反动大本营,参加者不少是王公贵族、高级官吏,连王太后也是它的成员。该组织打着慈善事业的招牌,干的却是秘密警察的勾当。对于异教徒、不信上帝的人、有自由思想和反教会的人,都进行暗中监视和迫害。这个组织宣传反动宗教思想,伪善地鼓吹禁欲主义等等。莫里哀的《伪君子》正是以“圣体会”的代理人作为剧中的主人公,通过揭露其伪善面孔来暴露“圣体会”的反动实质。由于作品是针对现实的,自然,它的演出也就要受到反动派的责难。
《伪君子》的主人公答尔丢夫,不是抽象的恶德的化身,而是一个典型的天主教士。这位伪善者集中体现了天主教僧侣乃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所流行的伪善习气和种种恶行败德。莫里哀花了许多笔墨来写答尔丢夫的表面上的善良,以便最终反衬出他的实质。表面上,答尔丢夫装得虔诚温和,对尘世并不眷恋,有“崇高”的德行,显得很正直,能严守教规。在教堂里,他和颜悦色的祷告,忽而长叹、忽而沉思,毕恭毕敬地吻地,能把整个教堂里的所有目光都引向自己一身。莫里哀善于抓住细节刻划这个伪君子,说明这位教士在鸡毛蒜皮的的小事上,极力地推敲、挑剔、小题大作以博得别人的敬仰:“有一天他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应该生那么大的气把它掐死。”由于答尔丢夫披着宗教的外衣,显得圣洁而仁德,这就更容易骗人。
答尔丢夫这个人物的性格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言行不一。莫里哀让人物在自己的行动中,用实际表现来撕下罩在他头上的神圣面纱,使人逐步看透他的丑恶的灵魂。答尔丢夫并非“上天意志的代理人”。口头上的清涤欲念的善良言词,掩盖着的是他非常讲究世俗的享乐。答尔丢夫热衷于酒肉,大嚼松鸡和羊腿;酒足饭饱则“猛孤丁的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答尔丢夫灵魂卑鄙而肮脏,他不仅是酒徒,而且是色鬼,见了女色则魂飞天外,什么上帝的教导,早已抛在阴山背后去了。“如果上帝是他的情欲的障碍,拔去这个障碍算不了一回事”。就是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见欧米尔的美貌时,便心神颠倒,连禁食、祷告都抑止不了色魔。他毫不顾奥尔恭对他的恩情与友谊,不借造谣、离间、发誓,以勾引其妻欧米尔。
作者不仅把人物的言与行对比起来揭露答尔丢夫的伪善,还通过人物的口,道出其真正的道德:“一件坏事只是被人嚷得满城风雨的时候才成其为坏事,所以叫人不痛快,只是因为它要挨大众的指摘;如果不声不响地犯个把过失是不算过失的。”这话有力的暴露了法国社会上伪君子们的道德面貌。人物的典型性因之也增强三分。
答尔丢夫是一个很典型的伪善者,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伪君子。他的性格的一个特点是十分奸滑,他是手段灵活的宗教骗子,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用遮眼法,颠倒黑白,避过危机。当他向欧米尔表达爱意被达米斯发现并告知父亲奥尔恭时,答尔丢夫无法辩驳了,按说他该惊慌失措、极力掩盖才是;其实不然,他极为镇静,不作辩解,却装着受冤屈的样子向奥尔恭忏悔起来,空洞地大驾自己是坏蛋,请求奥尔恭惩罚他、驱逐他。而半信半疑的奥尔恭,经他这一番装模作样的姿态,折腾得昏头昏脑,反而认为真的是自己的儿子诬陷了答尔丢夫,于是对达米斯大发雷霆,答尔丢夫这时却巧妙的火上泼油,劝说:“唉,别拦他,让他说下去。”显得自己好似心中无冷病,不怕吃西瓜一样,反倒表白自己的正经与清白。这里,真真假假、装腔作势,答尔丢夫的手段极为狡猾,给人的印象却极为有德行。
答尔丢夫不仅是两面派,而且会煽风点火,他会离间奥尔恭一家,使奥尔恭不信任亲生儿子、不信任妻子,而只信任他一个人。并且使奥尔恭为了安慰他这位“受辱的圣徒”,把全部财产转让给了他。答尔丢夫能掩盖住心花怒放的喜悦表情,装得一本正经,接受财产赠与时说:“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应该遵从。”这样,既骗得了财产,还落得个没有私心的正人君子的好名声。这种讲出一派替上帝增光和为别人造福的言词来掩盖抢掠继承权的高级骗子,是极高明的。他的成功是同离间别人家庭和自己的伪善不可分割的。
答尔丢夫是一个恶棍,他的手段毒辣、心狠,带给奥尔恭一家巨大灾难:他破坏奥尔恭女儿的婚姻,使达米斯遭父亲赶走,他勾引奥尔恭的妻子,在为上帝增光的名义下夺取奥尔恭的财产。当着又干起追求欧米尔的勾当而被藏在桌下的奥尔恭识破其丑恶本质命他滚蛋时,答尔丢夫则凶相毕露,从虔诚的教徒变成了当局的鹰犬和奥尔恭财产的主人,说:“别看你像主人似的发号施令,可是离开这儿的却是你,因为这个家是我的。”并凭财产赠单用武力赶走奥尔恭一家。还不止此,他更把奥尔恭告诉他的政治秘密早报告了当局,以迫害奥尔恭杜绝后患。这里表明答尔丢夫的伪善不仅为了私生活,更有其政治上的目的。
在结局处,作者没使伪君子的勾当得逞,让答尔丢夫罪有应得的受到惩罚。但结局处理上有矛盾:一方面是作者对欺骗人的宗教伪善者恨之人骨,使之没有好下场,这样处理是大快人心的;第二个方面是歌颂帝王,用帝王惩罚其奴才,这就是很勉强的了。
作品中塑造了奥尔恭的形象,他与答尔丢夫成为矛盾统一体,成为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是个被骗的人物,但却丝毫引不起人们同情,他虽然不属于伪君子一样的反面人物,但作者对他也进行了讽刺,作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嘴脸。
奥尔恭是愚昧狂热的宗教迷信者,正因为如此,他才迷了心窍地不相信家里人,而只相信答尔丢夫一个人。他说他结织了答尔丢夫以后“我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他教我什么东西都不要爱恋,他使我的灵魂从爱情里脱离出来,我现在可以看着我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也不会有动于衷了”。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来刻划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迷信:吃饭让首席,顶好的菜分给他,连答尔丢夫打隔儿,他也赶紧说“上帝保佑你”。答尔丢夫芝麻大的举动,他都视为奇迹,任何一句话他都奉为神谕。奥尔恭下乡回来最先关心的是答尔丢夫,左问右问,连老婆害病都不能扭转他的话题。
奥尔恭这样如醉如痴的迷信答尔丢夫究竟原因是什么呢?
奥尔恭虽是资产阶级,在家中却是封建家长,他顽固、粗暴、刚傻自用,要求家人无条件服从他的意志。他随便命女儿嫁给答尔丢夫,用权力赶走儿子,剥夺其继承权,都表明他的落后与专制。奥尔恭是保守分子,他“给国王效力的时候”十分英勇,对“自由思想”十分害怕(如惊讶于儿子和内弟反专制与反伪善的思想)。这即说明,奥尔恭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站得是很稳固的,全力维护它。天主教是统治阶级的支柱,当然二者是一脉相通的。奥尔恭的信上帝,既是维护统治阶级、也是为了个人私欲。要把自己抬到神圣的地位,自然不能离开宗教的保护。
奥尔恭的受骗,除了阶级根源,还有他的性格心理原因。奥尔恭对宗教并没有理性的信仰,他对自己的信仰也没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虔诚是形式主义的,他以崇拜“虔诚的人”表示自己的虔诚,他还爱听谄媚的话,轻信与愚钝。答尔丢夫把握住了他的弱点。因此毫不费力地控制了这个“牵着鼻子走的人”。结果奥尔恭给自己家庭带来灾难。
与上述的反面人物相对抗,剧本写了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和仆人对反动落后势力的斗争,其中桃丽娜的形象最富有意义。
“伪君子”中的仆人桃丽娜性格鲜明,豪爽,是非分明,乐观,对恶势力斗争坚决、勇敢、机智。没有别的剧本中的仆人所俱有的狡猾。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民主性。
桃丽娜的优秀品质表现在她一直站在同答尔丢夫和奥尔恭相对立的立场上,揭露他们,同他们进行斗争。对答尔丢夫,她揭露答尔丢夫对欧米尔的肉欲,并在主人面前讽刺他的“良心导师”,说他是假虔诚,伪君子。同时,桃丽娜还敢向主人奥尔恭斗争,丝毫不妥协。她反对主人对小姐婚事的专横处理,同情玛丽亚娜的不幸,又嘲笑她的顺从,鼓励她反对包办婚姻。桃丽娜反封建是很坚决的。她的语言锋利、谈笑风生,一针见血地揭露敌人,虽然这人物出场不多,但在剧本中是真正高尚的人物,在剧情中占着主导地位。
桃丽娜的形象的意义只是在反封建一点上。固然她反对主人,而且主人奥尔恭是资产阶级,但不能就说她是反资本主义的。因为她的反主人,是反主人的封建性一面,而不是反对他的资本主义剥削。虽然桃丽娜的社会地位是劳动者,但她进行的并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所进行的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桃丽娜不可能反对主人对自己的压迫和剥削,而且还站在小姐、少爷、女主人一边。这只是说,作者表明了卑贱者正直、可贵、其行动没个人打算,只是好义勇为,类似红娘般的人物。因此,不能过分夸大这一形象,说她反资本主义。其实她的道德观念,对恋爱自由的看法,捍卫主人家庭正常生活方面,也是属于资产阶级性的。
尽管如此,她还是比之克雷央特生动、可信。克雷央特只是一个说教的产物,纯理性的代表,不是艺术形象。
《伪君子》写作于法国封建制度还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情况下,由于是在古典主义范围内进行创作,作者不能直接揭露封建政治制度,而把锋芒对准了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反动教会。教会是与贵族阶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思想上麻痹人民。剧本通过对伪善者的揭露,指出教会的反动,揭露那些披着宗教外衣而有其政治目的的人,这不仅会使人认识教会的本质,也是对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的一个打击。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莫里哀是为捍卫宗教的纯洁性才对伪善性格作了揭露。他们实质上是替宗教在辩护,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不管莫里哀主观上对宗教的态度如何,但在《伪君子》中是找不到对宗教的肯定的。虽然,剧本只讽刺了一个答尔丢夫,然而,这不过是现象,答尔丢夫也不是孤立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客观上,剧本是对教会本身的暴露,因此,剧本是有战斗性和认识作用的。如果把《伪君子》、《唐·瑛》、《铿吝人》三个代表作联系起来看,莫里哀揭露教会、贵族、资产阶级,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干的,这表明《伪君子》是作者批判其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伪君子》里对法国资产阶级的狭隘、保守、妥协及其家长制特点也作了批判,使人认识到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否定的一面,认识其不成熟的历史特点。
作品的民主精神,不仅在它的批判揭露上,也在它的正面肯定上。作者反对家长制而肯定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指出下层人物是有精神力量的,人民与统治阶级是不调和的。这点是深刻的。但是,整个剧本矛盾冲突的解决,并不是在于经过了斗争,即不是剧中冲突的一方来转化矛盾,而是由国王出面解决一切问题,作者对国王作了极力的美化与歌颂。这点又说明作者思想的局限,说明法国资产阶级(包括他的作家)的两面性——既反封建,又求助于专制君主荫护。对于这些糟粕应予批判。
尽管莫里哀的戏剧创作在思想上有局限性,但是,在艺术上他却有创造性。莫里哀是喜剧大师,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技巧突出表现在《伪君子》一剧中。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莫里哀笔下的答尔丢夫等形象是典型化了的,不同于一般古典主义作家笔下人物的类型化。莫里哀创造的形象表现出了重要的、社会性的和个别性的特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取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传说人物或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能概括其时代的特点,因而有普遍的意义。这点是超过其他古典主义作家而具有深刻现实主义因素的。然而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也体现了古典主义对人物性格“单面性”的要求,他的人物只有一种性格,一种激情。答尔丢夫的任何表现都说明他是一个伪善者。这样的写作,人物性格是鲜明的,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单纯而突出的。这种性格的“单面性”固然是概括了伪君子的社会典型,但一切表现都直接联系到性格本质(而且只此一种品质),则是简单化、片面化的。这一点比之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笔下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性与复杂性可以说是一种倒退,或者说是从社会性上集中化的过头表现。这里要说明,说人物性格片面化,并不等于说人物性格共性化或反个性化。性格片面化是指性格内容的方面单一,共性与个性是指性格因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尽管,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性格是单面性的而非多面性的,但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却因此是突出的。从这点上说,莫里哀超过了那些人物写得概念化的、类型化的古典主义者们,塑造了典型性格。他是他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者。
从莫里哀所表现的形象体系上来看,其人物性格鲜明,一目了然,相互对比或对照的关系清清楚楚。他笔下的人物非正即反,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分为两个阵营,两类人物之间总有亲属关系或主仆关系等纠结起来。人物之间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此外,他的剧本总有一个系统之外或之内的“议论配角”出现,大讲其道理,尤其在故事结尾处大发一通议论。这种人物纯是概念化身,这一点是缺乏艺术性的。
从环境配置上看,莫里哀不像别的古典主义者写幻想的古代或神话的世界,不把人物置放在不可置信的、抽象的环境中。他笔下的环境有典型性、现实性和具体性。他描写的都是法国社会中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主仆关系、父母与子女的矛盾等等。从人物所处的这些环境中显示出了法国社会风尚、时代与地域的特点。剧本中有对风习与生活的细节的描写,环境是真实而具体的,这一点比之文艺复兴时期的剧本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宫廷、官邸、原野、法庭重在气氛烘托、只有总体轮廓是不一样的。从现实主义发展史来说,莫里哀剧本中的环境的真实性与具体性,较之莎士比亚剧本的环境描写是一大进步。但是,莫里哀的作品常是严守古典主义“三一律”的限制的,如从《伪君子》中,只能看到奥尔恭的家,看不到教堂和广泛社会画面的直接显现,这一点,却又不如莎士比亚写出广阔的生活场面,写出五光十色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从结构上看,由于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的时间、地点、情节一致的要求,所以《伪君子》情节的安排比较集中,结构也很严整。剧本的第一幕是交代。歌德说:“这剧本的第一场就作了多么重大的交代……使人预感到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第一幕中交代了人物的关系。作者用了两幕的内容,准备了答尔丢夫的上场,通过其他人物之口介绍了主人公。在奥尔恭的关心答尔丢夫中,人们看到奥尔恭的昏庸,这为以后情节的发生与开展,布置了性格基础。第二幕由奥尔恭迫令女儿改嫁答尔丢夫,开始了故事,冲突逐次展开。第三幕,在故事发展中,答尔丢夫登场了。一个剧本的主人公在戏剧进行了一半之后才登场,这在世界戏剧史上还是少有的。答尔丢夫登场头一句话是要仆人把他的苦衣与教鞭藏好,这立即显出了他的伪善,此后,剧情就在这伪善性格的基础上进展,而步步剧情发展又完善了答尔丢夫的性格。前三幕只涉及及答尔丢夫和奥尔恭的家里人的矛盾,尚未涉及答尔丢夫和奥尔恭本人之间的矛盾。第四幕,答尔丢夫同这一家之主的矛盾尖锐化了。原来站在答尔丢夫一边同子女矛盾的奥尔恭,被卷进了识破答尔丢夫并与之斗争的子女一边,揭穿伪君子,达到高潮。按照剧情内部两方力量的冲突的发展看,剧情应该是悲剧结局,以奥尔恭由于轻信昏庸而自食其果告终。最后一幕,伪君子露出真面貌,但他操纵了奥尔恭的政治秘密和财产,置奥尔恭一家于死地,冲突自然终结。但作者来了一个突然转折,让宫廷侍卫登场,惩戒伪君子,全剧喜剧性的收了场。关于结尾,值得研究的是:一、作者按古典主义规则,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用剧中人物之外的力量、用情节的偶然因素解决剧中的矛盾冲突。这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对结构的影响。二、作者对社会正义的赞颂和对社会邪恶的憎恨这一可贵的思想,不能容忍答尔丢夫这种教会与封建的代表人物为所欲为,一种惩恶扬善的思想,决定作者在艺术处理上,不使恶人得逞。这固然有主观成分,但在王权平衡调谐下,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不总是以利于旧势力和恶势力而告终,这种现实的可能性,也是使主人公答尔丢夫最终不得有好命运的生活基础。三、剧本从一开始就是在滑稽与讽刺的风格下开展剧情的,那么喜剧体裁的前后统一是完全必要的。一个喜剧以悲剧结局,则是破坏艺术统一的事。为满足体裁与风格的要求,仍以喜剧结局,是对的。四、观众看戏有一种要求道德上、美学上得到满足的心理,从安慰观众、使剧本在观众心理上获得完满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果看,《伪君子》在结局上的突转,是可以理解的。
从体裁与手法上看,《伪君子》含有闹剧、传奇喜剧和风俗喜剧的成分。作者使用了闹剧手法,戏中有愚蠢可笑的老人(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机灵多嘴的女仆,面带愁容的不幸的情人。戏中还有滑稽、夸张的恶作剧动作,如奥尔恭追打儿子,以及他藏在桌子底下窥探和突然钻出来阻挡答尔丢夫抱吻他妻子的场面。这个剧本也有传奇喜剧的情节,如答尔丢夫阴谋陷害奥尔恭,以及他同时向欧米尔及玛丽亚娜二人求爱等。这剧本也生动地描绘和嘲笑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及其内部矛盾中落后势力的昏庸可笑。但更深入地看,《伪君子》是出性格喜剧,情节发展中可笑的地方、一些场面可笑的地方和人物言行可笑的地方,其可笑的根子在人物的性格中。如答尔丢夫这个色鬼见了女仆桃丽娜,伪善地让她用手帕盖住高耸的胸脯,这里揭穿伪君子的喜剧效果是强烈的。但这不是故意玩弄的噱头,而是由人物性格造成的。
从语言上说,莫里哀使用了民间语言,把日常生活用语搬上了舞台,台词中有大量的谚语、俗语。同时,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也是突出的。答尔丢夫的语言充满宗教味道,堆砌不少词藻,三句话不离上帝。桃丽娜的语言则生动、尖锐、泼辣。
总之,《伪君子》具有尖锐的讽刺性,创造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典型形象,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虽然受到清规戒律的束缚,从思想到艺术都有限制,但莫里哀写了人民,这是可赞赏的。他的剧本的艺术结构、写作技巧和喜剧艺术,还是值得借鉴的。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一位网友这样说过:“纵然我很不错,可是再好的鱼肉吃久了,也想换换青菜和海鲜的滋味。”
所以说再好的女人相处久了,对男人来说也一样的索然无味,他总想换换口味!
况且,现在社会的开放程度,有时让你我都咋舌,女孩子的鞋子越穿越高,衣服却越穿越少,把诱人的身材、若隐若现的小腰,还有超超超超短裤下的PP都大胆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美丽性感之程度连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男人的眼睛那么不老实更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去。
加之找情人的成本越来越低,多年前,找情人要买车买房,现在,也许一套中高档的化妆品就能与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共度一夜;在网上找一夜情可能只需付个开房的费用,若是遇到女权主义者,房费都可能由对方买单。又或者有些年轻貌美的女人,主动送上门来,暗送秋波,含情脉脉……
最后,这位女网友意味深长地将自己的爱情总结为:
“妖精众多,唐僧好色,悟空势单。”
这位网友对当前阵势的形容不足为过,大约所有正牌女友和贤妻都为此忧心过,面对众多的妖精,若是家里那位还是一支相貌不错、背景良好、事业有点成就的绩优股,恐怕就真是如“唐僧肉”般抢手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保证让自家的男人踏踏实实呢?
如果真把婚姻比作西游之路,途中遇到那些妖魔鬼怪就是无法避免的,那些以丑恶脸孔示人,眼睛里写满心术不正的鬼怪自不必你担心,凭借他的肉眼就能将其分辨得清清楚楚。
但那些会变成娇艳美人,装得楚楚可怜,深藏不露的妖精除了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是很难辨认出来的。
此时,只能靠悟空的智慧了,不仅要修炼更高的本领,更要多吹点枕边风,让唐僧保持头脑冷静,小心被诱惑,至于结果,只能是顺其自然了。
现在很多女性都存在“望夫成龙”的心态,想借着夫贵而妻荣,或是家庭责任所限,为了保一个积极上进,拼命想让丈夫“步步高升”,自己只图做好后盾工作,必要时甚至可以全心全意地为他牺性。
结果,一块众妖觊觎的唐僧肉诞生了。而你则荒废了修炼,连抵挡妖精的能力都没有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僧肉落入妖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造杯具”,而这场“杯具”的策划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很多年前,听人说起过这样一件事:
A女是某家单位的科员,他的老公本是他同科室的同事,多年以来,她和千千万万的“男人背后的女人”一样,一直致力于将老公扶上高位,为此,她跑断了腿,在她和老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算是有了成效。
老公职位高了,家庭收入也富裕起来了,她也跟着颜面有光起来,在单位也觉得高人一等。踌躇满志的她还是希望丈夫能更上一层楼,便想到了一位一直关系不错的女同学B。
B是某高官的夫人,自己也是某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双方都有些权力。A找到了B,先送上了一个大红包,说明了来意,希望B的老公能给“帮帮忙”。
B仔细打量了A一下,非常认真地问她:“你那么着急地让他成龙成凤干什么?你现在的日子过得不好吗?衣食无忧,孩子出国的钱也不缺,双双都有保险,到老了也不愁,干嘛非节衣缩食,卯足了劲花这么大的价钱非要让他再升几级,到了那个位置上就算他的收入再增加两倍三倍五倍,可是,你还能保证这些钱都归你支配吗?不怕你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到时他不服气你?”
A忽感忐忑不安,顿时犹豫起来,对方又说:“老朋友了,我给你指条明路吧,还是用这钱发展发展你自己吧,你的能力比你家那位也不差呀,再升个一两级一点问题也没有,干嘛把宝都押在别人身上?小心他太高,你太低,差太远了想追都追不上了。”
B的话一语点醒梦中人,A最终按照B的提示转变了策略,用同样的钱去疏通了些关系,在很短的时间里让自己升了两级,只与老公差一个级别了。
A牢记了B的话,一直与老公保持“共同进步”的步伐,每当他前进一步时,她便也会想尽办法向前一步。虽说两个人为前进都付出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但从总体收益和家庭稳定幸福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此后多年,两人都相安无事,她有自己做后盾,从不觉得没他不行;他也觉得背后有些压力,总不能被妻子追上,平级了怕失去大男人的心理优势,因此,也就安安心心地积极上进,对那些花花草草的风流韵事并无太大的兴趣,偶有送上门的香桃艳李,他也处理得相当低调,不敢忽视夫人的脸色,那些香桃艳李里私下也打听到其夫人并非软柿子,纷纷也就断了念头。
不管何时出门,旁人都说两人甚是“般配”。A每每听到这话都在心里感激B对她的提醒,若是当年一门心思扶他上高位自己默默无闻当被牺牲的女人,今日陪在他身边的就不一定是自己了,即便还是自己,恐怕也是惴惴不安,疑神疑鬼,看人脸色,忧心哪天被取代吧。
听完这个故事,再想想我们自身,其中的道理就无需多说了。
1.肥瑞的疯狂日记 My mad fat diary根据Rae Earl同名小说改编。一个关于肥妹的成长故事。
简介:16岁的Rae Earl(莎朗·鲁妮 Sharon Rooney 饰)为人风趣,喜欢音乐。基本和普通这个年纪的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除了,有那么一点胖。因为这一点,她常常给同学叫做“胖妹”,也因为这点,她有时很害怕和外界接触,总是独自呆在家里。有时还会因为 这个原因和独自抚养她长大的妈妈吵架。但这个胖姑娘还是和普通女孩一样,看到帅哥会犯花痴,遇到陌生人会有那么些尴尬。
最重要的问题是,Rae Earl刚从一个特殊的地方回家——精神病院。但她答应了自己和妈妈一切都会好起来,她要勇敢的对面生活的爱情。究竟这个胖妹会带来一段如何经常的生活日记呢?
2.美丽曲线 The Line of Beauty改编自英国当代名作家阿兰·霍林赫斯特的同名小说。 同志题材。
故事以1983—1988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时期为背景,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对青年尼克·盖斯特的描写进而刻画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迁。
简介:影片抓住了80年代撒切尔时代英国的社会氛围的核心,涉及同性恋、吸毒、自杀、政治、家庭等等。第一集主要以介绍人物特征,也动用到刺激视觉的镜头;第二集主要围绕关键人物展开,而且在其政治环境下给以了更多的铺陈;第三集将所有矛盾激化后,冲突迭出,令人唏嘘。
“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几乎所有人物“崩溃性”的结局让人对于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脆弱感到痛苦。审视如今我们身边的各种关系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可能,如果你不能做一个真正革命者只得做一个平衡者,但是反观剧中主人公应该算是平衡者中的个中好手,同样没有好下场,令人倍感如履薄冰。
3.反击 Strike Back根据前英国空军特勤队SAS成员Chris Ryan同名畅销书改编。
简介: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夕,Porter率领一队特种兵,在巴士拉的心脏地带进行一次大胆的营救人质行动。对他和Collinson,这最终演变成一次损失惨重的行动。事后Porter心怀内疚多年,难以自处。直到一次机会出现,他得以返回伊拉克,重整旗鼓。形同陌路多年后,Porter和 Collinson的人生再次交汇…
三个独立故事分别发生在伊拉克、津巴布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
4.白王后 The White Queen根据Philippa Gregory畅销小说改编。最近菲莉帕·格里高利正在和BBC商谈关于《白公主》的翻拍事宜。
作者介绍:菲莉帕·格里高利,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被誉为“英国宫廷小说天后”,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历史学家。所著三十部历史小说多为畅销之作。其中《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被翻拍成电影。
简介:英国著名的“玫瑰战争”期间,三个卷入冲突之中的女人的故事。剧集将从1464年开始,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已经开战九年。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玛格丽特·博福特和安妮·内维尔是三位女性主角。她们卷入了这场权力的争夺,并将在幕后操纵历史的轨迹。
主人公: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不列颠岛最美的女人”。以绝伦美貌诱惑了登基不久的爱德华四世,与之秘密成婚,跻身王室。
在惨烈的“玫瑰战争”中,王室兄弟间为争夺英国王位殊死相争。野心勃勃的伊丽莎白为保住地位,挺身捍卫自己的家族。乱世之中,她与英国国王先后生下了十个子女,然而爱德华四世一朝驾崩,顿时危机四伏。新君理查德三世继位,宣布伊丽莎白的婚姻无效,昔日的白王后失去权势有性命之忧;两位王子被囚于伦敦塔,神秘失踪。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第一位当上英国王后的平民,在历经了无数阴谋诡计、魔法巫术和冷血谋杀后,毫无隐埋地讲述着自己充满生死纠葛与爱恨情仇的一生。
5.梅林传奇 Merlin主要是根据《亚瑟王之死》改编。
简介:讲述梅林和亚瑟早年时生活。本剧将以全新的现代视角诠释古老而经典的亚瑟王传说,展示观众们从未见过的新奇领域——大法师梅林的年轻时代。故事将从少年梅林第一次踏进卡梅洛特城开始。君王尤瑟王二十年前颁布过一道命令,禁止在国内使用任何魔法,而年少气盛的梅林却被先天给予了魔法才能。
本剧根据亚瑟王与魔法师梅林的故事改编。与传说不同的是,本剧中的梅林不再是白发老者,而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少年。故事着重讲述年轻的梅林如何认识自己的使命,与亚瑟王子化敌为友,帮助亚瑟王子登上王位并拯救魔法世界。随着剧情的展开,圆桌骑士、湖中精灵等传说中的角色也逐一登场。
本剧全五季已经播映完毕。
6. 呼叫助产士 Call The Midwife 根据珍妮弗 沃斯(Jennifer Worth)的同名回忆录改编。另外在回忆录大受好评之后又出版了《贫民作坊的阴影》 和《再见东区》成为“助产士三部曲”。沃斯本人已于2011年去世,很可惜,她没能看到自己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了。
其收视率轻松超越神夏和唐顿屯,成为BBC1台十年来收视率最高的剧集!
简介:一位新获得助产士资格的女护士,Jenny Lee来到了Nonnatus House,她本来认为那是一家很小的私人医院,不过很快发现那竟然是一家修道院。她一开始很惊诧,之后慢慢认识了Evangelina和Monica Joan修女等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新朋友,并慢慢适应了新生活。Jenny也将接到自己的第一个任务,在Julienne修女的监督下,照顾已经生过24个孩子,但是不会说英语,并且因为摔倒而早产的西班牙妇女.....
豆瓣友点评:难得一见的女性电视剧,不乱搞不乱腐不苦逼不装逼,不歇斯底里不顾影自怜,不故弄玄虚不鸡零狗碎,不以感情诉求为幌子来绕着男人转,也不以自强平等为理由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时代背景的描绘手法沉着大气,比得上≪美丽曲线≫,尤其对50年代医务场景的写实风格展示,道具制作逼真,让人身临其境。
7. 巴比伦饭店 Hotel Babylon根据Imogen Edwards - Jones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参与小说创作的还有一位匿名作者,这位不为人所知的联合作者据传是伦敦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经理。
简介:描述了英国伦敦五星级酒店Hotel Babylon内富贵人家纸醉金迷的生活、酒店员工殷勤服务和亲切笑容背后工作的辛酸、酒店宾贵客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经理Rebecca Mitchell(她在第二季末离开)领导了一支为不够”五星级”的客人提供超一流服务的队伍。在剧中,既有入住客人千奇百怪的困扰急待处理,也有酒店员工自身不为人知的烦恼,如何携手共同渡过难关,是本剧的看点所在。
该片以华丽的场景、幽默的对白、以及魅力逼人的演员阵容吸引了众人观看。
8. 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 A Young Doctor's Notebook
根据俄罗斯作家Mikhail Bulgakov的短篇小说改编。
简介:故事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本剧的主人公是一个医生,但他却由两个演员扮演。难得的是,这两个演员都是当今影视界数一数二的重量级人物——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的男主角Jon Hamm和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的男主角Daniel Radcliffe。
在本剧中,主人公是俄罗斯小村庄Muryovo的医生。在这个社会变革、新旧世界交替的特殊时期,主人公每天除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之外,还要面对来自内心的“心魔”。他时常幻想起年轻时代的自己——年轻的“他”不停和现在的他说话,迫使他回忆过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思考自己要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之路。
在首集中,主人公自己给自己开了一些吗啡,并因此遭到有关部门的调查。在此期间,他发现了自己很早以前撰写的一本日记。通过翻阅日记,他开始与“年轻时代的自己”交谈。他嘲笑年轻时的自己太嫩,而年轻的他则嘲笑他太老。无论如何,有了这个“伙伴”,他原本感觉困难重重的工作现在轻松多了。
9. 第十三个故事 The Thirteenth Tale
根据英国作家戴安娜·赛特菲尔德同名小说改编。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风靡全球四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三十八种文字版本。也自1996年以来,首度登上美国畅销排行榜宝座的英国小说。
简介: 玛格丽特自小在父亲经营的古书店帮忙,个性内向,平时喜欢读传记,也尝试过替古人写传。一天,她突然收到知名畅销女作家薇妲温特的来信。温特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非常神秘低调,从未明白道出自己的出身背景,反倒编造了很多离奇故事来唬弄采访的记者。但是,由于年事已高,加上病痛缠身,她决定说出自己真正的人生故事,于是写信请玛格丽特来为她写传。
出于好奇,同样深居简出的玛格丽特来到约克郡见温特。按照温特的描述,她的母亲美丽而任性,父亲、哥哥都听从于她,而母亲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则是行为怪异。她对女作家的故事既着迷,又疑惑,无法完全相信。于是她开始着手调查这个家族,依照自己的调查结果将这个家族的故事拼接起来。
然而,寻找真相的过程令人胆战心惊,并彻底改变了玛格丽特自己的命运……
10.维兰德 Wallander根据Henning Mankell的畅销系列小说改编的迷你剧。这算合拍片吧。
简介:主角维兰德探长是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与妻子分居,与父亲关系紧张,唯一的女儿也对他时有不满。同事们对他又敬又怕,敬他总能突发异想,洞察谜案玄机,怕他时不时就发通脾气。他总是饮酒、吃垃圾食品,结果患上了糖尿病。与其他公事公办的警察不同的是,维兰德对案子总是很投入感情。
BBC版的《维兰德》是这部瑞典小说首次改编成英语电视剧。但是故事仍然是设定在瑞典的于斯塔德。而且剧组也是奔赴瑞典拍摄完成的。主角是肯尼思·布拉纳。他把维兰德人到中年的困窘、对受害者感同身受的同情、和内心的挣扎表演得细致入微、丝丝入扣。配角们的表演也都十分精彩。其中,汤姆·希德勒斯顿在剧中饰演了维兰德手下的心腹警探。第一季第一集中,尼古拉斯·霍尔特还扮演了一个饱受父亲家暴折磨的男孩。与快节奏、注重推理的《新福尔摩斯》不同,《维兰德》更加深沉,有种洗尽铅华的沧桑感,注重的是人文的关怀。办案的过程也更加贴近现实。每起案子,最引人深思、令人唏嘘的不是案子本身,而是案子背后的隐藏的种种玄机。就像《龙纹身的女孩》用少女失踪案折射了瑞典社会女性受侵害的问题,《维兰德》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反应瑞典社会各个层面上的问题,以及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
11.纸牌屋 House of cards改编自Michael Dobbs所著的同名政治惊悚小说。小说于1989年出版,从1990年开始被BBC分三部曲搬上银幕,每一部分为4集,每集时长57分30秒。
BBC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后广受好评,被评为英国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剧之一。本剧也进入了由英国电影学院调查的100英国最佳电视节目的名单。
但貌似人们只记住了美版,毕竟90年代互联网还没普及,算是好年华错过了好时代。
相比于美版,英剧仅仅4集就讲完了美版13集的东西。没有美版那么多的狗血延伸,剧情更加集中在主线上。且二者风格不同,英版更显政治讽刺和黑暗。
对于人物来说,相比美版KevinSpacey更加腹黑的表演,IanRichardson这个"老好人"脸上常挂微笑,反复念叨着"youmightwellthinkthat,Icouldn'tpossiblycomment"更具戏剧色彩。
lan外表忠厚可靠,内心狠辣,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内心独白的时候永远挂着标志性的嘲讽一笑。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个很合格的政治家。最后把小情人Mattie举过头顶往下一摔,真是又毒又帅。
顺带一提,英版的男主是莎翁剧舞台上的老演员,这演技真是好得没话说。
12.是,大臣 Yes,Minister由安东尼·杰与乔纳森·林创作的同名小说翻拍。以嘲讽当时英国政坛各种现象为主题,走英式幽默的路线。
这部政治讽刺喜剧与同为政治剧的《纸牌屋》相比,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风格轻松,观众便于理解,也不会觉得心累。当年播出之时铁娘子爱得那是一个昏天黑地啊,我只想说撒切尔夫人我懂你!
太赞了,英国人自黑的功力实在强大,BBC也愿意把脏水往自己身上泼。虽说他们是在自嘲,但各国的膝盖早已碎成渣渣了,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剧中涉及电话监听,贪污腐败,政策拖延等话题,如此穿越年代依然经典的作品,不看就实在可惜了。吧里精品区里有一个该剧的笑点记录帖,大家如果不嫌弃字丑就可以先看看。建议大家去B站看视频,一起发弹幕吐槽,呃,不过剧集自黑的年年俱到,可能会逼死弹幕…
简介: 叙述在野党影子内阁成员Jim Hacker在帮助本党大选获胜之后得到行政事务部(DAA)部长的职务,从此开始面对以部秘书Sir Humphrey Appleby为首的公务员体系,而他的公派私人秘书、同属公务员的Bernard则夹在了当中。在Hacker所代表的政客以及Appleby所代表的公务员之间因施政而发生的种种冲突之中,两人的关系不停地发生变化,既有互相捂盖子,也有互相揭老底。与此同时,英国政治体制(包括政党体制和公务员体制)中的种种不为外人所知弊端和黑幕也展现在观众眼前。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大量喜剧情节和台词展开。
13.圣殿春秋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故事是以英国作家肯.弗雷特Ken Follett于198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创作的。
话说,我一直以为这是美剧,没想到其实是英剧啊!好吧,出品公司是美国,但确实是英剧……
简介:故事发生于12世纪的英格兰。中世纪的雾霭中,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故事以此为背景,以修建世界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为经,以王位、爵位争夺战为纬,描绘了善恶交战引发的政教冲突、兄弟阋墙,讲述了一段有关勇气、奉献、梦想、爱情、悬疑、贪婪和复仇的故事。权力的争夺主要在已故国王的女儿Maud和他的侄子Stephen之间展开。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包括Bishop家族和Hamleigh家族在内的很多权贵家族纷纷参与其中。Kingsbridge地区的人们对政治家们的游戏不感兴趣,他们只希望大教堂能早日竣工。Philip牧师(修道院长)和一个叫Tom Builder的人物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14.队列之末 Parade's End改编自Ford Madox Ford的同名小说。
本片拍摄手法细腻,取景、道具、服装考究,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情感深沉真挚。
保守的没落贵族,浓郁的维多利亚气息,阴差阳错的婚姻,纠缠不清的混乱的男女关系,体面背后变态的人格,无奈的挣扎,纯洁的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最后的尽忠报国,家族荣誉,男人尊严,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奈事转情移,物是人非,繁华落尽。徒留一声叹息。
楼主只想说,我只爱里面的老婆大人!小三完全被塑造成立贞洁牌坊婊,巨恶心。
简介: 克里斯托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是个信仰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的贵族绅士,正直隐忍,洁身自好。而西尔维亚(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是个典型的交际花,有着众多情人的她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然而意外的怀孕让她不得不为了挽救名声,嫁给了保守的克里斯托弗。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隐忍都让西尔维亚抓狂,她开始用尽一切手段来刺激克里斯托弗。西尔维亚与旧情人私奔成了二人矛盾的开始,然而两人的宗教信仰都不允许其离婚。就这样,这段勉强维持的婚姻让两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中。意外的机会克里斯托弗认识了思想激进,学识深厚的现代女性瓦伦仃(阿德莱德•克莱蒙丝 Adelaide Clemens 饰),进一步的接触让这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相爱了,可世俗的羁绊却阻挠着两人对这段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尔维亚也意识到了婚姻的危机,开始收敛自己的生活努力的挽救婚姻,向丈夫示好。一战的到来,克里斯托弗参军让这段三角关系爱情面临考验和抉择。
15.鸟鸣 Birdsong根据英国著名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同名小说改编。我很想提一件事,这本小说对性的描写极其诡异,因此还在某年荣获了最差性描写奖……
前几天刚看完,所以提醒大家一下,如果观众没有极大的耐心还是放弃本片吧,太缓慢了,慢,慢,漫了。台词不算多,为了演绎内心动作一秒三停,性急的观众怕是会睡着的。我个人觉得里面的爱情故事很烂,但战争的残酷刻画的极棒,好吧,这其实是部文艺片。英国媒体倒是对本片大加赞赏,称其是一部好到足以使成年男性流泪的精湛的改编剧,即使它在IMDB只有7.4分。
简介: 当爱情面对生活,当生命面对战争。所有美好最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了仅存的一点希望,苦苦挣扎。而那一点点美好,已经值得一切。《鸟鸣》讲述了男主人公斯蒂芬·维斯福德在战前与一位法国女子——伊莎贝拉的曲折爱情,和六年后在一战中的军队经历。
曾经的爱情中弥漫着清脆的鸟鸣,唯美却也在斯蒂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认识了生命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之后,重新找回了希望和动力,也在此时,战争终于结束了。
记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对年轻恋人的悲欢离和,既有战争的血腥场面,又有凄美的爱情。埃迪·雷德梅尼、克蕾曼丝·波西(《哈利·波特》芙蓉)担纲男女主人公,更有《冰火》“少狼主”马克·艾迪,“班扬叔叔”约瑟夫·马维助阵。
16.绛红雪白的花瓣The Crimson Petal and the White
改编自Michel Faber的畅销同名小说。作者被誉“狄更斯的接班人”,可见其功力深厚。话说我最近正在看作者的处女作,一本短篇文集,封面很漂亮,叫《雨必将落下》,文字清丽,文风多变,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位女作家呢。
简介:香水制造商的儿子William Rackham(Chris o. dowd饰)无心打理家族的香水生意,立志成为作家,偏偏郁郁不得志,与此 同时,神经质的妻子也让他尴尬痛苦,仿佛生活在无形的枷锁之中。直到有一天,他经朋友推荐遇到了神秘的妓女Sugar(Romola garai饰), 至此以后,仿佛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欲望,复仇的黑暗故事,其中包含了各种阶级的矛盾与碰撞,细致的描写了女性在这个特殊年代的角色和地位,原著中有许多关于情欲的露骨描写,在拍成电视剧时也做了适量删减和修改,同时这部古典剧的对白充满诗意,让人欲罢不能。
17. 雀起乡到烛镇Lark Rise to Candleford
本剧改编自英国女作家英国女作家Flora Thompson的同名小说。Flora Thompson自幼生活在乡村,对于那里的生活也十分眷恋。这部作品事实上也是作者根据自己1880-1890年,少年时期在牛津郡的生活回忆而著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原著本是3个独立的作品: Lark Rise (1939), Over to Candleford (1941),Candleford Green (1943),直到1945年才被合并为三部曲集集出版。
简介:如果说Cranford讲述了一群童心未泯的唠叨老太太,那《Lark Rise To Candleford》则是一个以孩子的眼睛看成人世界的故事。少女Laura Timmins离开Lark Rise去Candleford投奔她母亲的表姐,执管小镇邮政局的Dorcas Lane,剧集由Charles Palmer执筒,Bill Gallagher改编,延续着BBC精致的维多利亚风情,再加上美丽宜人的英格兰南部风光,相信大家会再次体验到BBC Classical的经典魅力。
18. 南茜的情史 Tipping the Velvet维多利亚蕾丝三部曲时间到!
根据Sarah·Waters撰写的《轻舔丝绒》一书改编,英文名相同,中文译名略有不同。
作者介绍:萨拉·沃特斯,英国现代备受瞩目的作家,以创作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而出名。曾被Granta杂志选为“20位当代最好的英语作家”之一(2003),并获得数项文学奖项,如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年度青年作家奖”(2000)、“年度英语作家奖”(2003)、“CWA历史犯罪小说匕首奖”(2002),入围“柑橘奖”(2002,2006)和“布克奖”(2002,2006,2009)等等,被认为是现今最好的小说家之一。
沃斯特获得了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领域是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历史小说,曾在许多刊物上发表关于性别、性和历史的文章。迄今为止的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牵扯到同性恋。其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对19世纪的伦敦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创作小说。
简介:一支轻轻奉上的滴露玫瑰,让18岁的小镇姑娘南(Rachael Stirling饰)万劫不复,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南在观看杂戏团表演时,遇见了反串男生演出的女角凯蒂(Keeley Hawes饰),南被后者灿烂夺目的形象和演出深深感染,幸运的她在引荐下和凯蒂结识,满心喜悦地成为偶像的小跟班。
凯蒂要去更大的舞台伦敦出人头地,南自然是义无反顾地跟随,她的表演才华意外地被挖掘出,初出茅庐的她俩一起搭档表演,火速成为舞台上一对最瞩目的角儿。此时,两人的关系也已升级为恋人,凯蒂的终生承诺让南深信不疑。
可是变得最快的总是人心,凯蒂竟然背叛了南,要嫁为人妇,无法接受打击的南逃离了这一切,开始将自己放纵在这座黑暗的城市里。
本尼有在里面打了几秒的酱油…
19.指匠情挑 Fingersmith维多利亚蕾丝三部曲 第二部
同样是根据萨拉·沃特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中文译名为《荆棘之城》。本片中,作者不但担任了编剧,还在剧中出演观众。
我个人认为这是三部曲里最值得看的一部了!
简介: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大庄园内,居住着李里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里先生性格乖戾,驱使莫德终日在图书室里整理和朗读藏书。可怜的姑娘从小到大都未踏出过庄园一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闯入给莫德干涸已久的心灵带来生机,他就是来教莫德画画的瑞佛斯,可天知道,瑞佛斯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个贼,他听说莫德有四万英镑的嫁妆,便想出骗婚这条生财之道。
为了确保成功,瑞佛斯又找来盗窃团伙里的苏打下手,经过安排,苏成为莫德的贴身女仆。在一步步精心策划下,事情如瑞佛斯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不知道的是,莫德和苏之间竟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苏越来越内疚自责,看到莫德即将被送入疯人院,苏心碎欲绝。
可事情很快急转直下,原来一切都非苏想象的那般简单,十几年前就开始精心酿造的大阴谋在等待所有的人,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20.灵契 Affinity维多利亚蕾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依然是根据莎拉·沃特斯同名小说改的,小说的中文译名为《半身》。
简介:父亲死后,郁郁寡欢的玛歌来到迷畔监狱担任志愿探访者,她和女囚犯们交谈,引导她们“重塑新生”。
很快,玛歌在囚徒中发现了一个谜样的存在,那就是杜思林,杜思林因“欺诈和袭击”罪名入狱,可她坚称自己的清白,她表示自己是沟通现世和彼世的灵媒,不幸的是,在一次通灵现场,她的监护灵失控,才使得无辜的人丧命。杜思林的楚楚可怜样使玛歌产生了怜悯之意,而杜思林竟能看透自己内心深处对弟妹那难以启齿的感情,并通过灵界朋友送来花朵和头发更让玛歌对其超能力深信不疑。
在杜思林的导引下,玛歌开始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爱的真谛,她再也不能坐看杜思林身陷囹圉,不想一幕悲剧就此上演……
经济仲裁本人不去 经济仲裁本人不去会怎么样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李里婚姻(李理父亲)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6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