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亳州市律师编辑整理,多位从业7年以上的律师,也非常认可此文的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目录: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常梦星
5月19日,极目新闻从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荆州市沙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民武装部和中山街道办事处一行,日前来到荣立二等功的现役军人高兴家中,送去“二等功臣之家”牌匾、立功喜报和慰问金。
送牌匾和喜报现场(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伴随阵阵锣鼓声,送喜报一行高举横幅、手捧喜报,高兴的家属身披绶带,迎接这一荣誉时刻。高兴的父母接过立功喜报难掩喜悦和自豪:“我们为儿子感到骄傲,感谢部队的教育培养,希望他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兴,2002年应征入伍,现为某部副团职飞行员。参军20多年来,高兴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刻苦训练、勤学奋进、履职尽责,荣立三等功一次,2022年12月,因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文|张墨
编辑|林画
2019年,湖南长宁。
正在工作的邓友爱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但电话号码却不是常见的11位,而是00886开头加上一个十位数的号码。
对于这种电话,普通老百姓肯定当成是骚扰电话就挂断了。但邓友爱却清楚的知道,00886开头的是中国台湾省的电话。
果断的接通了电话之后,邓友爱听到了对面传来一个带着长宁当地口音的声音,这声音还显得有几分沙哑和苍老——
“你能接我回去吗?我没有钱,你还养我吗?”
说这句话的人其实是邓友爱的大伯。
大伯的名字叫邓雪桂。今年已经96岁了,没有结过婚,也无儿无女。
子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侄子并没有赡养大伯的义务,更何况这位大伯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了台湾,这么多年也没想着回来。
那么,邓友爱将作何答复?而邓雪桂又为什么会去台湾?他又如何联系上了当年的家人?
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去不返
邓雪桂是家中长子,1923年出生在湖南长宁罗桥镇大枫树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养不起下面的弟弟妹妹,邓雪桂早早就出去干活了。
1948年,为了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邓雪桂选择外出去当兵。
在那个年代,如果实在穷的没办法,当兵吃粮也是一条出路。国民党军队此时正在大规模扩军,只要愿意加入部队的,不管条件如何都会被吸收,到后来大溃败的时候,抓壮丁更是成了常事。
像邓雪桂这样,在解放战争后期当兵入伍的人非常多。这些人大多都没什么保家卫国的思想,绝大多数都是过不下日子的贫困农民,国民党只要答应当兵管饭,就可以给家里省下一份粮食。
这些士兵大多都来不及进行正规的训练,也形成不了什么战斗力。放在战场上也只能充充数,当个炮灰而已。
因此上这种士兵在面对解放军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
解放军的统战干部在收拢这些贫民组成的降兵后,就会给他们宣扬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告诉他们只要跟着党的队伍干,家里就可以分田、分牲口、分房子,就可以改变一直以来的贫困命运!
让人惊讶的是,同样是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部队,经过解放军政委们的政治教育,再加入到解放军的队伍中后,立刻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但邓雪桂所在的部队并没有这样的运气,他们没有选择投诚起义,在负隅顽抗之后被击溃。邓雪桂也随着败军一路南撤,最终登上了撤往台湾的船。
像他这样,被撤往台湾的部队和家属足足有上百万人!那些能够带着家属去台湾的军官还算是幸福的,但像邓雪桂这样的普通士兵却是不幸的。他们当兵的时候以为只需要离家几年就行了,可没想到很多人这一去就成了永别,从此再也见不到了。
在台湾的邓雪桂,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和家乡。同样在家乡的母亲,也思念这个再也见不到的大儿子。
老人家在家里盼儿子,一盼就是40年!只要想到这个儿子,老太太就偷着哭起来,哭来哭去最终把双眼哭瞎。
虽然再也看不见儿子的相貌,但她眼中那个24岁的儿子始终没有变过。
眷村生活
像邓雪桂这样的普通士兵撤到台湾以后,其实是很悲惨的。
台湾土地面积狭小,养不起国民党那么多的部队。尤其是随着政治局势越来越稳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可能性也渐渐的趋近于零,再养着大量的部队也不可能。
所以,像邓雪桂他们这样的“大头兵”,很快就被迫退伍了。
退伍后的这些士兵大多都过得很悲惨,有些士兵有文化,还能在城市里找到工作。但绝大多数都不认字或者文化程度很低,也没有什么手艺,只会种田务农。
但台湾岛上山地居多,没有那么多的农田分给这些士兵。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蜗居在一些破旧的房子里,靠着微薄的津贴过活。
这些退伍老兵被本地人称为“荣誉国民”,但这些荣民虽然带着荣誉两个字,但生活的境遇却恰恰相反。
比如邓雪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能适应在台湾的生活。当地的饮食他不适应,当地土著居民所讲的话他也听不懂。
最终邓雪桂定居在了桃源县,只因为这里有十几个跟他一起来的战友们,只有跟战友住在一起,他才能感觉到心安。
“荣民们”的日子过得都很苦,但好在跟战友们住在一起,相互帮衬之下,也能勉强维持生活。
直到1954年,台湾当局成立了“退辅会”,专门安置这些退伍士兵。退辅会的负责人是蒋经国,在他的经办下,给荣民们建造了一些农场和居所。
这些荣民和荣民家属所修建的新居所和村落,被称之为眷村,仅仅在桃园一地就有68个眷村。但严格上来说,除了宝藏岩等特殊的眷村以外,大多数都属于大型的违建。
眷村的生活通常都是简陋而拥挤的,大多数眷村的房子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厕所都是公用的。
洗澡的地方条件更差,有些都算不上是澡堂,就是在户外,搭一个简陋的板房,或者干脆用布遮一下,再接上一根水管。
而且每家每户的面积都十分狭窄,有些家人口多,甚至十几口人都要挤在一间房子里。
大将陈赓的夫人傅涯的父母当年就被接到了台湾,当时就是一家10口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米的小屋里,过的十分艰苦。
邓雪桂这样的退伍兵,日子过得就更艰难了。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当地的女性通常不喜欢这些“荣民”,很多家庭也不愿意自己的闺女与荣民通婚。
从大陆过来的退伍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当地根本讨不到老婆。
所以邓雪桂和战友们,只能几个大男人在起搭伙过日子。
但这些眷村的简陋,并没有随着台湾的经济发展而跟着变好,反而随着时间越发破败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台湾一直秉承着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春秋大梦。所以这些眷村是被定为“临时住所”的,只要有朝一日能“光复”了,荣民们就可以重回故里,这些眷村是自然也要拆除的。
因此上这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口号声中,日复一日的更加破败了。
最后,有儿孙的眼见着子孙满堂了,而居住的眷村也都成了危楼。像邓雪桂这样无儿无女的,就只能看着战友一个个的故去,同时老去的还有自己居住的房子和工作了一辈子的农场。
落叶归根
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那短短的台湾海峡,始终如天堑一般横在两岸之间。一直到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
这一次的《告台湾同胞书》,展示了跟以往完全不同的态度。邓小平表示:再不提“解放台湾”这个说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次改变让蒋经国深有触动,直到蒋介石去世,他们父子都没有忘记奉化的溪口,都想着叶落归根。
两岸的互通开始了。
经过多方的协调,终于在1987年10月15日,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
党中央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长达38年的冰封终于被融化了!
1988年初,一个长宁籍的台湾老兵终于回到了大陆。到了家乡以后,他没有忘记自己这个战友,到了邓家,转达了邓雪桂还在世的消息。
得知了大哥还在人世,邓雪桂的弟弟高兴的热泪盈眶。但他心中也有无尽的遗憾,因为在去年,也就是1987年的下半年,邓雪桂的母亲因病去世了。
病中的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在念叨着那40多年没有见过的大儿子,最后居然不肯合眼。
邓雪桂的弟弟看在眼里,苦在心上。这一次得到大哥的消息,他一半惊喜一半伤心。急忙给邓雪桂写了一封信,让他尽快回家!
为了防止邓雪桂不回来,弟弟干脆撒了个谎,说母亲还在世,天天盼着他回去!
收到信的邓雪桂也是热泪盈眶,40多年的时间,他太想念家乡,太想念母亲了!
他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都拿了出来,立刻去收拾行装,办理各种手续。两岸互通的第一时间,买下机票回到了大陆!
可是回到大枫树村后,邓雪桂却失望到了极点!弟弟这才跟他坦白母亲去世的消息,看着母亲的墓地,邓雪桂眼里挂着泪花,嘴唇却气的发紫,看着身边的弟弟,发怒的话却说不出来。
最终邓雪桂只能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坟前,一边拼命的磕头,一边哭着大喊:“娘啊,我回来晚了,我不孝啊,我回来晚了……”
弟弟也不敢说话,只能陪着他的一旁哭。两个大男人哭了不知多久,最终兄弟二人还是紧紧的拥抱在了一起。
邓雪桂虽然在台湾当地也是普通的民众,甚至都算不上当地的富裕人群。但对比1988年大陆的经济状况,还是比家乡人富裕的多。
邓雪桂的积蓄并不多,但他还是都拿了出来。先是帮忙修缮了村里的小学,还为三个即将娶媳妇的侄子盖起了二层小楼。
邓雪桂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跟弟弟说自己准备返回台湾了,弟弟和弟媳几次挽留也没能留住。
其实邓雪桂也很想留在家里,但他也舍不得陪伴了几十年的老战友们。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邓雪桂几次返回大陆,每次回来都会请全村人吃饭。村里人也都非常欢迎他,每次他离开的时候都会送去车站。
每次回来,弟弟都劝他干脆留下,别再回台湾了,但邓雪桂却始终没有答应。
日子就这样一点点过去,时间来到了2019年,邓雪桂的战友一个个相继离世,最终只剩下来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于是邓雪桂终于拨通了侄子的电话,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其实邓雪桂的心理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他也拿不准侄子到底会不会接受他。他终究离开了这么多年,即便有一点点积蓄,但跟飞速发展的大陆经济相比,已经不算富裕了。
可侄子邓友爱欣然的接受,让他这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个漂泊在外70多年的老人,终于以96岁的高龄回到了老家,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其实像邓雪桂这样的人还是幸福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叶落归根,哪怕没有儿女,也有血脉亲人在旁陪伴。
可更多的台湾老兵,那些荣民们,都最终留在了那方小岛上,直到合上眼睛的那一瞬间,或许他们想的都是家乡的那一方热土吧。
春节前夕
江西乐平
85岁的老人程大妹
终于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
拍下一张合家“团圆”的“全家福”
抗美援朝烈士“回家”
遗属如愿拍下“全家福”
近日
“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到
江西省乐平市农科园西源村
为抗美援朝烈士王傅胜遗属程大妹
送上王傅胜烈士的画像
王傅胜烈士的堂孙王长华说:
“好几天前奶奶就嘱咐我说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荣誉
家里所有人都要出来迎接
没回来的都打电话叫他们早点回来
我们一家人都期待着这一刻”
收画像当天
85岁的程大妹
很早就起了床
把进出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等着王傅胜“回家”
终于
志愿者带着画像到了
程大妹颤抖着手接过画像
用长满老茧的双手
反复摩挲着画像里
依旧年轻灿烂的脸庞
她说:“王傅胜哥哥
我们现在可以拍一张‘全家福’了”
“为烈士画像”志愿者、
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说:
“当时在网上看到程大妹的故事后
就主动联系到他们想为烈士画像
看到烈士遗属的笑容
我觉得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21岁牺牲在战场上
未能完成和未婚妻的约定
王傅胜,江西乐平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953年随志愿军40军120师
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参加战斗
同年2月17日不幸牺牲
牺牲时年仅21岁
王傅胜参军后
专门给家人寄来一封家书
他和未婚妻程大妹约定
退伍后就结婚
可程大妹等来的却是
王傅胜牺牲的烈士证书
为了一句承诺
程大妹主动挑起家中的重担
一直在照顾王傅胜的父母
后来,在烈士父母的撮合下
程大妹与王傅胜的弟弟王毛崽成婚
继续照顾烈士家人
……
如今,烈士“回家”
烈士遗属也等来了
期盼已久的“全家福”
祖国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向烈士,致敬!
当兵回来家人(当兵回来家人发表的感言)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当兵回来家人(当兵回来家人发表的感言)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5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