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1460/婚后银行贷款为什么要签弃权书(为啥银行贷款要签放弃协议)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6-07 23:16:16
  • 0
  • 知更鸟

本文由苏州律师编辑整理,多位从业8年以上的律师,也非常认可此文的回答,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文章目录:

拒绝这样的婚姻,是对自己丶家庭丶感情最好的交代

恋爱只是为了结婚生孩子,目的性太强了。但是,如果只是为了爱,那也不现实。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就是进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很多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是因为不了解婚姻的三个真相婚姻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区分爱情和婚姻,他们总觉得爱情是两个人长期坚持的一切,所以在爱情的情况下,他们想进入婚姻殿堂,不考虑两个家庭之间的差距。

结婚后,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彼此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们恋爱的时候,每天关心的是恋爱,结婚后,每天面对的是平淡的生活,柴米油盐。经过一系列的事情,他们会发现爱情真的不是整个婚姻,在未来,他们很可能会慢慢觉得对方根本不适合对方,但婚姻已经达成,婚后离婚,比分手后的痛苦要多得多。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在结婚前,他们认为一切都很简单。他们认为结婚和不结婚没什么区别。有些年轻人就算没有结婚,也住在一起,所以总觉得结婚后,只是多一张结婚证。

事实上,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婚后需要面对的面对的是,父母和两个家庭的亲属都不能避免这个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进入错误的家庭,两个人的差距就会被强调。感情是两个人,结婚是两个家庭。如果父母和家人不和谐,这样的婚姻也很难持续很长时间。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感情深厚的年轻人组成了相爱的家庭,这是错误的。

一个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另一个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两个家庭在结婚前会纠缠在一起,但是结婚后却要面对这样的问题。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需要孩子时不时的补贴,而孩子恰好想孝顺父母,因为这是他的责任。本质上,他没有做错什么,但结婚后,他不仅有父母,还有自己的小家庭。

拒绝这样的婚姻,是对自己丶家庭丶感情最好的交代

为了原有的家庭,甚至牵扯到父母另一半的利益,难免会牺牲小家庭的利益。每当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很多人都被称为现实。但是,不扶贫不是现实,是对婚姻的尊重,也是对感情的责任。我们之所以结婚,就是为了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也就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婚后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糕、更沉重,那么婚姻有什么意义呢?婚姻是我们期待的结果,我们愿意进入婚姻殿堂的理由也是为了追求幸福,但贫穷的婚姻本身并不幸福。另一个家庭一直把你拖得像一个无底洞,让你感到疲惫和痛苦。

这样的婚姻不一定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在思考时结束自己的错误,当你想放弃爱的想法时,你应该想到这样的结果。为了婚姻的幸福,为了今后的人生,为了夫妻一起变老,应该选择合适的伴侣,而不是做无私的助手。拒绝这样的婚姻,是对自己丶家庭丶感情最好的说明。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一桩婚姻可以用什么衡量?


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态度,也有人说是生命...


而近日,河北唐山一则“婚前协议”事件,却涌上热搜,刷屏全网...


让人脊背发凉,三观震惊...


不仅极大地刷新了无数人的认知,里面更撇露出对人性地讽刺,照出残酷的现实。


事情是这样的。


男女双方自由交往,女方未婚先孕5个月,顺理成章商讨结婚事宜。


但却在结婚前,产生矛盾。


男方拿出一份“婚前协议”,女方看完后,直接一怒之下,将腹中的胎儿流产,并装进泡沫箱送到男方家中。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到底是什么样的协议?


竟让女方如此愤怒,甚至不惜打掉孩子,做出超乎常人想象的行为。


很快网上爆出了这份“婚前协议”。


内容大体如下:


1.男方给女方9.5万彩礼后,女方必须原封不动地带回来。


并且还注明是女方自愿放弃彩礼,将带回的彩礼交给男方。


2.两人暂时不领结婚证,按当地习俗先办酒席,至于什么时候领证,并没有明确的时间。


3.男女双方住的房子属于男方,与女方无关。即使男方去世,房子也由其父母继承。


4.男女双方婚前婚后的债务,各自承担偿还。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看完这份男方给出的婚前协议,很多人瞬间就理解了女方的极端做法。


完全是男方将女方逼入绝境,酿成了这一场悲剧。


协议意思很明显,男方就是想空手套白狼。


以为女方未婚先孕,就以此为把柄,拿捏女方,榨取女方...


协议中的每一条,算盘都打得相当响。


强制要求退还9.5万元彩礼,凸显出男方不仅吝啬,既想要经济上没有亏损,又想要在彩礼的面子。


一石二鸟,什么好事都占全。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不领结婚证,意味着婚姻没保障,很可能因为没有生育男孩,导致感情破裂的局面。


最让人无语的是后两条。


男女同住的房子,归男方,哪怕男方去世,房子也分配男方父母,生怕女方占到一点便宜...


如果有共同还贷的部分,按法律本就是夫妻共同财产,可最后却成了男方一个人的。


女方既要承担贷款,又无法获得安身之所。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与其说,这是一份协议,更像是一份“人血合同”,处处透露着男方的极尽算计。


更代表了男方一家人的态度,对这个即将过门的女人,不仅毫无尊重,更是将其视作了“生育机器”和“免费保姆”。


可以想象,如果女方全盘接受,嫁过去的婚后生活会有多糟糕...


看完协议后,女方曾找到男友协商,但几次下来,男方丝毫不退步,就利用女方未婚先孕这一点...


想要彻彻底底将女方吃干抹净。


孩子都有了,你还想怎么样?老老实实认命吧。


愤怒之下,女方砸了男方的家,但男方没有任何动摇,丝毫不妥协。


人呀,当被逼入绝境里,没了退路,往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苟延残喘,要么背水一战。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最终,心如死灰的女方,选择了后者。


用一种极端的方式为这段感情画上句号。


她将腹中5个月大胎儿引产,然后装进泡沫箱中,并送到了男方手中。


当男方打开泡沫箱的那一刻,悲痛欲绝,满地打滚,用手狠狠地扇自己的耳光。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有网友评论说:“他哭的不是孩子,是他的算盘落空了,而且名誉扫地,声名狼藉。”


说实话,也不必可怜他,如今这个局面,不都是他一手作成的?


女方做得狠,但男方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把别人逼上绝境的时候,你也在绝境上。


男方机关算进,自以为胜券在握,却怎么都没算到女方最后会放弃婚姻和孩子。


失去孩子当然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为了孩子搭上自己的一生,不值得。


遇到这样的家庭及时止损才是最正确的决定。


纵观整个事件,无疑伤害最大的是女方,同时也告诫所有人,莫将婚姻做筹码。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说实话,婚姻生活中少不了算计。


为了家庭琐事而算,为了生活质量而算,为了共有利益而算...


算钱、算账、算事...这些是避免不来的,是两性婚姻中难以剔除的东西。


可以算。


但请记住,不要让婚姻里处处都充满算计。


更不要为了金钱和利益,去算计对方,令往昔情感付之一炬。


唐山“婚前协议”事件,刷屏全网:别让婚姻里处处充满算计


每个人都不傻,不是任人摆布的工具,或有某些时候你觉得自己占尽优势,就赶紧极尽榨取。


但总有一天会遭受反噬,自食恶果。


任何选择,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选择了金钱和算计,就必然要承担失去挚爱的痛苦;


而选择了携手余生,便要学会体谅和包容。


算盘打得再响,也换不来真爱。

蔡蔚然:一方保证何以形成夫妻共同债务?——基于“共同利益”的分析与展开


摘要:
将一方对外保证之债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核心理论障碍,在于保证合同的单务、无偿性。然而,夫妻一方完全可能因提供保证而在保证合同之外取得具有民法意义的利益。对待判断夫妻共同债务的“共同利益”标准,不同立场仅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存在分歧,均未在实质正当性层面否认以“共同利益”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成立基础。将夫妻一方对外保证的不同情形进行类型化可以发现,在基于有偿委托提供保证、为自身或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负债提供保证,以及为投资经营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的场合,保证人所取得的利益可在其与配偶之间形成“共同利益”,并分别落入“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或“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范畴,进而可适用《民法典》第1060条、第1064条将这类一方保证之债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关键词:夫妻共同债务;共同利益;一方保证;利益相关方

《法学论坛》2023年第3期(第38卷,总第207期)


目次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判断标准的“共同利益”

三、一方基于有偿委托提供保证

四、为利益相关的自然人负债提供保证

五、为利益相关的组织负债提供保证

六、结论与展望



一、问题的提出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和清偿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和司法实践,而夫妻一方对外保证所形成的债务,又因保证合同的单务、无偿性,在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时存在诸多特别考量因素,这无疑使本就饱富争议的问题更趋复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064条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表达了基本立场,却未言及夫妻一方对外保证所形成的保证债务。在此情况下,夫妻一方的保证之债能否以及如何适用夫妻共同债务规则,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亦莫衷一是。


  这一问题成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争议焦点,缘起于最高人民法院对“宋文彬、叶诗玲与叶建军、陈苗、李晓冬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的表态。该案发生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尚处于生效状态的背景之下,审理法院对于夫妻一方的保证债务能否依该条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产生分歧,并据此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2015年在《关于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能否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复函》(以下简称“《复函》”)中明确表示,夫妻一方对外担保之债不应适用《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显然,《复函》的内容尚不足以为各类夫妻一方对外保证之债的共同债务认定提供完整的裁判依据,理论与司法实践中的分歧自然也就无法因《复函》而消弭。分歧之下大致存在两种相反立场:其一,根据《复函》精神,夫妻一方对外保证所形成的债务一概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认定为一方的个人债务。这一立场的实质理由在于,保证合同是单务、无偿的合同,其订立只会为保证人带来潜在的债务,保证人无法因保证合同的订立而增加积极财产,无论是保证人配偶的个人财产抑或夫妻共同财产,均无从受益。除非保证人的配偶对保证明知并予以认可,否则该保证债务只能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其二,《复函》仅说明夫妻一方对外保证所形成的债务不能简单依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直接推定为共同债务,但并非一概不属于共同债务,仍须根据个案事实进行具体判断。这一立场的逻辑在于,保证合同本身虽然无法为保证人的配偶或夫妻共同财产增加直接利益,但并不意味着保证人绝无因此受益的可能;若保证人的家庭利益状态因一方的对外保证而得到了改善,或是保证人另行自债务人处获得利益,则保证之债仍可符合“为夫妻共同生活”的目的条件,从而可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至于何种类型的保证才满足“共同生活”这一目的条件,各级法院持守不同标准,尚未有足够的共识。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共债推定论”已不复适用,《复函》亦无实际的规范意义,但其背后的裁判和理论分歧并未就此消除。根据《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充分条件有三:(1)夫妻双方对负债有共同意思表示;(2)基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3)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但用于“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在夫妻双方对保证有共同意思表示的情况下,保证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通常并无争议。在讨论一方对外保证之债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语境下,需要关注的只有情形(2)和(3)。毫无疑问,“负债”本身无法被用于满足生活需要,但负债通常会伴随着积极财产的增加,如借款合同在增加借款人债务的同时,也增加了其所持有的货币。与此相应,在《民法典》第1064条的文义之下,负债本身无法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也无法“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而只有伴随着负债而增加的财产能够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或“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在此情况下,保证之债因其单务、无偿性,无法满足上述逻辑结构,也就在形式上无法纳入夫妻共同债务的范畴。然而,保证债务又确实在相当场合体现了“利益”,如基于有偿委托提供的保证、为所经营的公司负债提供保证等。如果这类“利益”由夫妻共同享有,便存在着将保证之债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之可能。可见,在夫妻一方对外保证的场合,保证人如何享有利益,而该利益又如何能为夫妻所共享,正是问题的关键。显然,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形进行精细化研究的价值判断问题,民事立法对此实难毕其功于一役。而“为裁判者提出进行价值权衡的依据和应当考量的要素,并提供一个可供交流与互相说服的话语体系”,恰是理论研究所可能作出的贡献。


  有鉴于此,本文就夫妻一方对外保证的不同情形进行类型化梳理,力图系统性呈现各类保证之债所蕴含的夫妻“共同利益”,并以《民法典》与既有司法实践中所凝聚的价值共识为基准,逐一讨论一方保证之债中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情形,最终归纳出一般性的判断规则。本文希望,这样的理论尝试能够为夫妻一方对外保证之债是否为共同债务的判断提供基本的路径指引,也为后续的理论构建探寻最起码的价值基础,并以此就教于同仁。



二、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判断标准的“共同利益”



  在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逻辑之下,债务应当基于民事主体的意思或行为产生,前者典型的如合同订立,后者典型的如侵权行为。而在夫妻之间,一方意思或行为却可能引发夫妻双方的共同债务,这无疑是在充分考量夫妻关系的特殊性之后,为意思自治原则所设的法定例外。通常认为,这一例外的价值基础在于,夫妻关系使夫妻双方的生活和财产均有相当程度的共同性,若一方负债的行为给夫妻双方带来了共同利益,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债务亦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值得说明的是,有观点强调夫妻共同债务认定中的“合意”标准,主张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应区分内外部关系,认为外部关系中“一方的举债是否构成共同债务涉及的是一方对外缔约的权限问题,即相关事项可由配偶一方决定还是要求夫妻双方的共同决定”。然而,此种观点在确定夫妻内部关系中的债务分摊时,仍需借助“共同利益”标准予以判断,认为非举债方应在获利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可见,采取“内外有别”的认定方式在外部关系上极大程度地限缩了共同债务的范围,侧重保护婚姻家庭,但即便如此,“夫妻一方对外保证在何种情形下存在共同利益”仍是在内部债务分担时绕不开的问题。


  (一)对待“共同利益”标准的两种立场


  从既有讨论及司法实践中的分歧来看,尽管不同讨论者和裁判者在对夫妻共同债务的判断上都遵循着夫妻“共同利益”的思维路径,但其所言说的“共同利益”却可能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尽相同的价值立场和规则适用方案,呈现出“同床异梦”的局面。


  在第一种立场下,夫妻之间的“共同利益”可基于夫妻关系推定,即在法定共同财产制之下,只要夫妻关系存在,通常便认为一方负债所带来的利益存在高度的“共同利益”可能性,若无明确的相反事实,则推定负债具有“共同利益”。于此情况,债权人在诉讼中主张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通常较轻,而债务人的配偶要证明负债确无“共同利益”则颇为困难。因此,这一立场下的“共同利益”,体现的是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价值取向。


  在第二种立场下,夫妻之间的“共同利益”无法径直通过夫妻关系推定,而是纯粹作为一项待证事实,只有负债实际用于夫妻的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这一事实被证明之后,方认可“共同利益”之存在。在这一立场之下,由于裁判者认定“共同利益”的审慎态度,债权人在诉讼中主张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通常较重,不仅需要证明债务人与配偶之间的夫妻关系,还须证明债务确实用于家庭目的。因此,这一立场体现的是倾向于保护债务人配偶的价值取向。


  与第一种立场相对应的,是原《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第1款的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该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由于共债推定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诸多负面反响,《民法典》并未延续这一立场,而是采纳了第二种立场,最终形成了《民法典》第1064条第2款。在第二种立场之下,夫妻共同债务无法由宽泛的“共同利益”标准直接认定,而是必须落入《民法典》第1064条所言之“共同生活”和“共同生产经营”之中,方可成立夫妻共同债务。有学者据此指出,若仍在《民法典》第1064条之下提倡“共同利益”标准,则有回归原《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的“共债推定”之嫌。


  (二)对“共同利益”标准的底线共识


  其实,对待“共同利益”标准的理论与裁判分歧,并非是对“共同利益”标准存废的争论,而更大程度上是关于“谁来证明‘共同利益’”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在关于“共同利益”的第一种立场之下,“共同利益”可经由夫妻关系直接推定,但这一推定尚可以通过反证推翻;只不过,“这种举证责任对不知情的配偶一方而言过于严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若债务人的配偶果真举出充分证据,证明负债确无夫妻“共同利益”,债务也依然可被认定为个人债务。在此逻辑之下,弊端并非来源于“共同利益”这一标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共同利益”存在的推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共债推定规则。


  相应地,即便采截然相反的第二种立场,推定负债不存在夫妻间的“共同利益”,这一推定也同样可由反证推翻。《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只要“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即可认定共同债务。而所谓的“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其与“共同利益”不过是名与实的关系。换言之,尽管第二种立场推定“共同利益”不存在,但只要债权人能够证明负债确实具有债务人与配偶之间的“共同利益”,则该债务便落入了“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文义之内,债务也随之成为夫妻共同债务。当然,这一举证责任可能对债权人过于严苛,转而成为债权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至此不难看出,对待“共同利益”标准的不同立场,分歧仅在于对夫妻间“共同利益”之有无的证明责任分配。而无论何种立场,其对是否成立夫妻共同债务的最终判断,也都以夫妻间的“共同利益”为必要的逻辑环节。可以说,只要客观事实能够被充分查明,夫妻间的“共同利益”之所在,即是夫妻共同债务之所在。这是对待“共同利益”标准的不同立场之间所存在的底线共识。


  因此,在讨论一方保证之债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语境下,同样应该以夫妻间“共同利益”之有无作为判断基础:若一方保证之债无法带来夫妻“共同利益”,则必然无法成立夫妻共同债务;若一方保证之债可以带来“共同利益”,则应根据《民法典》第1060条、第1064条之规定,分别根据保证的不同类型,判断其可能产生何种共同债务,以及对应的证明责任。在这一逻辑之下,若夫妻一方为无利益关联的民事主体负债提供保证,由于不存在利益关联,夫妻一方提供保证的行为无法带来利益,自然也就无夫妻“共同利益”可言,该保证之债也就不能归为夫妻共同债务。因此,要使一方对外保证之债能够带来夫妻“共同利益”,必然要求债务人与作为保证人的夫妻一方存在某种具有民法意义的利益关联——或是基于特别约定,或是基于特定的身份关联。于前者,典型的如有偿委托;于后者,包括赡养或抚养关系,以及夫妻一方作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出资人、设立人等情形。下文就此逐一展开分析。



三、一方基于有偿委托提供保证



  在单务、无偿的保证合同中,保证人形式上处于“有害无益”的地位:保证人须承担潜在的保证债务,且通常面临追偿不能的风险,同时并不享受他人的对待给付。然而,实践中之所以存在大量保证合同,显然不是因为一众保证人都奉行利他主义,而是保证人的“醉翁之意”在别处,只是未体现在保证合同之内而已。保证人提供保证的行为本身,完全可能以其他法律关系为原因。例如,保证人基于他人的有偿委托,而为主合同债权提供保证。


  在这类有偿的委托关系之下,受托人即保证人,其提供保证的行为是在履行委托合同中的义务,其所获得的对待给付,则是委托人基于委托合同所给付的报酬。诚然,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的行为,与其之所以提供保证的原因行为,在形式上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法律行为,但从“利益”的角度观察,两者却不可割裂而论。在委托合同中,受托人一旦作为保证人为标的债权订立了保证合同,即履行了委托合同中的受托人义务。此时,委托合同为保证人带来的委托费用这一“利益”是现实的,但所带来的“不利益”,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可能却是潜在的;待至该潜在“不利益”化为现实,委托合同早已功成身退,这一“不利益”仅体现在保证合同之中。尽管确实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但保证人的“利益”与“不利益”却是一以贯之的:正是因为保证合同中的“利益”,保证人才愿意承担保证合同所带来的潜在“不利益”。若保证人基于委托合同而取得的“利益”与其配偶分享,成为夫妻共同财产,而在判断作为“不利益”的保证之债时,却仅着眼于保证合同的单务、无偿性,并以此认为不存在夫妻共同利益,则显然脱离了事实,有失允当。


  从利益关系上考察,与此相类似的是夫妻一方借款后加利转贷的情形。在基于有偿委托的保证中,夫妻一方享有的利益是委托报酬,承担的风险则是当债务人无力清偿时须承担保证责任;在借款后加利转贷中,夫妻一方享有的利益是同一笔款项借入和贷出之间的利息差额,承担的风险则是在贷出款项无法收回时仍须向自己的债权人进行清偿。对于夫妻一方为转贷而借款所形成的债务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既有理论与司法实践已体现出较高程度的共识:若夫妻一方为赚取转贷利息差额而借入款项,且所赚取的利息差额用于夫妻共同支出或纳入夫妻共同财产,则因借入款项所产生的债务通常被认定为用于“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进而成为夫妻共同债务;反之,若夫妻一方借款后转贷并未赚取利息差额,或所赚取的利息差额仅用于满足个人利益,则借款负债属该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


  据此,对于夫妻一方基于有偿委托的保证,若因提供保证而取得的报酬由夫妻共同支出或纳入夫妻共同财产,则该保证之债便属于用于“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的夫妻共同债务。当然,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第3款规定,若夫妻之间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且该约定为债权人所知,则该保证之债仅为提供保证的夫妻一方个人债务。



四、为利益相关的自然人负债提供保证



  夫妻家庭的共同性理念,在人身与财产方面均一以贯之。而夫妻“共同利益”的增加,除积极财产的增加之外,还可能体现为财产性义务的减少。在此情况下,若存在具有夫妻共同性的法定财产负担,如夫妻一方对他人负有赡养、抚养义务,则只要一方提供保证的行为属于该义务的履行范畴,客观上减轻了夫妻共同的财产性义务,该保证之债便可能具有夫妻间的“共同利益”。


  (一)为赡养或抚养对象举债提供保证


  一般认为,夫妻一方为依法履行赡养、抚养义务所负的债务,属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是夫妻共同债务。此处的逻辑在于,基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开支势必蕴含着夫妻共同利益,而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属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自然也意味着夫妻共同利益,因而为履行赡养、抚养义务所负债务便是夫妻共同债务,即因举债而产生的“不利益”也由夫妻共同承担。


  那么在相同的情况下,若举债的并非夫妻一方,而是被赡养或抚养的对象,夫妻一方仅为此提供保证,则其面临的“不利益”并不会比其直接作为债务人的场合更重。当被赡养或抚养的人有经济能力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作为保证人的夫妻一方,其保证责任自然相应减轻。两相比较,举重以明轻,只要认为夫妻一方为承担赡养或抚养义务而负债的行为存在夫妻共同利益,则夫妻一方为赡养或抚养对象因生活所需负债而提供保证的行为,就更存在共同利益。


  因此可以认为,当夫妻一方的赡养或抚养对象为基本生活需要而负债,夫妻一方为该债务提供保证的,属于《民法典》第1060条所规定的“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若夫妻一方与债权人无特别约定,则该法律行为便“对夫妻双方发生效力”,由此产生的保证之债便属于夫妻间的连带债务。同时,由于落入了家事代理的范畴,夫妻间是否约定分别财产制对此并无影响。


  在这类情形中,裁判者要认定该保证之债落入保证人与配偶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范畴,需要由作为原告的债权人证明三项基本事实:其一,保证人对其债权提供了保证;其二,保证人对债务人负有赡养或抚养义务;其三,债务人负债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属于保证人应承担的赡养或抚养义务范围。前两项基本事实可以通过书面保证合同、户籍关系资料加以证明,因此通常并无太大争议。可能存在争议的是债务人负债是否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若债务人负债是基于生活物资买卖等法律行为,则债务属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疑。然而,若债务人是因借贷而负债,债权人通常只能证明债务人在借款时声称的借款用途,但终究无法对此进行实质性判断和控制,难以对借款最终的实际用途进行举证。此时,应当通过借款数额进行初步推定。


  逻辑上,保证人的配偶一并承担保证债务的前提,是保证人对债务人负有赡养或抚养义务。因此,债务也应以赡养或抚养义务的范围为限。根据《民法典》第1067条所体现的价值共识,赡养费或抚养费的支付目的在于维持赡养或抚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对于赡养或抚养对象明显超出基本生活所需的支出,如奢侈品消费等,则不属于赡养或抚养义务人所应当承担的范围。因此,应当以保证人对债务人应承担的赡养费或抚养费数额为基准,对债务用途进行推定:若借款数额未过分高于赡养费或抚养费数额所对应的生活标准和支出水平,则应当认为该负债用于债务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保证人的配偶亦须对保证之债负责。当然,若任何一方提供证据证明该债务未用于债务人基本生活(如用于小额投资、炒股等),即可推翻上述基于借款数额的推定。


  应注意,此处对债务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判断,并不完全等同于债务人与其配偶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例如,甲乙为夫妻,甲母早逝,甲父于甲成年后再婚。此时,若甲父为其自身治病而负债,甲为此提供保证,则由于该债务是为满足甲父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甲的赡养义务范围,因此,该保证之债属于甲乙夫妻之间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乙须依《民法典》第1060条对此承担连带责任。但若是甲父为其再婚配偶治病而负债,甲为此提供保证,该债务固然属于甲父与其再婚配偶之间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其再婚配偶也因此须与甲父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甲对甲父的再婚配偶不负赡养义务,因此甲所承担的保证之债并不属于甲乙夫妻之间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乙也就无须为此保证之债负责。


  (二)为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提供保证


  在通常情况下,夫妻一方与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的亲密程度,不会高于配偶本人与其赡养或抚养对象的亲密程度,如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无疑较女婿与岳父的关系更为亲密。尽管如此,在夫妻一方为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提供保证的情形,如丈夫为岳父的借款提供保证等,仍有可能存在夫妻共同利益。


  若夫妻一方的赡养或抚养对象,因基本生活需要而借款,夫妻另一方为此提供保证,应当视为存在夫妻共同利益。如前所述,夫妻一方为赡养或抚养对象因生活所需举债而提供的保证,存在夫妻共同利益。由此不难想见,女儿为其父母负债提供保证,尚且认为存在女儿与女婿的夫妻共同利益,可以此令女婿一并为保证之债负责,那么,若是女婿为岳父母负债提供保证,就更应认为存在女婿与女儿的夫妻共同利益,并以此令女儿一并为该保证之债负责。


  若是夫妻一方为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超出基本生活需要的负债而提供保证,则有所不同。由于赡养或抚养对象超出基本生活需要而进行的支出,如奢侈品消费,不再属于赡养或抚养义务人应当承担的范围,因而不能当然地适用前述推论逻辑。然而在生活经验之中,一方面,夫妻一方与其赡养或抚养义务人之间的通常存在最为亲密的身份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另一方面,夫妻一方与其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儿媳与公婆、女婿与岳父母)以夫妻关系为基础,亲密程度通常不会超过夫妻关系,也不会超过其配偶与其赡养或抚养对象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在此情况下,对于赡养或抚养对象超出生活基本需要所负的债务,如奢侈品消费,赡养或抚养义务人的配偶之所以愿意为此提供保证,很有可能并不是看在该赡养或抚养对象的“僧面”,而是看在配偶的“佛面”。基于社会一般经验,若女婿为岳父超出基本生活需要的负债而提供保证,主观上,与其认为女婿此举纯粹是为了取悦岳父本人,毋宁认为其意在增进与妻子的夫妻关系;客观上,此举确实可以取悦岳父,但在夫妻二人之间,岳父的心情愉悦通常能给妻子带来更多精神满足。此时,应当推定这样的保证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当然,这一推定可由反证推翻。在如女婿与岳父合谋侵害妻子利益等极端场合,亦允许作为赡养或抚养义务人的夫妻一方,举证证明其配偶提供保证的行为确实不具有夫妻共同利益,以推翻上述推定。


  因此应当认为,夫妻一方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因基本生活需要而负债,该夫妻一方为此提供保证的,则应当视为属于“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民法典》第1060条由夫妻双方对保证之债承担连带责任。若夫妻一方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超出基本生活需要而负债,该夫妻一方为此提供保证,由于超出了赡养或抚养义务的范畴,则该保证之债无法落入“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不属于夫妻连带债务;但该保证之债通常仍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应当推定属于《民法典》第1064条所规定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进而成为狭义的夫妻共同债务。



五、为利益相关的组织负债提供保证



  若无其他特别约定,非自然人主体与夫妻一方存在利益关联的情形,通常发生在法人、非法人组织由该夫妻一方发起设立或参与经营的场合。与为利益相关的自然人负债提供保证不同,夫妻一方为利益相关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通常无法落入《民法典》第1060条所规定的“家庭日常生活”范畴。但依《民法典》第1064条规定,即便无法落入“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只要债权人证明该保证之债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该保证之债仍可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通常认为,与《民法典》第1060条所言之“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不同,当负债所蕴含的夫妻间“共同利益”落入第1064条所规定的“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范畴,债务便不再属于夫妻间的连带债务,而属于狭义的夫妻共同债务。此时,债务仅由债务人的个人财产与夫妻共同财产清偿,而债务人配偶的个人财产则并非责任财产。此外,对于这类债务,若夫妻双方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且债权人知道这一约定的,则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第3款规定,该债务仅以债务人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以下根据《民法典》所规定的非自然人主体类型分别展开分析。


  (一)为利益相关的法人负债提供保证


  1.为利益相关的营利法人负债提供保证。对于夫妻一方投资或参与经营的公司等营利法人,尽管在形式上属于《民法典》中的独立主体,区别于作为投资人或经营者的夫妻一方,但若从实质目的的角度进行观察,营利法人的存在无疑是最终服务于投资者赚取利益的手段性工具。若夫妻一方投资经营公司所得收益由夫妻共有,则当公司因经营需要对外借款,而该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为公司借款提供保证时,亦可能存在夫妻共同利益。此处,夫妻一方提供保证服务于公司借款,公司借款服务于经营获益,而该获益又由夫妻二人共享,尽管因果逻辑链条更长,但仍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夫妻共同利益。


  在利益关系上,与此情形相类似的是夫妻一方借款用于利益相关法人的运营。在为利益相关的营利法人负债提供保证的场合,夫妻一方享有的利益是营利法人盈利后的经济利益分配,承担的不利益是法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保证责任;在借款用于利益相关法人的运营场合,夫妻一方享有的利益与前种情形无异,承担的不利益则是直接的还款责任。对于后一情形,既有理论与司法实践通常认为,若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举债,用于夫妻双方共同从事的工商业、共同投资,或虽用于单方生产经营但配偶一方分享经营收益的,一般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考虑到夫妻一方作为债务人所承担的不利益明显高于作为保证人,举重以明轻,夫妻一方的保证债务亦可依此标准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在这一利益关系逻辑中,尚须具体考察公司利益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可视作夫妻共同利益。若夫妻一方投资创办一人有限公司,则其是公司利益的唯一最终受益人,为公司所提供的保证自然存在夫妻共同利益。若夫妻一方只是公司的诸多股东之一,则公司利益与其夫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便可能相应减弱。对此,既有司法实践所体现的裁判共识是,若夫妻一方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且担任法定代表人参与公司经营,则通常认为其为公司债务提供保证的行为存在夫妻共同利益。该裁判共识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尽管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力名义上属于股东会,但事实上却属于控股股东,多数董事不过是听命于控股股东的代言人或代理人;控股股东实际行使着公司主要事项的决定权,是事实上的公司治理主体。公司收益是否以及如何向股东分配,由控股股东决定;所分配的收益绝大多数也由控股股东取得,在法定共同财产制之下,此种收益当然地转化为控股股东与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据此应当认为,控股股东为公司负债提供保证所产生的保证之债,存在着其与配偶的夫妻共同利益。当然,此处的“夫妻共同利益”仅具有推定效力,在夫妻另一方举证证明公司的经营收益确实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情况下,该推定亦可推翻。


  遵循上述对夫妻共同利益判断的价值共识,若公司由夫妻共同投资经营,两人持股总比例占公司股份的大多数,则亦应认为一方为该公司负债提供保证存在夫妻共同利益。同理,若夫妻一方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大股东,夫妻另一方为该公司负债提供保证,也同样存在夫妻共同利益。在这些情形之下,夫妻一方的保证之债属于《民法典》第1064条所规定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因而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反之,若夫妻一方或双方总持股比例未占公司股份的多数,仅属于中小股东,则由于缺乏对公司经营和利润分配的决定权,无法实际决定公司利益向夫妻共同财产的转化,夫妻一方为公司举债所提供的保证通常不被认为具有夫妻共同利益,不属于共同债务。


  2.为利益相关的非营利法人负债提供保证。在夫妻一方出资设立基金会等非营利法人的情况下,由于《民法典》第87条、第95条规定非营利法人自始至终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分配利润和剩余财产,因此不存在双方分享一方经济收益的问题,也就无所谓经济层面的“共同利益”。


  尽管不存在经济收益,但非营利法人的运营可能承载了出资人、设立人的精神利益。当然,就如同并非任何意义上的夫妻共同经济利益都可证成夫妻共同债务,精神层面的夫妻共同利益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方可纳入夫妻共同债务判断的考量范畴。就经济层面的夫妻共同利益而言,其潜在逻辑在于,自然人均期望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只要积极财产增加,就推定自然人所期待的目标在一定程度得到满足。在这一潜在逻辑之下,夫妻间的经济利益增加,可同时满足夫妻双方对于“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共同期待,因此经济利益通常不言自明地具有夫妻共同性。然而,精神层面的利益就未必如此。夫妻双方作为两个独立的自然人,其精神层面的前见、偏好和取向未必一致,由此产生的精神追求也不尽相同。此时,夫妻一方经营基金会等非营利法人所获得的精神利益,未必也能同时满足另一方的精神需要,因此该精神利益未必具有夫妻间的共同性。


  但是,当夫妻双方存在共同的精神追求,并因此共同捐款设立非营利法人,则可以认为该非营利法人承载了夫妻双方基于公益或其他非营利目的的共同精神利益。此时,若夫妻一方为非营利法人的负债提供保证,则该保证之债便体现了夫妻间的“共同利益”。同理,若非营利法人由夫妻一方出资设立并参与管理,而由夫妻另一方为该非营利法人的负债提供保证,则也应当认为该保证存在夫妻“共同利益”,进而将该保证之债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当然,根据《民法典》第1065条第3款规定,若夫妻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且债权人知道这一约定的除外。


  (二)为利益相关的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


  在利益关系上,若夫妻一方通过经营非法人组织所得收益由夫妻共同享有,则其为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自然也可能存在夫妻共同利益,这与为营利法人提供保证的场合类似,最终适用《民法典》第1064条对保证债务的承担也并无不同。但是,根据《民法典》第104条规定,出资人或设立人须对非法人组织无法清偿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这为此处的夫妻“共同利益”判断增加了新的考量因素。


  在夫妻一方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场合,该夫妻一方作为企业的唯一控制人,独享企业的所有收益,其中的利益关系与一人公司的情形相同。此时即便不考虑企业破产时的无限责任这一因素,也足可认为夫妻一方为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负债提供保证所产生的保证之债,具有夫妻“共同利益”


  在夫妻一方设立合伙企业的场合则有所不同。遵循前述的判断逻辑,夫妻一方为所经营的组织负债提供保证是否存在“共同利益”,应当考察其出资比例,只有在其出资比例达到一定高度时,方认为其提供保证的潜在收益与承担保证债务风险之间的比例相匹配,进而认可保证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如夫妻一方作为控股股东享有公司绝大部分收益的情形。然而,在夫妻一方出资设立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时,其承担的并非有限责任,因此,除根据出资比例判断潜在收益之外,尚须一并考虑其在非法人组织亏损破产时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


  夫妻一方因经营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破产而承担无限责任的,该无限责任通常被认为是夫妻共同债务。因此,若夫妻一方为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客观上能够在相当程度降低非法人组织的亏损和破产风险,这亦应纳入夫妻“共同利益”的考量范畴。如果否认这样的认识,则会对出资合伙企业的夫妻一方产生不当激励:在其视角下,为避免合伙企业破产而以自己名义对企业负债提供保证,若企业扭亏为盈,由此产生的经营收益须与配偶共享,但若企业依旧亏损,保证债务却要独自承担;相较之下,若不为合伙企业提供保证,而是放任其破产,由此产生的无限责任尚属夫妻共同债务。两相比较,后一保守方案对该夫妻一方无疑更“划算”,但却显然背离了夫妻债务规则的基本价值立场。


  由于合伙企业中合伙人所承担的无限责任与其出资比例无关,即便夫妻一方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未占大多数,但一旦企业亏损破产,其依然需要为合伙企业无力偿还的所有债务负无限责任,因此,在“共同利益”的判断上,不应完全拘泥于该夫妻一方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比例。应当认为,只要合伙企业客观存在破产风险,且借贷资金的注入客观上能降低破产风险,便可认为夫妻一方所提供的保证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夫妻一方在合伙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无须考虑,但相较于公司等有限责任的场合,此处对于夫妻一方出资比例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需要特别讨论的是有限合伙企业的情形。当夫妻一方作为有限合伙人,在合伙企业破产时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清偿责任,则其处境与公司股东颇为类似。此时,其为合伙企业负债提供保证是否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应当适用如公司等有限责任场合的判断标准,即考虑夫妻一方的出资比例和实际参与经营的情况,但不考虑举债资金注入降低企业破产风险的问题。


  而当夫妻一方作为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普通合伙人,其仍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不仅如此,在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的数量通常远低于有限合伙人。在此情况下,当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破产危机,只有少数普通合伙人承担企业破产后的无限清偿责任,而多数只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人并无这一顾虑。那么,相较于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无疑更有动力通过为企业负债提供保证的方式,使企业获得资金注入,从而降低企业的破产风险;因企业破产风险降低所带来的利益,也更多由普通合伙人享有。尤其是当夫妻一方作为有限合伙企业中唯一普通合伙人时,面对企业的破产危机,其难以期待其他有限合伙人放弃有限责任的保护而为企业贷款提供保证;要避免企业破产带来的无限清偿责任波及个人及夫妻共同财产,其惟有以一己之力为企业借款负债提供保证。因此,相较于普通合伙企业的场合,在判断普通合伙人为有限合伙企业负债提供保证是否具有夫妻共同利益时,应当在更大比重上考虑企业破产风险降低所带来的利益,这也意味着对其在合伙企业出资占比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同时,有限合伙企业中普通合伙人的人数越少,对其出资占比的要求也就越低。



六、结论与展望



  尽管保证之债在形式上体现出单务、无偿性,但并不意味着保证人无法就此获取具有民法意义上的利益。遵循现有关于夫妻共同债务判断的价值共识,若保证人因提供保证而获得的利益,在其与配偶之间形成特定类型的夫妻共同利益,则保证之债依然可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其具体判断规则如下:


  1.若夫妻一方基于有偿委托对外提供保证,其所获报酬与配偶分享,则可认为该保证之债属于《民法典》第1064条所规定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因而成为夫妻共同债务。这与夫妻一方借款后加利转贷的情形类似。


  2.若夫妻一方的赡养或抚养对象为基本生活需要而负债,该夫妻一方为此提供保证,则可认为该保证属于《民法典》第1060条所规定“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因而该保证之债“对夫妻双方发生效力”,属于夫妻连带债务。这与夫妻一方为履行赡养或抚养义务而负债的情形类似。若是夫妻一方为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基于基本生活需要负债而提供保证,亦同。


  3.若夫妻一方配偶的赡养或抚养对象超出基本生活需要负债,该夫妻一方为此提供保证,通常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应推定属于《民法典》第1064条所规定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处理;该推定可被反证推翻。


  4.若夫妻一方为其参与经营并作为大股东的公司等营利法人负债提供保证,且盈利与配偶分享的,则该保证之债所蕴含的夫妻共同利益可落入《民法典》第1064条中的“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范畴,该保证之债亦因此成为夫妻共同债务。


  5.若夫妻双方共同设立非营利法人,或夫妻一方的配偶单独设立非营利法人,该夫妻一方为非营利法人的负债提供保证的,则该保证之债亦具有夫妻共同利益,并可落入《民法典》第1064条所规定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范畴,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6.若夫妻一方为所经营的非法人组织负债提供保证,原则上适用前述为法人负债提供保证的规则;但考虑到夫妻双方对非法人组织的破产债务须承担无限责任,此处应额外将“非法人组织因负债获得资金后所降低的亏损破产风险”这一特殊的夫妻共同利益纳入考量范围。


  毫无疑问,对一方保证之债是否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判断,是夫妻共同债务规则在保证领域的特殊体现。尽管规则的呈现不尽相同,但前者的核心判断标准仍立基于后者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之上。这意味着,当夫妻共同债务规则背后的价值共识随着社会基础变迁而发生变化时,保证之债作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判断规则亦可能随之修正。对此,凝聚相当程度理论共识的“共同利益”标准值得认真对待。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交易实践的不断变化,一方对外保证中的夫妻共同利益可能会有更为多样的体现,其共同债务的判断也因此愈加复杂。当然,这是民法学研究的将来之问,也或许正是夫妻共同债务问题的魅力之所在。

END


作者:蔡蔚然(1994-),女,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学。

来源:《法学论坛》2023年第3期“学术视点”栏目


我国保险公司负债分别有哪些

1460/婚后银行贷款为什么要签弃权书(为啥银行贷款要签放弃协议)

1460/婚姻登记处对公证处回函样式(婚姻登记处对公证处回函样式是什么)

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分析一般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

无偿保证债务属于夫妻个人债务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1460/婚后银行贷款为什么要签弃权书(为啥银行贷款要签放弃协议)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5681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1年08月06日星期三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