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临夏司法鉴定中心(临夏法院司法鉴定的程序是什么?)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4-21 16:40:01
  • 0
  • 南京律师
文章目录:

【检答网集萃—18】如何审查申请人在申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时提交的单方委托鉴定意见




根据基层院检察官的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建设运行的检答网,自2018年10月“上线”以来,以其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解答及时权威而深受各地检察人员青睐。作为提供法律政策运用、业务咨询、答疑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检答网而今已成为检察人员探讨业务、提升素养的园地和良师益友。“检答网集萃”第十八期,敬请关注。


如何审查申请人在申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时提交的单方委托鉴定意见


咨询类别:民事检察


咨询人:山东省东营市检察院 王艳彦


咨询内容:申请人在申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时,提交了其自行委托笔迹鉴定的鉴定结果。该鉴定为可能影响监督与否的关键证据。1.检察机关对该笔迹鉴定意见按什么程序进行审查?2.什么情况下可作为监督依据?3.经检察机关审查认为鉴定意见有问题不宜作为证据使用时,可否要求申请人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


解答专家刘然超:1.鉴定意见属于民事证据的一种。通常情况下,当事人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二十一条“当事人申请鉴定,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鉴定的事项与待证事实无关联,或者对证明待证事实无意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鉴定申请的,应当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相应资格的鉴定人。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之规定,应当在原审诉讼中提出鉴定申请。现申请人在申请检察监督阶段提交自行委托鉴定的鉴定结果相当于提交了新的证据,检察官应当首先审查该鉴定意见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新证据要求,申请人在原审期间是否存在怠于行使权利等情形。


2.根据前述法律规定,委托鉴定应当首先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因此,对于单方委托作出的鉴定意见,效力有待商榷。司法实践中,若该鉴定意见符合新证据的要求,且足以推翻原审裁判,可依法予以监督,待到人民法院裁定再审后,由申请人在再审期间依照法律程序重新申请鉴定。


3.检察机关一般不自行进行鉴定。办案人可就相关专业问题咨询检察机关的鉴定人员,以增加内心确信。


4.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一般不主动委托鉴定。虽然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规定,检察机关可以为查明案件事实委托鉴定,但在实际办案中应当慎重,因为涉及鉴定程序和再审程序中法院能否采纳等一系列问题。当事人在申请监督时可以自行委托鉴定,其鉴定结果提交检察机关后,由检察机关审查决定是否作为监督依据。


往期回顾


【检答网集萃—1】“抢夺方向盘是否一律入罪”等三问三答


【检答网集萃—2】“羁押时间超过判处刑罚时间相关问题”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3】“如何理解强制猥亵罪中的‘强制’”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4】“乘客抢夺行驶中公交车方向盘”怎么定罪量刑?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5】沥青能否对照危险废物名录直接认定为危险废物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6】关于诉讼规则的日期问题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7】关于徇私与枉法的关系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8】“入户抢劫”中的“户”怎么认定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9】随机分案轮案规则与不在位补偿关系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10】法律援助律师阅卷是否需提交犯罪嫌疑人同意接受援助的意见


【检答网集萃—11】罪犯是否可以主动选择减刑或假释


【检答网集萃—12】“拆迁公司负责人能否成为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13】“套取公款的去向是否影响贪污数额的认定”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14】“关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问题”等两问两答


【检答网集萃—15】对取保候审的审查起诉案件流程监控怎样把握


【检答网集萃—16】被强制医疗人在治疗期间发生的由律师代理的民事法律行为该如何定性,由谁负责


【检答网集萃—17】“毒品互易后自行吸食行为性质的认定”等两问两答


司法行政如何参与脱贫攻坚?法治扶贫怎么搞?

荐读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围绕抓好精准脱贫工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发表重要讲话。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动甘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优势,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着力打造全省“扶贫品牌”,为全面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甘肃省司法厅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经验值得推广。


在这里,法报君给大家推荐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上)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6日 总第12185期


峰峦叠嶂,翠竹环抱,青山绿水间的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别有一番风情:横跨公路的牌楼两侧“法通国脉千秋稳固,律顺民心九域兴隆”的法治对联十分引人注目;巨大的法治文化墙上,法学家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法治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群众在休闲纳凉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


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地处甘肃省成县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风景区,由省司法厅援建,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脱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甘肃省司法厅紧紧聚焦当前贫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于今年4月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贫困户“法律体检”、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进一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省司法厅在精准扶贫中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重组后的主动担当作为,是秉承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守正创新,目前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和人民群众青睐。


扶贫解困行动助力特殊人群


7月10日至12日,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法治扶贫救困工作组前往广河县、积石山县开展贫困戒毒人员精准救困专项行动。


广河县、积石山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工作组深入两县10余个乡镇,走村入户,对60多名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人员面对面开展扶贫救助政策宣讲,动员他们主动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巩固戒毒成果、实现稳定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多名建档立卡戒毒康复人员表示在安排好家庭事务后,将积极与县禁毒办联系,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就业。


“能够到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和就业创收,对我们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大好事。”戒毒康复人员王某感激地说。


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刘永红介绍说,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主要是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脱毒脱贫为目标,对全省社会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进行精准摸底,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戒除毒瘾,参加劳动生产,获得一定劳动报酬。


“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主要生产冷饮等,从目前情况看,康复人员在参加劳动生产期间,保底工资每天90元,根据生产任务量完成情况,月最高工资可达4100多元。”刘永红说,“同时,我们对全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因吸毒致贫在册学员进行全面摸排,待强戒期满后,动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因毒致贫、因毒返贫的社会问题。目前,已动员71名建档立卡贫困戒毒人员强戒期满后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


截至目前,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已先后走进6个戒毒所和一些乡镇村,通过召开吸毒人员康复救助行动推介会、组织观看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宣传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亲属讲堂等方式,广泛动员建档立卡贫困吸毒人员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安置就业岗位。


除了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针对特殊人群,甘肃省司法厅还开展了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帮教力度,鼓励两类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在安置基地就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户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2018年,甘肃过渡性安置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2216人,省财政给予企业专项补助1108万元;协调全省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低保198人次,临时救助111人次,帮助落实社会保险1606人次,帮助农村落实承包地3683人次;对全省55561名安置帮教对象进行摸排,摸排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516人,脱贫5483人。


百场巡回宣讲注入法治动力


用法治的视角看扶贫,用法治的头脑想扶贫,用法治的方法抓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重要保障。


8月6日,一场全省“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活动在广河县举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102个行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等共4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徐世平以“精准扶贫、法治保障”为主题,围绕精准扶贫的中国理论、伟大意义、科学内涵、关键问题、内生动力、甘肃实践、最新精神、法治保障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宣讲。


广河县副县长马效平说,巡回宣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佐证,为听课的党员干部提供了丰富的“法治盛宴”,强化了贫困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了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为贫困县发展注入了法治动力。


据介绍,宣讲活动突出围绕“三农”主题,选取宪法、环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力求满足多层次多领域法治需求;突出重点对象,培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力求达到人员全覆盖;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释疑解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专题阐释、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力求做到“短、精、准”;突出宣讲实效,结合群众身边故事,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胡连峰看来,开展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行动,注重用法治宣传教育助力脱贫攻坚,采取举办专题法治讲座等形式,从“七五”普法讲师团抽调10人组建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团,深入全省39个贫困县举办巡回宣讲活动,指导39个贫困县组织讲师团深入贫困乡镇和村开展百场法治讲座,重点围绕宪法、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解读,进一步增强贫困县广大干部和驻村帮扶队队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甘肃省级层面巡回宣讲活动已在定西、白银、平凉、天水、临夏、甘南、武威等地的28个县(市、区)开展宣讲28场次,受教育人数近万人。


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领头雁


当前,法律知识匮乏是制约贫困村群众精准脱贫的重要方面,而遍布在广大村落的“法律明白人”,在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为依法治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7月9日至7月12日,华池县司法局举办了一场由360名村组干部和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参加的全县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班。


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县纪委、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扶贫办、县信访局和县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增强村组干部法纪意识、扫黑除恶政策及法律知识、村级协商民主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村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和农村常用法律知识”等,课程安排紧凑、课堂气氛活跃。


“培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提升了我们自身法律素养,回去以后一定发挥好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尊法守法。”参加培训的“法律明白人”段玉生告诉记者。


“法律明白人”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不久前,华亭市砚峡乡砚峡村农民王某与邻村赵某因承包地界出现争议,并准备到法院讨说法。这个村的“法律明白人”王军得知此事后,耐心地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把法律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使双方最终和好,避免了一场官司。


依法治理,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开展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甘肃省司法厅围绕难点抓重点,指导全省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或村分级分批培训农村“法律明白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至3名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集中组织参加宪法、民法、刑法、治安处罚法以及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学习,为每个村培养具有一定法律常识的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带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广大农牧民增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主动性。


目前,各地均已制定实施方案,正在分级分批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已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599期(场),培训“法律明白人”5.2万人次,“法律明白人”已成为当地依法治村的“领头雁”。


让贫困群众享受普惠性法律服务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下)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7日 总第12186期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今年4月,“三尺巷”的故事在甘肃省徽县重演。银杏树镇银杏村村民贾某和王某本是邻居,世代共居一个大院,贾某要在自己的院内砌院墙,王某却认为院墙占用他的地方,双方互不相让,引发矛盾。


4月12日,银杏树镇司法所在农家大院召开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当事人及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阳光调解会”,银杏树镇司法所所长陈淑霞从情理、法理两方面说服双方,指出邻里之间要相互包容。


经过长达4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都认识到当初不够冷静,于是各自作出让步,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家重归于好。


“因修砌院墙引发的邻里纠纷在农村相当普遍,我们运用‘阳光调解会’的形式公开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陈淑霞说。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鼓励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贫困户致富的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以法治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获得满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法治文化引领推进扶智扶志


“悠悠万般事,法治当为先。莫把普法来小看,人人都与法相连。”连日来,在通渭县广场,这首名为《普法教育进万家》的“通渭小曲”每天都会上演,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普法教育进万家》词


“小曲


“杨川村群众的学法热情空前高涨,法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通渭县鸡川镇杨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海峰看来,提高帮扶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等普法阵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定西市司法局副局长田向荣告诉记者,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以来,定西市深入挖掘秦腔、小曲、花儿、剪纸、书画等地方文化形式中的法治元素,引导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等方式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定西市已建成法治一条街73条、法治文化广场38个、法治公园4个,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把法治文化与机关、企业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了浓厚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是引领法治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特别是扶智、扶志的内在要求和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在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中,按照“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要求,在全省39个贫困县每县选择1个贫困村,依托现有村民广场、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打造示范型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宪法宣传墙和宣传展板、法治景观等,配置宪法、农民工学法用法、征地拆迁、人身伤害、医疗事故等常用法律知识读本,方便群众查阅相关法律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熏陶和洗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省司法厅已筹资205万元,指导全省39个贫困县的贫困村开展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建设;积极开展送法治图书下乡活动,今年上半年为贫困村发放宪法单行本等法治图书、普法年历共1.1万余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法治文化广场259个、法治书屋709个。


临洮县连儿湾乡花麻湾村村民边晏玉一有空闲时间就到村里的法治书屋学习。他说:“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咱们老百姓的法律素养,对今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很大帮助。”


开展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行动也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始终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注重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将法治创建作为提升基层领域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法治创建工作,在全省贫困县部署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荐评选表彰命名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推进宪法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努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实施方案,有力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贫困群众共享普惠法律服务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受伤了怎么办?”


“怎么申请法律援助呢?”


“想做司法鉴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以前,这些问题要找专业的法律工


在开展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积极争取资金900多万元,为全省贫困县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300多台,群众不出村就能得到法律帮助。


“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一些偏远贫困县区很难享受到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甘肃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处副处长李天鸿介绍说,在加强贫困村法律服务方面,省司法厅开展了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两项行动。


开展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是建设人民满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司法厅着眼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指导市县司法行政机关为贫困地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点配备智能法律服务终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功能,让贫困地区群众都能享受无差异、普惠性法律服务。


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对全省96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72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75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绘制全省法治服务地图,推进中国法律服务网、甘肃法网和智能终端三网融合发展。


李天鸿告诉记者,甘肃省司法行政系统重点加强“12348”法网建设,推进“互联网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建成集电话热线、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格局;加快“12348”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提质升级,为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保障,为“三网融合”作用有效发挥奠定基础;充分利用“12348”热线平台,做好困难群体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承接工作。


在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行动中,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贫困村困难群体,甘肃省司法厅重点围绕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等方面,及时提供各项法律援助,切实满足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群法律服务基本需求。目前,已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6800多件,受援人数1.2万多人,帮助讨回欠薪9800多万元。甘肃省司法厅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和对象相关工作意见,切实使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重大疑难纠纷全面化解清零


今年5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黄妈妈红着眼走进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村委会,请求协调解决自己的赡养问题。


原来,黄妈妈和儿子黄某住在一起,后来黄某结婚后分了家,搬家到山下住,只有黄妈妈留在山里独居,老房子日渐衰败成危房,再也无法住人了。


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荣一边安慰黄妈妈,一边认真倾听完她的诉说后,当即把黄某叫到村委会调解室当面沟通调解。


调解员对黄某宣讲了有关赡养的法律法规,并指出即使分家也必须承担赡养义务,在真情感召和说服教育下,黄某当天就把母亲接下山一起生活了。


“现在矛盾解决了,家庭和睦了,我也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了。”黄某感慨地说。


这是开展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贯彻“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方案”精神,将人民调解工作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排查化解一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切实帮助贫困村群众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为脱贫攻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目前已深入6536个贫困村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818件,为贫困村脱贫摘帽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我们针对贫困村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同时,还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行动。”甘肃省司法厅律师工作处处长李智说,他们依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紧盯贫困户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资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组织县(区)司法局、律师、贫困村法律顾问,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其生活以及生产经营法律需求,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帮助,提出意见建议,引导贫困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其依法生产经营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1076次,共有1422名律师为16747户贫困户进行了“法律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155场次,解答贫困户法律咨询45075人次。


“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着眼于服务脱贫攻坚政治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必须抓紧落实的任务。”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韩世峰要求,下一步重视和加强工作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找准新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贫困群众真真实实提供有效法律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短评


法治扶贫的“甘肃作为”


扶贫攻坚,人心所向,民心所依!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因此,对甘肃而言,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关键阶段,只有充分发挥“法治护航、法治固本”的保障作用,才能走稳走好精准扶贫和依法治理的双赢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司法厅围绕大局主动作为,在全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可谓恰逢其时,切中要害。随着“十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法治扶贫“甘肃作为”的效果已经凸显。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法治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来,持之以恒抓落实,必定能收到明显成效。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甘肃的经验值得借鉴。相信在各地共同努力下,积极用法治手段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使脱贫工作如虎添翼,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席锋宇 岳铼


司法行政如何参与脱贫攻坚?法治扶贫怎么搞?

荐读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围绕抓好精准脱贫工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发表重要讲话。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动甘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优势,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着力打造全省“扶贫品牌”,为全面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甘肃省司法厅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经验值得推广。


在这里,法报君给大家推荐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上)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6日 总第12185期


峰峦叠嶂,翠竹环抱,青山绿水间的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别有一番风情:横跨公路的牌楼两侧“法通国脉千秋稳固,律顺民心九域兴隆”的法治对联十分引人注目;巨大的法治文化墙上,法学家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法治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群众在休闲纳凉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


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地处甘肃省成县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风景区,由省司法厅援建,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脱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甘肃省司法厅紧紧聚焦当前贫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于今年4月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贫困户“法律体检”、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进一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省司法厅在精准扶贫中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重组后的主动担当作为,是秉承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守正创新,目前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和人民群众青睐。


扶贫解困行动助力特殊人群


7月10日至12日,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法治扶贫救困工作组前往广河县、积石山县开展贫困戒毒人员精准救困专项行动。


广河县、积石山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工作组深入两县10余个乡镇,走村入户,对60多名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人员面对面开展扶贫救助政策宣讲,动员他们主动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巩固戒毒成果、实现稳定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多名建档立卡戒毒康复人员表示在安排好家庭事务后,将积极与县禁毒办联系,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就业。


“能够到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和就业创收,对我们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大好事。”戒毒康复人员王某感激地说。


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刘永红介绍说,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主要是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脱毒脱贫为目标,对全省社会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进行精准摸底,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戒除毒瘾,参加劳动生产,获得一定劳动报酬。


“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主要生产冷饮等,从目前情况看,康复人员在参加劳动生产期间,保底工资每天90元,根据生产任务量完成情况,月最高工资可达4100多元。”刘永红说,“同时,我们对全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因吸毒致贫在册学员进行全面摸排,待强戒期满后,动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因毒致贫、因毒返贫的社会问题。目前,已动员71名建档立卡贫困戒毒人员强戒期满后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


截至目前,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已先后走进6个戒毒所和一些乡镇村,通过召开吸毒人员康复救助行动推介会、组织观看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宣传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亲属讲堂等方式,广泛动员建档立卡贫困吸毒人员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安置就业岗位。


除了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针对特殊人群,甘肃省司法厅还开展了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帮教力度,鼓励两类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在安置基地就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户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2018年,甘肃过渡性安置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2216人,省财政给予企业专项补助1108万元;协调全省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低保198人次,临时救助111人次,帮助落实社会保险1606人次,帮助农村落实承包地3683人次;对全省55561名安置帮教对象进行摸排,摸排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516人,脱贫5483人。


百场巡回宣讲注入法治动力


用法治的视角看扶贫,用法治的头脑想扶贫,用法治的方法抓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重要保障。


8月6日,一场全省“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活动在广河县举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102个行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等共4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徐世平以“精准扶贫、法治保障”为主题,围绕精准扶贫的中国理论、伟大意义、科学内涵、关键问题、内生动力、甘肃实践、最新精神、法治保障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宣讲。


广河县副县长马效平说,巡回宣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佐证,为听课的党员干部提供了丰富的“法治盛宴”,强化了贫困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了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为贫困县发展注入了法治动力。


据介绍,宣讲活动突出围绕“三农”主题,选取宪法、环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力求满足多层次多领域法治需求;突出重点对象,培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力求达到人员全覆盖;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释疑解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专题阐释、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力求做到“短、精、准”;突出宣讲实效,结合群众身边故事,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胡连峰看来,开展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行动,注重用法治宣传教育助力脱贫攻坚,采取举办专题法治讲座等形式,从“七五”普法讲师团抽调10人组建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团,深入全省39个贫困县举办巡回宣讲活动,指导39个贫困县组织讲师团深入贫困乡镇和村开展百场法治讲座,重点围绕宪法、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解读,进一步增强贫困县广大干部和驻村帮扶队队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甘肃省级层面巡回宣讲活动已在定西、白银、平凉、天水、临夏、甘南、武威等地的28个县(市、区)开展宣讲28场次,受教育人数近万人。


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领头雁


当前,法律知识匮乏是制约贫困村群众精准脱贫的重要方面,而遍布在广大村落的“法律明白人”,在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为依法治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7月9日至7月12日,华池县司法局举办了一场由360名村组干部和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参加的全县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班。


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县纪委、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扶贫办、县信访局和县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增强村组干部法纪意识、扫黑除恶政策及法律知识、村级协商民主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村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和农村常用法律知识”等,课程安排紧凑、课堂气氛活跃。


“培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提升了我们自身法律素养,回去以后一定发挥好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尊法守法。”参加培训的“法律明白人”段玉生告诉记者。


“法律明白人”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不久前,华亭市砚峡乡砚峡村农民王某与邻村赵某因承包地界出现争议,并准备到法院讨说法。这个村的“法律明白人”王军得知此事后,耐心地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把法律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使双方最终和好,避免了一场官司。


依法治理,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开展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甘肃省司法厅围绕难点抓重点,指导全省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或村分级分批培训农村“法律明白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至3名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集中组织参加宪法、民法、刑法、治安处罚法以及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学习,为每个村培养具有一定法律常识的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带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广大农牧民增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主动性。


目前,各地均已制定实施方案,正在分级分批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已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599期(场),培训“法律明白人”5.2万人次,“法律明白人”已成为当地依法治村的“领头雁”。


让贫困群众享受普惠性法律服务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下)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7日 总第12186期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今年4月,“三尺巷”的故事在甘肃省徽县重演。银杏树镇银杏村村民贾某和王某本是邻居,世代共居一个大院,贾某要在自己的院内砌院墙,王某却认为院墙占用他的地方,双方互不相让,引发矛盾。


4月12日,银杏树镇司法所在农家大院召开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当事人及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阳光调解会”,银杏树镇司法所所长陈淑霞从情理、法理两方面说服双方,指出邻里之间要相互包容。


经过长达4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都认识到当初不够冷静,于是各自作出让步,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家重归于好。


“因修砌院墙引发的邻里纠纷在农村相当普遍,我们运用‘阳光调解会’的形式公开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陈淑霞说。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鼓励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贫困户致富的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以法治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获得满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法治文化引领推进扶智扶志


“悠悠万般事,法治当为先。莫把普法来小看,人人都与法相连。”连日来,在通渭县广场,这首名为《普法教育进万家》的“通渭小曲”每天都会上演,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普法教育进万家》词


“小曲


“杨川村群众的学法热情空前高涨,法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通渭县鸡川镇杨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海峰看来,提高帮扶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等普法阵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定西市司法局副局长田向荣告诉记者,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以来,定西市深入挖掘秦腔、小曲、花儿、剪纸、书画等地方文化形式中的法治元素,引导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等方式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定西市已建成法治一条街73条、法治文化广场38个、法治公园4个,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把法治文化与机关、企业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了浓厚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是引领法治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特别是扶智、扶志的内在要求和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在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中,按照“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要求,在全省39个贫困县每县选择1个贫困村,依托现有村民广场、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打造示范型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宪法宣传墙和宣传展板、法治景观等,配置宪法、农民工学法用法、征地拆迁、人身伤害、医疗事故等常用法律知识读本,方便群众查阅相关法律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熏陶和洗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省司法厅已筹资205万元,指导全省39个贫困县的贫困村开展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建设;积极开展送法治图书下乡活动,今年上半年为贫困村发放宪法单行本等法治图书、普法年历共1.1万余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法治文化广场259个、法治书屋709个。


临洮县连儿湾乡花麻湾村村民边晏玉一有空闲时间就到村里的法治书屋学习。他说:“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咱们老百姓的法律素养,对今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很大帮助。”


开展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行动也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始终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注重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将法治创建作为提升基层领域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法治创建工作,在全省贫困县部署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荐评选表彰命名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推进宪法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努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实施方案,有力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贫困群众共享普惠法律服务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受伤了怎么办?”


“怎么申请法律援助呢?”


“想做司法鉴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以前,这些问题要找专业的法律工


在开展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积极争取资金900多万元,为全省贫困县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300多台,群众不出村就能得到法律帮助。


“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一些偏远贫困县区很难享受到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甘肃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处副处长李天鸿介绍说,在加强贫困村法律服务方面,省司法厅开展了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两项行动。


开展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是建设人民满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司法厅着眼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指导市县司法行政机关为贫困地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点配备智能法律服务终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功能,让贫困地区群众都能享受无差异、普惠性法律服务。


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对全省96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72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75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绘制全省法治服务地图,推进中国法律服务网、甘肃法网和智能终端三网融合发展。


李天鸿告诉记者,甘肃省司法行政系统重点加强“12348”法网建设,推进“互联网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建成集电话热线、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格局;加快“12348”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提质升级,为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保障,为“三网融合”作用有效发挥奠定基础;充分利用“12348”热线平台,做好困难群体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承接工作。


在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行动中,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贫困村困难群体,甘肃省司法厅重点围绕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等方面,及时提供各项法律援助,切实满足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群法律服务基本需求。目前,已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6800多件,受援人数1.2万多人,帮助讨回欠薪9800多万元。甘肃省司法厅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和对象相关工作意见,切实使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重大疑难纠纷全面化解清零


今年5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黄妈妈红着眼走进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村委会,请求协调解决自己的赡养问题。


原来,黄妈妈和儿子黄某住在一起,后来黄某结婚后分了家,搬家到山下住,只有黄妈妈留在山里独居,老房子日渐衰败成危房,再也无法住人了。


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荣一边安慰黄妈妈,一边认真倾听完她的诉说后,当即把黄某叫到村委会调解室当面沟通调解。


调解员对黄某宣讲了有关赡养的法律法规,并指出即使分家也必须承担赡养义务,在真情感召和说服教育下,黄某当天就把母亲接下山一起生活了。


“现在矛盾解决了,家庭和睦了,我也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了。”黄某感慨地说。


这是开展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贯彻“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方案”精神,将人民调解工作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排查化解一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切实帮助贫困村群众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为脱贫攻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目前已深入6536个贫困村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818件,为贫困村脱贫摘帽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我们针对贫困村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同时,还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行动。”甘肃省司法厅律师工作处处长李智说,他们依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紧盯贫困户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资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组织县(区)司法局、律师、贫困村法律顾问,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其生活以及生产经营法律需求,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帮助,提出意见建议,引导贫困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其依法生产经营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1076次,共有1422名律师为16747户贫困户进行了“法律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155场次,解答贫困户法律咨询45075人次。


“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着眼于服务脱贫攻坚政治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必须抓紧落实的任务。”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韩世峰要求,下一步重视和加强工作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找准新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贫困群众真真实实提供有效法律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短评


法治扶贫的“甘肃作为”


扶贫攻坚,人心所向,民心所依!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因此,对甘肃而言,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关键阶段,只有充分发挥“法治护航、法治固本”的保障作用,才能走稳走好精准扶贫和依法治理的双赢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司法厅围绕大局主动作为,在全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可谓恰逢其时,切中要害。随着“十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法治扶贫“甘肃作为”的效果已经凸显。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法治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来,持之以恒抓落实,必定能收到明显成效。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甘肃的经验值得借鉴。相信在各地共同努力下,积极用法治手段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使脱贫工作如虎添翼,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席锋宇 岳铼


荐读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围绕抓好精准脱贫工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发表重要讲话。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推动甘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优势,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着力打造全省“扶贫品牌”,为全面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甘肃省司法厅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经验值得推广。


在这里,法报君给大家推荐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上)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6日 总第12185期


峰峦叠嶂,翠竹环抱,青山绿水间的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别有一番风情:横跨公路的牌楼两侧“法通国脉千秋稳固,律顺民心九域兴隆”的法治对联十分引人注目;巨大的法治文化墙上,法学家人物肖像栩栩如生,法治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群众在休闲纳凉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


长沟村法治文化广场地处甘肃省成县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风景区,由省司法厅援建,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脱贫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甘肃省司法厅紧紧聚焦当前贫困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于今年4月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部署开展了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贫困户“法律体检”、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进一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助推精准脱贫。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省司法厅在精准扶贫中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司法行政机关机构改革重组后的主动担当作为,是秉承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守正创新,目前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和人民群众青睐。


扶贫解困行动助力特殊人群


7月10日至12日,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法治扶贫救困工作组前往广河县、积石山县开展贫困戒毒人员精准救困专项行动。


广河县、积石山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工作组深入两县10余个乡镇,走村入户,对60多名因毒致贫、因毒返贫、因贫涉毒人员面对面开展扶贫救助政策宣讲,动员他们主动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巩固戒毒成果、实现稳定就业、早日脱贫致富。


多名建档立卡戒毒康复人员表示在安排好家庭事务后,将积极与县禁毒办联系,前往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就业。


“能够到省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康复和就业创收,对我们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大好事。”戒毒康复人员王某感激地说。


省戒毒管理局局长刘永红介绍说,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主要是以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脱毒脱贫为目标,对全省社会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进行精准摸底,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吸毒人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戒除毒瘾,参加劳动生产,获得一定劳动报酬。


“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主要生产冷饮等,从目前情况看,康复人员在参加劳动生产期间,保底工资每天90元,根据生产任务量完成情况,月最高工资可达4100多元。”刘永红说,“同时,我们对全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因吸毒致贫在册学员进行全面摸排,待强戒期满后,动员到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因毒致贫、因毒返贫的社会问题。目前,已动员71名建档立卡贫困戒毒人员强戒期满后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


截至目前,甘肃省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已先后走进6个戒毒所和一些乡镇村,通过召开吸毒人员康复救助行动推介会、组织观看司法行政戒毒康复中心宣传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亲属讲堂等方式,广泛动员建档立卡贫困吸毒人员到康复中心接受社区康复、安置就业岗位。


除了开展吸毒人员康复救困行动,针对特殊人群,甘肃省司法厅还开展了社区服刑及安置帮教人员脱贫解困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帮教力度,鼓励两类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在安置基地就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户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人员尽早融入社会。


2018年,甘肃过渡性安置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2216人,省财政给予企业专项补助1108万元;协调全省社区矫正对象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低保198人次,临时救助111人次,帮助落实社会保险1606人次,帮助农村落实承包地3683人次;对全省55561名安置帮教对象进行摸排,摸排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516人,脱贫5483人。


百场巡回宣讲注入法治动力


用法治的视角看扶贫,用法治的头脑想扶贫,用法治的方法抓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重要保障。


8月6日,一场全省“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活动在广河县举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102个行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等共4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邀请甘肃省委党校教授徐世平以“精准扶贫、法治保障”为主题,围绕精准扶贫的中国理论、伟大意义、科学内涵、关键问题、内生动力、甘肃实践、最新精神、法治保障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宣讲。


广河县副县长马效平说,巡回宣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理论分析和实践佐证,为听课的党员干部提供了丰富的“法治盛宴”,强化了贫困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了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为贫困县发展注入了法治动力。


据介绍,宣讲活动突出围绕“三农”主题,选取宪法、环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力求满足多层次多领域法治需求;突出重点对象,培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力求达到人员全覆盖;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释疑解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专题阐释、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力求做到“短、精、准”;突出宣讲实效,结合群众身边故事,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胡连峰看来,开展贫困村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行动,注重用法治宣传教育助力脱贫攻坚,采取举办专题法治讲座等形式,从“七五”普法讲师团抽调10人组建精准脱贫法治大讲堂巡回宣讲团,深入全省39个贫困县举办巡回宣讲活动,指导39个贫困县组织讲师团深入贫困乡镇和村开展百场法治讲座,重点围绕宪法、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解读,进一步增强贫困县广大干部和驻村帮扶队队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截至目前,甘肃省级层面巡回宣讲活动已在定西、白银、平凉、天水、临夏、甘南、武威等地的28个县(市、区)开展宣讲28场次,受教育人数近万人。


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领头雁


当前,法律知识匮乏是制约贫困村群众精准脱贫的重要方面,而遍布在广大村落的“法律明白人”,在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为依法治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7月9日至7月12日,华池县司法局举办了一场由360名村组干部和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参加的全县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班。


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县纪委、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扶贫办、县信访局和县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增强村组干部法纪意识、扫黑除恶政策及法律知识、村级协商民主引领农村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村干部预防职务犯罪和农村常用法律知识”等,课程安排紧凑、课堂气氛活跃。


“培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提升了我们自身法律素养,回去以后一定发挥好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尊法守法。”参加培训的“法律明白人”段玉生告诉记者。


“法律明白人”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不久前,华亭市砚峡乡砚峡村农民王某与邻村赵某因承包地界出现争议,并准备到法院讨说法。这个村的“法律明白人”王军得知此事后,耐心地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把法律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使双方最终和好,避免了一场官司。


依法治理,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开展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培训活动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甘肃省司法厅围绕难点抓重点,指导全省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或村分级分批培训农村“法律明白人”,在每个村选出两名至3名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集中组织参加宪法、民法、刑法、治安处罚法以及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学习,为每个村培养具有一定法律常识的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带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广大农牧民增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主动性。


目前,各地均已制定实施方案,正在分级分批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已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599期(场),培训“法律明白人”5.2万人次,“法律明白人”已成为当地依法治村的“领头雁”。


让贫困群众享受普惠性法律服务


甘肃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纪实(下)


刊登于《法制日报》2019年9月7日 总第12186期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今年4月,“三尺巷”的故事在甘肃省徽县重演。银杏树镇银杏村村民贾某和王某本是邻居,世代共居一个大院,贾某要在自己的院内砌院墙,王某却认为院墙占用他的地方,双方互不相让,引发矛盾。


4月12日,银杏树镇司法所在农家大院召开镇综治办、司法所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当事人及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阳光调解会”,银杏树镇司法所所长陈淑霞从情理、法理两方面说服双方,指出邻里之间要相互包容。


经过长达4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都认识到当初不够冷静,于是各自作出让步,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家重归于好。


“因修砌院墙引发的邻里纠纷在农村相当普遍,我们运用‘阳光调解会’的形式公开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陈淑霞说。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近日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法治扶贫“十项行动”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鼓励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贫困户致富的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以法治扶贫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获得满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法治文化引领推进扶智扶志


“悠悠万般事,法治当为先。莫把普法来小看,人人都与法相连。”连日来,在通渭县广场,这首名为《普法教育进万家》的“通渭小曲”每天都会上演,赢得群众阵阵掌声。


《普法教育进万家》词


“小曲


“杨川村群众的学法热情空前高涨,法治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在通渭县鸡川镇杨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海峰看来,提高帮扶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等普法阵地,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定西市司法局副局长田向荣告诉记者,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以来,定西市深入挖掘秦腔、小曲、花儿、剪纸、书画等地方文化形式中的法治元素,引导群众通过自编自演等方式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定西市已建成法治一条街73条、法治文化广场38个、法治公园4个,各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把法治文化与机关、企业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了浓厚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是引领法治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特别是扶智、扶志的内在要求和动力。甘肃省司法厅在开展贫困村法治文化建设行动中,按照“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要求,在全省39个贫困县每县选择1个贫困村,依托现有村民广场、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打造示范型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宪法宣传墙和宣传展板、法治景观等,配置宪法、农民工学法用法、征地拆迁、人身伤害、医疗事故等常用法律知识读本,方便群众查阅相关法律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治熏陶和洗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省司法厅已筹资205万元,指导全省39个贫困县的贫困村开展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建设;积极开展送法治图书下乡活动,今年上半年为贫困村发放宪法单行本等法治图书、普法年历共1.1万余册。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法治文化广场259个、法治书屋709个。


临洮县连儿湾乡花麻湾村村民边晏玉一有空闲时间就到村里的法治书屋学习。他说:“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咱们老百姓的法律素养,对今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很大帮助。”


开展贫困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行动也是法治扶贫“十项行动”之一。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始终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注重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将法治创建作为提升基层领域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法治创建工作,在全省贫困县部署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荐评选表彰命名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普法依法治理,推进宪法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努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实施方案,有力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贫困群众共享普惠法律服务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受伤了怎么办?”


“怎么申请法律援助呢?”


“想做司法鉴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以前,这些问题要找专业的法律工


在开展贫困村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积极争取资金900多万元,为全省贫困县配备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300多台,群众不出村就能得到法律帮助。


“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但一些偏远贫困县区很难享受到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甘肃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处副处长李天鸿介绍说,在加强贫困村法律服务方面,省司法厅开展了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两项行动。


开展法律服务站点提升行动是建设人民满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司法厅着眼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指导市县司法行政机关为贫困地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点配备智能法律服务终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功能,让贫困地区群众都能享受无差异、普惠性法律服务。


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对全省96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72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754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绘制全省法治服务地图,推进中国法律服务网、甘肃法网和智能终端三网融合发展。


李天鸿告诉记者,甘肃省司法行政系统重点加强“12348”法网建设,推进“互联网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建成集电话热线、网站、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格局;加快“12348”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提质升级,为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保障,为“三网融合”作用有效发挥奠定基础;充分利用“12348”热线平台,做好困难群体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承接工作。


在贫困户法律援助在身边行动中,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贫困村困难群体,甘肃省司法厅重点围绕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等方面,及时提供各项法律援助,切实满足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群法律服务基本需求。目前,已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6800多件,受援人数1.2万多人,帮助讨回欠薪9800多万元。甘肃省司法厅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和对象相关工作意见,切实使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重大疑难纠纷全面化解清零


今年5月的一天,年近七旬的黄妈妈红着眼走进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长沟村村委会,请求协调解决自己的赡养问题。


原来,黄妈妈和儿子黄某住在一起,后来黄某结婚后分了家,搬家到山下住,只有黄妈妈留在山里独居,老房子日渐衰败成危房,再也无法住人了。


长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荣一边安慰黄妈妈,一边认真倾听完她的诉说后,当即把黄某叫到村委会调解室当面沟通调解。


调解员对黄某宣讲了有关赡养的法律法规,并指出即使分家也必须承担赡养义务,在真情感召和说服教育下,黄某当天就把母亲接下山一起生活了。


“现在矛盾解决了,家庭和睦了,我也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了。”黄某感慨地说。


这是开展贫困村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行动中,甘肃省司法厅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贯彻“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三年行动方案”精神,将人民调解工作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排查化解一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切实帮助贫困村群众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为脱贫攻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据了解,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全面梳理,在贫困村集中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目前已深入6536个贫困村有效化解矛盾纠纷8818件,为贫困村脱贫摘帽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我们针对贫困村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行动的同时,还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行动。”甘肃省司法厅律师工作处处长李智说,他们依托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紧盯贫困户涉及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资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组织县(区)司法局、律师、贫困村法律顾问,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其生活以及生产经营法律需求,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帮助,提出意见建议,引导贫困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其依法生产经营水平和脱贫致富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织开展贫困户“法律体检”1076次,共有1422名律师为16747户贫困户进行了“法律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155场次,解答贫困户法律咨询45075人次。


“法治扶贫‘十项行动’是着眼于服务脱贫攻坚政治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必须抓紧落实的任务。”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韩世峰要求,下一步重视和加强工作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找准新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向纵深发展,保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贫困群众真真实实提供有效法律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短评


法治扶贫的“甘肃作为”


扶贫攻坚,人心所向,民心所依!


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因此,对甘肃而言,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关键阶段,只有充分发挥“法治护航、法治固本”的保障作用,才能走稳走好精准扶贫和依法治理的双赢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司法厅围绕大局主动作为,在全系统部署开展法治扶贫“十项行动”,可谓恰逢其时,切中要害。随着“十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法治扶贫“甘肃作为”的效果已经凸显。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法治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来,持之以恒抓落实,必定能收到明显成效。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甘肃的经验值得借鉴。相信在各地共同努力下,积极用法治手段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使脱贫工作如虎添翼,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席锋宇 岳铼



仲裁机构无权仲裁是指?仲裁机构无权仲裁是指什么意思

省仲裁与市仲裁的管辖区别 省仲裁与市仲裁的管辖区别在哪

仲裁费好高,仲裁费高还是诉讼费高

仲裁证据提交方式,仲裁证据提交方式有几种

劳动者仲裁流程?劳动者仲裁流程图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临夏司法鉴定中心(临夏法院司法鉴定的程序是什么?)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347242.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4年10月25日星期五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