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更鸟 > 法律知识学习

打假维权是否合法(打假维权的司法解释)

  • 法律知识学习
  • 2023-01-02 06:30:01
  • 0
  • 广州律师

近日,“职业打假人”一词又通过新闻报道被卷入舆论漩涡。起因是重庆的王女士因售卖150碗熟肉遭顾客起诉,被法院判罚5万元。起诉王女士的顾客邵某先在王女士店铺中购买了3份熟肉,发现问题后,又继续下单150份,再以“三无产品”为由起诉,要求十倍赔偿。

无独有偶,150万熟肉的热度还未散去,牛羊肉店主遭遇职业打假的新闻又冲上了热搜。该店主的遭遇跟王女士一样,一位“顾客”先购买了2斤羊肉,随后再下单80斤,后同样以“三无产品”为由进行起诉。

通过一系列流畅的维权操作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中的顾客并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打假人。事情在网上被曝光后,网友纷纷发声质疑,职业打假行为是否涉嫌敲诈?法院判决是否合理?

知假买假,有法律“撑腰”吗?

目前,我国司法界还没有明确认定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的索赔行为是否合法,各地人民法院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北京市石景山人民法院2009年6月发布的《石景山法院消费者诉讼纠纷的难点及解决办法》首次明确职业打假人视同于普通消费者,具有消费维权类案件的原告主体身份。而上海一些区级人民法院在实际审判过程中,往往不认可职业打假人的消费者身份,认为职业打假人并非法律意义上的消费者,其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牟取暴利,对于其提出的不合理的索赔请求,应依法予以驳回。

另外,有媒体调查发现,邵某自2021年开始从事通过购买有问题产品进行诉讼的活动,试图借现行法律中惩罚性赔偿条款获利。但其针对小超市、小卖部发起共计19次起诉,仅成功索赔“一万元出头”,大多数案件未获法院支持或自己主动撤诉。由此可见,邵某的打假历程并不顺利。这也反映出,目前国内法律实践对“职业打假人”的合法性认同度较低。

职业打假,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

从网络舆论来看,网友对于职业打假人的行为并不认可。许多网友对被罚商家表示同情,认为法院的判决过于冰冷,合理不合情,指责邵某的行为属于“钻法律空子”,“欺负老实人”,甚至提出为王女士捐款。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网友认为,不能因为经营者“不懂法”或处于“弱者”地位就可以不遵守法律。

(图片来源:评论截图)

职业打假和敲诈勒索的边界并不明晰,也正因如此,职业打假人很容易走向敲诈犯罪之路。例如,成都职业打假人刘江(化名)在观看一些市、县电视台播放的广告后,向执法部门举报其中的虚假广告。刘江在与某些电视台“沟通”并获得“封口费”之后,承诺不再举报。2011年12月1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刘江敲诈勒索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7年。

“正义使者”,为何这次没被舆论“偏爱”?

1995年,“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拿着12副假冒“索尼耳机”走进北京东城区工商局投诉,在舆论广泛支持下一战成名。而20多年间,职业打假人一直被民间赋予“正义使者”、“维权斗士”等称号。他们的存在,让本就处于对立位置的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找到了突破口,因此,长久以来,职业打假人的新闻报道中,无论法律上是否支持,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偏向职业打假人一方。网友的心理活动并不难捉摸,类似的消费纠纷往往涉及金额小,诉讼周期长,鲜少有普通人愿意浪费精力和时间进行维权。因此,当职业打假人出现时,群众和网友纷纷力挺勇敢站出来对抗商家与资本的“民间英雄”。

那么,是什么让多年来被舆论力挺的职业打假行为,变成了如今网友口中的“碰瓷”?

原因就在于职业打假对象的转变。以前的职业打假人,矛头普遍对准知名品牌和大企业,以一己之力对抗商业资本。然而,随着大企业内部法律建构不断完善,职业打假对抗大企业的路越来越难走,风险也逐渐增加。因此,职业打假人的目光转移到了缺乏法律知识、无力打官司的小商家头上。这也让原本的决战资本,变成了投机和碰瓷,让原本的伸张正义,变成了“欺软怕硬”。

(图片来源:评论截图)

“双刃剑”,职业打假利刃割伤了谁?

毫无疑问,职业打假人群体的存在促进了食品行业规范化发展。他们逐渐成为独立于监管部门和商家之间的第三方力量,约束并监督着行业的发展。但是,激进的方式却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职业打假人这样知假买假,钓鱼打假的行为,很难被企业和商家所信服,熟肉案当事商家王女士在判决结果公布后对媒体表示,希望得到一个公正的结果。而目前王女士不仅得到了网友的大量捐款,店铺商品还被热心网友多次下单支持。可见,在职业打假如此激进的方式下,网友和商家极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网友用行动表达观点,为商家带来了更大的利润。而在这场道德与法律的争夺战中,核心议题食品安全却逐渐被边缘化、模糊化,成了网络舆情的牺牲品。

大多数企业对职业打假行为持反感态度,一些大型食品企业为了防止被职业打假人盯上,配备了强大的法律团队应对类似的诉讼。相对的,职业打假人也不断提升打假能力,掘地三尺找出商家的漏洞。几番折腾下来,本该是食品安全发展驱动器的打假行为,变成了双方法律条文的博弈,牺牲的是公众的食品安全。

职业打假同时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恶意投诉和敲诈勒索,在坚持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不过度损害农村小商户利益,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又一难题。在职业打假和小商家的对垒中,一旦有人获利,模仿者将会源源不断,处理诉讼和纠纷将分散职能部门更多的精力。

可以确定的是,此次的两个新闻事件,都为小商家敲响了法律与规则的警钟。食品行业早已告别野蛮生长,形成了规范化的发展模式,用以往“家庭作坊”的方式销售三无食品早已行不通,不懂法不是违法的借口,唯有提升法律意识,规范生产行为,才是小商家生存的万能解。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

高法对个人贷款购房、父母出资购房等出司法解释

劳动仲裁司(劳动仲裁司法解释一)

仲裁司法,仲裁司法解释全文

劳动仲裁仲裁委员要求调解?劳动仲裁仲裁委员要求调解是否合法
【本文标题和网址,转载请注明来源】打假维权是否合法(打假维权的司法解释) http://www.gdmzwhlytsq.com/hyxw/29117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4年09月23日星期一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

首页 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