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焦点房地产网一项调查显示:超越房价问题,房屋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最不满意的因素。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2中国建筑地下防水与建筑安全论坛”上,一组关于建筑地下防水的数据同样让人感到不安——奥运工程专家、著名工程专家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达80%以上,多年来居高不下。”其实,相对于地面防水“十房九漏”的窘况,远离公众视线的地下隐蔽防水工程更加关乎建筑物的根基与生命。
花园洋房遭遇渗漏尴尬
2001 年11月,广东的方先生花费365万元,在某高端花园购买了一套别墅样板房,但是在入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整栋别墅就出现漏水、渗水情况,房间、客厅、卫 生间、车库,无一幸免。根据有关部门的《鉴定报告》,该别墅主体结构存在问题,且因为渗、漏等问题不断返修,使用年限已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 50年使用期限,房屋“寿命”减少至30年。
2012年2月,方先生一纸诉状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庭审中,开发商辩称,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屋面防水的保修期为5年,装修的保修期为两年,截至2006年11月11日,保修期间已经届满,已过诉讼时效。今年4月28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法院认为,案涉别墅主体结构存在问题,其保修期限应为50年,一审判处开发商赔付方先生相应损失共计120万余元。
中国防水协会会长在谈及此案例时表示,建筑防水确确实实关乎建筑安全。如果70年的房屋使用寿命,因为质量问题折损,将是消费者的重大损失。
长久以来,防水始终是建筑行业“无解”的难题。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城市大力开发的地下空间工程如地铁、停车场、商场、隧道、综合管廊、体育场等都受到来自地下渗漏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约90%的地下室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问题。
隐性工程危及建筑安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防水材料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但使用中的渗漏率也越来越高,“三高痼疾”长期困扰建筑业,因渗漏导致房屋质量不过关或财产损失而引发的诉讼也大量涌入法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也表示,建筑物的渗水、漏水问题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地下防水往往被喻为建筑的根,根先烂了,大树会怎样?地下工程长期遭受水的侵蚀会严重威胁到建筑质量,并威胁到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专家郑重指出:“现代建筑的结构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而结构主体又是靠基础和地下结构来支撑的。因此,地下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度,决定了地上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度。”
据统计,我国建筑工程渗漏率多年来居高不下,一些地下室渗漏的工程墙面剥落,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钢筋裸露的情况;有些地下室常年积水,需要不停地抽水排放引起地基下沉,危及建筑安全。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信息部主任告诉记者,地下渗漏意味着地下混凝土结构可能存在缺陷,如酥松、孔洞、贯通裂缝等等。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缺陷会逐渐损伤建筑结构,导致建筑形态改变,威胁建筑安全。与建设过程中出现垮塌的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它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70年产权房遭遇5年保修期
一般来讲,建筑地下防水对防水寿命的要求,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建筑屋面、室内、外墙等其他部位防水。无论是结构主体防水还是其他防水层防水或是多道设防的体系防水,都应以实现与结构寿命趋同为目标。
然而,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要求,建筑地下防水保修期仅为5年,“其他防水层”材料寿命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年,这与建筑百年大计相差甚远。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认为,70年的产权房,其地下防水也应能保证70年。
很多消费者都在质疑这一规定,5年保修期之后呢,原来的防水工程将何去何从?难道需要重新挖开地基,为房屋的地下结构再做一次防水吗?
面对5年保修期与70年产权房这一矛盾,防水协会信息部主任表示,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建国后才开始兴建的,现代的一些防水技术应用也不足20年,渗漏水所导致的问题严重性,用时间说话的数据还经不起推敲。
“国外的建筑保险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方向。”主任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寿命一般都能够达到百年以上,其中建筑保险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国外的建筑施工方都会预留5%左右的工程保证金,房屋出现问题之后也能够追究到相关的责任人,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引起建筑部门对建筑防水结构和防水材料的重视。
商都网法制频道小编: 与建设过程中出现垮塌的建筑事故相比,地下渗漏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是缓慢的,由于具有隐蔽性,因此,对百姓生命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据专家披露,一些知名建筑的防水材料寿命只有二三十年,与建筑寿命完全不匹配。另外很多建筑只片面强调“防水材料”,但在工程设计、细部构造处理上都问题重重,长期以来缺乏系统规划是造成目前建筑工程渗漏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建筑地下防水要打破独立作业的传统模式,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材料的思维。在勘探、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防水材料供应与施工、细部构造、后期维护的关联过程中,通过管理链条环环相扣,把防水的理念贯彻始终。
转自:中国质量报